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蚌、海参、鲍鱼、鱿鱼、蛏子、生蚝应有尽有,只是份量有多有少。
但宋瑶最喜欢的还是那几条肥美的多宝鱼,清蒸出来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吃。
“同志,你喜欢什么?我家这缸里的东西都能换的。”
见宋瑶站在水缸前不说话,石头爸有些紧张。
村长跟他说了,这位可是前头家属院的大人物,而且为人仗义。
这样的贵人,哪怕是不能交好,也绝不能得罪。
他忐忑不安的时候,宋瑶已经做出决定。
“叔你帮我把多宝鱼和象牙蚌、鱿鱼装起来,其他的你再攒一攒。”
其他的壳类攒到一定的份量,她仍然是愿意收的。
石头爸高兴的哎了一声,连忙去里屋找桶子。
门外村民听到宋瑶的话,再次激动开麦,“同志,你看看我家的,我家也有鱿鱼呢。”
“对,我家有鲍鱼。”
“我家有青口。”
“我有花螺。”
……
因为激动,他们嗓门很大,再加上说话的人多,宋瑶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
她走到冯叔身边低声说道,“叔,我换这些东西是要招待客人,份量太少不好成菜。但我明天还会来你家给冯海同志治病,他们要是有新鲜东西可以明天送到你家来。”
冯叔点点头,走到门外。
跟他们一阵叽里呱啦后,那些人都各回各家。
石头爸也给宋瑶装好了她要的东西。
宋瑶开门见山地问石头爸,“叔你是想换粮食还是换现钱?”
石头爸沉默许久后,有些窘迫地问宋瑶,“能换现钱吗?我家石头正说亲,对方要八十八块的彩礼,可家里……”
宋瑶懂了。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大团结。
石头爸连忙摆手,“这么大的钱,我找不开。”
冯叔也在一旁提醒宋瑶,“按我们村不成文的规定,这些东西宋同志你给三块钱就行。”
遇上抠门的,只愿给一块两块的,他们也不能怎么样。
因为这些东西若不及时销出去,要么直接砸手里,要么放回海里,还不如能换多少是多少。
但宋瑶的本意,其实是直接给他十块钱。
“出来的急,没带零钱。这钱先放你这吧,后面你们父子再出海,记得给我留点好货就行。”
“这……”石头爸又惊又喜。
喜的是后头出海销路不愁,惊的是宋瑶对他的信任。
可终究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石头爸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看向冯叔。
“村长你看……”
“就照宋同志说的吧,她是个厚道人。但老石头你后面有了好货可别亏待宋同志。”
“哎,肯定不亏!”
石头爸捏着钱激动的向宋瑶道谢。
天知道他们家攒了好几年都没攒成的彩礼钱,因为宋同志的慷慨,一下子就大迈步了。
儿子今年娶媳妇有望。
心里欢喜的石头叔,将缸里的鲍鱼蛏子全部捧到宋瑶桶子里。
“这些就当是给你的搭头,宋同志你放心,后面我们父子俩肯定好好干。”
宋瑶被他的真诚给逗笑,点头道,“嗯,好好干,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一句日子越来越好,让石头叔险些老泪纵横。
走出石头家,冯叔轻叹着告诉宋瑶,“石头娘早些年走了,家里只剩父子俩,好在石头是个懂事的。”
这话让宋瑶想起刚刚散去的那些村民,因为语言差异,她没有完全听懂那些人的话。
但可以看出他们一个个饱经风霜,但日子却并不富足。
宋瑶好奇地问冯叔,“你们每次出海回来,船上的货物都怎么安排?”
冯叔轻叹,“大部分送到镇上供销社,但他们收购价格低,我们拿到的钱只能换些糊口的粗粮。”
“也有像石头家这样,拿回来自己养着,可如果后面换不出去,就只能砸手里或者放生回海里,没人会自己留着吃的,因为耗油。”
宋瑶明白了。
现代社会里,海鲜是稀罕物,身处内陆城市的人,想吃次海鲜得花大价钱。
但在海边渔民眼里,海鲜并不值钱。
特别是网络不发达,物流不顺畅的年代。
渔民们打捞到海鲜,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销售。
销不出去,便是无用功。
也难怪即便是整个村子依靠大海,却依旧过的这么穷困。
宋瑶有心想将他们出海打捞到的海鲜收集起来,扫描到贩卖机售卖。
可人多嘴杂,她没办法在明面上解释收到的东西都去了哪里。
到时好心办坏事,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边走边想,眼看着出村的路就在脚下,宋瑶向冯叔告别。
冯叔指了指宋瑶手里的桶子,“真不用我送你回家属院吗?”
“没问题的,要是累了我就停下来歇会。”
冯叔见她提着确实不费劲,点头道,“行,那我就先回去了。”
宋瑶提着桶子又走了一截,眼看就要拐上平时晨跑的路,身后似乎有人在叫她。
宋瑶放下桶子转身,只见一道纤弱的身影正朝她快速跑来。
并伴随着急促的叫唤声,“同志你等等!”
宋瑶站在原地,等那道身影跑近,“你叫我?”
来人身形单薄,面上带着几分羞涩。
斟酌许久后终于开口,“同志你好,我是冯家村的知青,我想,我想问问你,干海鲜你要吗?”
宋瑶微微挑眉。
女知青以为她不悦,连忙解释,“同志你别生气,我没有恶意。”
“听村里婶子们说你要换些海鲜,我没捡到鲜货,但之前晒了些干海鲜囤着。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货带了吗?我看看。”
“带了的!”
女知青将背上的包袱解下来,摊开给宋瑶看。
“这是干鲍鱼,这是干海参,这一包是干蛤蜊肉,我都一个一个挑选并洗干净的,保证没有沙子。还有这干鱿鱼,你拿回家只管用温水泡发,保证原汁原味。”
宋瑶眼力好,一眼看出这些东西确实是好货。
想到连闵省这么多天,还没跟青宁的康宁和刘月娥联系过。
正好可以给她们寄些干海鲜尝尝。
于是,她问女知青,“行,我要了,你想换多少钱?”
见她答应都收下,女知青面上欢喜。
但说到价格,她想了想小声询问,“一块钱行吗?”
在宋瑶看来一块钱并不贵,但女知青报出这个价格后,神情很忐忑。
像是生怕宋瑶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