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宴席办得不大,请的都是家里比较亲近的亲戚和村民,来帮忙做饭的是村里几个厨艺比较好的婶子,而且还都是和王春花关系好的。
家里面热闹的不行,自从房子造好以后,家里面每天几乎都会来人,大家参观完房子以后,褒贬不一。
当然说好的人家多,毕竟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该是多么的方便。
那些说不好的,大多数都是因为嫉妒,人总是这样,看到好的东西,自己得不到的,总是要鸡蛋里面挑一下骨头。
之前因为他们家忙着搬家,来的大多数都是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来参观房子,今天可不一样了,村里很多好奇的人都跑过来看。
之前他们在外面看,感觉苏家的房子就有些不同,结果一进去以后,发现里面内有乾坤,在外面看看不出来,里面居然会有这么多屋子。
“听说每个儿子都有一个屋子,就连那丫头都有,这老苏家真的是发财了。”
“可不是嘛,这房子比城里的房子都好了。”
“这房子真的是太好看了,可真敞亮!”
“这玩意儿是干啥的呀?”
大家伙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参观,很快就来到了,其中的一个婶子摸着马桶,一脸好奇的问。
王春花正好路过,笑着解释道:“这是马桶,坐在上面方便用的,用完一冲水就干净了!”
“那这茅厕建在屋子里,味道会不会很大?”
“一点都不会,你们看这有个小风扇,只要拉一下,就啥味道都没有了,冬天的时候,也不用在屋子里放尿盆了,更加的干净。”
王春花指着墙上苏宁特意设计的排风扇,一脸的骄傲。
众人听了,满脸的惊奇,纷纷围过来打量。
一个婶子伸手摸了摸,啧啧称奇:“这可比茅房方便多了,还干净,老苏家这日子过得真是越来越洋气了。”
“这玩意儿是不是很贵呀?”
很多家里有些家底的村民们都心动了,毕竟这么方便又好用的东西。谁会不想要?特别是最近家里有计划建新房子的人家,就更加心动了。
不过还得问一下价格,要是价格很高的话,他们还是得思量一下。
“价格是有点贵,不过主要也是贵在运费,这东西是从别的地方弄过来的,要是只买一样两样的,价格肯定高,如果你们拼在一起,平推一下运费,那就划算了,不过最关键的是,这玩意用起来干净又卫生,老人和孩子也不用受罪了,多花点钱还是值得的。”
众人听完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现在大家伙家里用的都是那种简易的茅厕,老人和孩子用起来确实不方便。
这时,苏老爷子从外面进来,大声招呼着:“大家都别光看了,先去吃饭,尝尝我家这暖屋酒。”
众人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卫生间,朝着摆满酒菜的堂屋走去。
饭桌上,大家一边吃着菜,一边不住地夸赞苏家的房子和这暖屋酒办得热闹。
酒过三巡,气氛越发热烈,好多人越看这房子越喜欢,听说这房子是公社那边来的建筑队帮忙造的,纷纷向苏铁柱打听潘师傅的消息,心里面在划算着自家是不是也能够造一座这样的房子,不用这么大,小一点就行。
席间,秦霄和秦淮两兄弟也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
秦霄在村里待过一段时间,很多村民倒是认识他,大家伙都知道秦霄是苏宁的对象,今天未来老丈人家办事儿,未来女婿来帮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是坐在他旁边的秦淮,大家伙都不认识。
最关键的是,秦淮的气质实在是太好了,这一看就不是乡下人。
而且还和秦霄长得有三分相像,这一看不是兄弟就是亲戚,大家可都知道,这秦霄可是军官,而且家里还是京市的,那可是城里人。
这兄弟的条件肯定也很好,很多有心思的人,特别是家里有闺女的,立刻就打起来秦淮的主意。
就问苏铁柱:“铁柱啊,这小伙子是谁啊,看着怪面生的。”
苏铁柱也没有隐瞒,谁都不是傻子,当然知道他们这么问的意思。
昨天他就已经和秦霄打听过了,秦淮早就已经结婚,媳妇儿还是文工团的。
那人家媳妇家条件也是好的不得了,岂是他们这些乡下女娃娃可以肖想的,他闺女能找着秦霄这个对象,那是他闺女优秀。
就这几个向他打听秦淮的人,家里的闺女大字不知道一个,也不是苏铁柱看不起这些老哥们儿,凡事都讲个门当户对。
想当初他送自己闺女上学,村里有多少人说风凉话,包括和自己比较要好的这几个老哥们,也是经常劝他,有钱不如留给儿子,可是你看看现在。
他闺女不仅有文化,而且还有本事。找的对象也这么优秀,俗话说得好,打铁还得自身硬。
有文化的人,才能找到有文化、条件好的对象,毕竟自己有本事走到哪里都不会被人看不起。
知道这些人小心思的苏铁柱笑着说:“这位是我未来女婿的大哥,人家早就已经结婚了,媳妇还是文工团的呢,这次过来是代表父母和我们家商量两个孩子的婚事的。”
那些打听的人一听,眼里的光瞬间黯淡了下去,有些还小声嘀咕着可惜。
苏铁柱暗自摇摇头,虽然说现在村里的条件好了,但是和城里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不说村里的这些女孩子们,大多数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很多人家觉得自家条件好了,就想让自家的闺女嫁到城里去。
可是城里的小伙子们,有几个能真正看上乡下姑娘的,特别是那种没有文化的。
按照闺女的说法,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语言。
那一个有文化的和一个没文化的,怎么可能会有共同语言。
也不知道这些人家会不会后悔,他想应该是会后悔的。
就拿村里的食品厂来说吧,之前还有好几个老哥们来他这里抱怨,说他们家的孩子虽然进了食品厂,但是干的都是最简单的活,拿的都是最低的工资。
那些工资高的工作,大多数都是知青在做,他们觉得这是村里的厂子,怎么能让那些外来人多得好处。
苏铁柱当时就劝他们,让自家孩子多学文化,可没一个人听进去。
后来看到他苏宁有出息,又开始眼红,人吶,贵在要有自知之明。
不过很多人家现在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再加上村里现在也有学校了,现在不光是男娃子,就连家里的女娃娃也有机会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