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七十章 闲话

作者:gaosping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送走了陈粤生之后,宋宜安就躺在炕上。


    小满把炕头烧的热乎乎的,带着晓曦坐在炕桌边,一个看书,一个写大字。


    晓曦写了两笔,扭头看看躺着不言不语的奶奶,又转头看着低着头看书的妈妈,良久,才问道:“妈妈,奶奶病了吗?”


    小满抬起头,笑着说:“奶奶没病,奶奶就是累了。”


    晓曦就放下笔,跪坐在宋宜安的身边,心疼的摸着奶奶的手:“奶奶,你很累吗?曦曦陪着你,你要喝水了也要跟曦曦讲呀,曦曦帮你倒水喝。”


    宋宜安看着懂事的孙女,开心的不行,身边有这么懂事的孩子陪着,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奶奶谢谢曦曦,奶奶现在没事了。”


    晓曦不放心的说:“奶奶,那你有事一定要说呀,我跟妈妈就在这里呢。”


    陈粤生一路北上,省城上火车之前,他给王岩松那边去了电话。


    王岩松听到是陈粤生,就说:“天冷之后陈叔的身体就不是很好,我托了人给陈叔查过,是早些年肺部的旧伤复发,后来就有人把陈叔的病反映到上面去,上面同意了陈叔回家休养的请求。”


    陈粤生依旧是不相信,他的爸爸这么容易就能够回家来养病,想到爸爸早些年的那些战友,同事,也就觉得这事应该是真的。


    听到陈粤生买好的火车的车次,王岩松说:“我到时候去接你,你不要着急,这边有我。”


    陈粤生这才稍微的放了心,火车不紧不慢的往北边走,他一路上沉默的看着越是往被边走,越是寒冷的窗外,耳边是同车厢的乘客开心的谈话声,已经第三年了,终于开始有了降水,这表明这场持续三年之久的灾情已经走到了尾声。


    “我们老家那边没下雪,但是下雨了,天虽然冷,但是一下雨,村里的老老小小都跑到雨里淋着,唉,再不下雨,老家的人都要活不下去了。”


    “就是啊,这一下雨,庄稼地里就能再种庄稼,要再不能种庄稼,这么多人怎么活?”


    “这几年过的太难了,我老家那边饿死很多人,都不让往外说,还有很多逃荒去要饭的,有些姑娘家,走到一个能有粮食吃的地方,就停下来,在那边找个人家,也不说是结婚,就是跟人家在那边过日子,这雨一下,就有好些从那边跑回来的。”


    “这事我听说过的,我们村有个小媳妇,嫁人生了个孩子,带着孩子去逃荒要饭,找了个光棍跟人家搭伙过日子,其实就是想着给自己还有孩子找一条活路,前些日子带着她儿子回来了,后面那光棍抱着一个小孩子过来,把那个孩子给留下来了,说他年纪大了,怕以后带不了那个孩子。”


    “那这小媳妇原来的婆家还能要她吗?”


    “怎么不要?都是为了孩子,当时那个情况能有什么办法?小媳妇回到家里之后,他男人依旧是跟他好好的过日子呢,再说了,娶个媳妇不得给彩礼?小媳妇能带着孩子回来,男人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能不要了?”


    陈粤生听着车厢里面的人说着这几年他们身边各自发生的事情,越发的觉得一开始小满什么都不干,只一门心思的种地攒粮食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情,就像小满说的,当时如果家里没有攒够起码够三年吃的粮食,哪里能让一家人安稳的生活到现在?


    不是说不能坚持,每天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饿不死,跟经常吃点好吃的,家里的油水不说足够,也是经常能够吃点油水足的菜,日子能一样吗?


    经常听小满说,日子可不是怎么过都是过,这日子呀,跟什么人过,每天的心情怎么样,每天是不是能吃点好吃的,那差距可是很大的,谁不想过好日子?能说出日子怎么过不是过的,就是日子过的不舒心的,这话呀,是给自己的安慰的呢。


    陈粤生穿这一身军装,表情严肃,上车之后不是去餐车吃饭,就是去上厕所,其余时间都是在自己中间铺位上躺着,不跟车厢里面的人说话。


    车厢里面的人一开始挺忌惮陈粤生的,后来看陈粤生也不管他们怎么样,只是不说话,这才放了心,从一开始的小声说话,变成后面叽叽喳喳的大声说话。


    “要我说呀,要不是前面那些整天吹嘘自己亩产几千斤几万斤的,后面也不会闹出来这么大的灾情。”


    “兄弟,慎言,慎言啊,这话你怎么能在这个地方说呢?”


    “对对对,兄弟,咱们路上萍水相逢,凑一起说说闲话而已,有些话不是你想说就能说的。”


    “你们呀,就是胆子太小,怎么就不能说了?我老家生产队那个无量的队长,给公社报上去亩产三万斤,他胆子倒是不小,还说什么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公社就按照他报上去的亩产收公粮,这下可好,本来分到手的粮食就不多,一整年的粮食都交上去都不够,忙活一年,我们还要倒找。”


    车厢里静悄悄的,这人语气带了些哽咽:“可怜我八十多的老祖母,临终前盼着吃口饱饭,家里一粒粮食都没有,村里人可怜我们,凑了半天没有凑出来什么,最后从山上剥了两块树皮喂到我老祖母的嘴里。”


    这话说完了之后,车厢里悄然无声,良久,一个声音才说道:“兄弟啊,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咱们还得着眼以后才是啊。”


    “对对,还得多考虑以后,既然走了弯路,想必以后就不会再重复这样的事情。”


    “就是,后面不是已经对这种风气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了吗?”


    “咱们来说点让人心情好的事情,我这次去京城,是去看望我的大孙子的,我大孙子呀,夏天那会大学毕业,分配去了京城的钢铁厂,他是我们村里第一名大学生。”


    “哟,老哥,这是给你们家光耀了门楣了啊。”


    “哈哈哈,我老汉呀,这几年走路都带风,就是因为我有个出息的孙子,当初日子过的难,都说读那么多书不还得回家种地吗,我就是不服气,既然有高考这个事情,咱们就得去试试去,我就跟我孙子说,孩子呀,你好好的读书,只要能去考试,咱们就去考,不去考,咱们永远都不能上大学,从农村跳出去,有一份体面的城里工作,如果去考,万一考上了呢?”


    “老哥,还是你眼光长远啊,很多有天分的农村孩子,就是因为家里人的不支持,拖累,才没去参加高考的,您能支持孩子考试,那真是很不容易了。”


    “哈哈哈哈,村里人一开始都看我热闹呢,说我是老蛤蟆想吃天鹅肉,还说我们家祖辈的老农民,老实本分的种地就行了,偏偏去想着参加什么高考,还想让孩子去当城里人,我偏就不信这个斜,越是笑话我,我就越是鼓励孩子,我孩子考上之后,不仅是村里,就是整个公社都炸了锅,原来笑话我的也不笑话了,回家就埋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不知道好好的学习。”


    “老哥,那你这孩子以后就是妥妥的城里人啊?”


    “那可是京城的钢铁厂啊,以后就是京城的人呢,老哥,你孙子实在是太争气了,这是把你们一家都要带到京城去呢。”


    陈粤生看了一眼坐在下铺的那位看起来已经六十多岁的老汉,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袄,带着一顶黑色的毡帽,棉袄跟毡帽都是新的,就是一张脸带着岁月的风霜,一看就是村里出来的。


    “哼,我孙儿能在京城扎根,那是我孙儿的本事,我这孙儿啊,老早的就没了亲娘,他爹后来娶了一个,又生了好几个,孩子在后娘手里日子不好过,我就接过来带着,为了孩子上学读书,我这后面的儿媳妇跟我闹了不知道多少回,我就硬给顶回去,我心里明白,我孙儿争气,就显得她生的几个崽子无能呢。”


    “孩子读书这几年,我这后面的儿媳妇竟然还想把她娘家的侄女说给我孙儿当媳妇,这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呢,也是我给顶回去的,我就让我孙儿啥都别管,就在学校好好的读书,只有学好了本事,以后才能有份好工作,才能把日子给过好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