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国没有上过一次报纸。
所以这三个月来,他每天只能从自己的五个女人身上,获得情绪值。
大院内的情绪值,偶尔贡献一些,也不多。
从过年之后,李艾国也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在大院内搞事情。
平均每天可以从自己的五个女人身上获得一百万的情绪值,再加上其他渠道的一些收获。
李艾国足足积攒了三个月的时间,也总算是积攒到了一亿情绪值。
这一亿情绪值,是李艾国积攒打算用来扩大小世界的。
第六次扩大小世界,需要情绪值一亿。
五级的小世界,可以容纳的工厂和扬地相对有限。
而且矿产和油气资源也算不上太多。
目前也是全力供应种花家,也只能暂时满足种花家的需求。
别说未来了,恐怕到下半年,就不够了。
所以小世界的扩大,不管是对阮靖邦来说,还是种花家来说,都势在必行。
目前还有大量的种花家建筑工人,还在修建第二条工业铁路连接银三角,第二条油气管道,也即将投入使用,并且第三条更大的油气管道,也正在开始铺设。
一旦第二条油气管道投入使用,那阮靖邦就可以每天为种花家进一步提供百万桶原油的输送工作。
第一条油气管道和第二条加起来,每天可以给种花家提供两百万桶的原油。
第三条一旦投入使用的话,那每天可以提供四百万桶原油。
小世界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一亿的情绪值消耗,小世界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升级之后小世界面积之大,出乎李艾国的预料,此次扩大,李艾国预计会从现在的五千平方公里扩大到一万平方公里,就差不多了。
结果,足足扩大了五倍。
从五千平方公里,扩大到了两万五千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是单独计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五千平方公里的陆地以及五千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都分别扩大到了两万五千平方公里,加起来就是五万平方公里,还是海洋和陆地各占一半。
而升级之后的小世界,小世界内的矿产和油气资源也扩大了足足五倍。
全面开发的话,光是小世界内的油气资源,每天就可以收获一千万桶原油,这个产量无疑是惊人的。
要知道,现代那些产油大国的每天原油产量,也只有三个堂口达到了千万桶的规模。
而在这个时代,每天一千万桶的原油产量,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了。
而且小世界的资源每天都会刷新,也就是说,这个产量是可以无限持续的,根本不担心小世界的资源枯竭。
不过这个每天的产量,与小世界内的时间流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资源的刷新也是根据现实时间来的。
因此小世界内的时间流速再快,也不会让小世界内的资源增产。
但是小世界内的时间流速,却可以极大影响粮食以及畜牧和养殖业的发展。
此次小世界进一步升级之后,虽然时间流速没有变化,但是因为扩大之后,规模的扩大,也让小世界的粮食产量,从原本的每年五千万吨,提升到了一亿吨。
畜牧业的产量也是极高。
目前李艾国的小世界内,种植的粮食,主要包括了大豆,小麦,大麦还有口味顶尖的优质大米以及玉米。
集合种花家的需求,今年出口到种花家的主要粮食,依旧以小麦和大米以及玉米为主,而今年种花家希望阮靖邦为其提供两千万吨的大豆。
大豆也是小世界内的必需品,所以李艾国今年也提高了大豆的种植比例。
因为大豆是小世界内畜牧的主要粮食来源。
现在有了一亿吨的粮食产量,种花家今年需要的最少八千万吨粮食,阮靖邦可以拍着胸脯,让种花家放心,保证足量供应。
别看种花家似乎解决了粮食危机,可事实上,种花家到今年的粮食欠收,变得越发严重。
只有到明年,这种局面才会改变。
所以这也是李艾国想要先升级小世界的原因,至少保证种花家内部的所有人,都不会饿肚子。
八千万吨的粮食,完全足够种花家使用了,并且还可以加大粮食的储备份额。
而今年,种花家继续取消公粮,所有公社收成的粮食,都要按照公分,发放到所有百姓手中。
城市的粮食需求,则是由外部进口来解决。
八千万吨粮食,就是为了提供给所有的城市户口。
农村户口,没有了公粮的压力,也就没有了饥荒的压力。
等到下半年,粮食开始恢复到正常产量了,饥荒也就彻底过去了。
而现在有了银三角到种花家内部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粮食的进出口,也加快了很多。
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卡车,将粮食运送到种花家,然后通过种花家内部的火车站,运输到全国各地。
海上的运输也没有停止过,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中,阮靖邦也在蓝星各地购买了大量的货船,都是用真·米元薅的羊毛。
这些货船,每天都会拉着大量的粮食,运输到种花家各地的港口。
八千万吨的粮食,对种花家来说,运输压力也是很大的。
好在这是一年的量,因此种花家也在不断加大港口的建设,以满足更大的货物吞吐量。
小世界升级之后,不管是粮食,还是矿产油气资源,在今后的一两年内,都可以轻松满足种花家的需求。
而且小世界的扬地更大了,对李艾国研发武器装备,以及扩大小世界的工业,也会带来极大好处。
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对武器装备进行测试。
此外,小世界内,也可以容纳更多的工厂,扩大小世界的产能。
之前小世界的工业产能有限,现在,李艾国可以在小世界内,部署更多的工厂。
到时候别说超级食猿雕战斗机这样的飞机,就算是第三代战斗机,李艾国都可以源源不断供应给阮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