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猎是上山的借口,“挖”人参回去才是正事。
不能去人多的山头,宋凛带着姜念初去了老熊岭。
那边林子深山头大,说挖到人参更有说服力。
半道遇到两个村里的猎户还想结伴,宋凛拒绝了,带着姜念初走了另一个方向。
路不算好走,姜念初走一半,宋凛背了一半。
怕再往深了会遇到野猪,两人找了个空地休息,姜念初拿出了三颗带土的人参,和上次的两颗差不多大小。
宋凛用帕子包了,小心收好。
之后两人在林子里闲逛打发时间,发现了一棵野梨树,树上有一些梨子。
树比较细人爬不上去,树枝又高不好摘。
宋凛直接让姜念初坐他一边肩膀上,把人扛起来。
好不容易摘下来几个,用帕子擦了擦,姜念初咬了一口,又吐掉了,“涩的,不好吃。”
连同宋凛手里的一起丢掉,刚费的一番功夫全当是好玩了。
在一棵树下找了块石头坐下,姜念初摊开两只手,手上出现两个大大的黄色雪花梨,两人一人一个。
一口下去味甜多汁,酥脆爽口。
姜念初眉眼带笑问,“好吃吗?”
宋凛点头,“嗯,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这么甜的梨。”
“这叫雪花梨,相公,我有树苗,还有很多别的不同水果的树苗,我们找个地方栽种,种个一年半载就能结果了。”
宋凛在她身旁坐下,伸手拿掉她头上落的一片树叶子,“你是说,买块地种果树做果园吗?”
姜念初咬了一口手里的梨,咽下去才开口,“我想建个庄园。”
“庄园?”
“嗯。” 姜念初看着他,“相公,你别去镖局走镖了,太危险,我们一起经营庄园吧,开春就买地。”
“我有很多东西可以种,各种果树,辣椒,草莓葡萄,还有红薯和土豆。”
宋凛听着这些没听过的东西,很认真的思考起来,“这些东西种出来,然后呢?”
“卖啊。 ” 姜念初说,“东西种出来就能赚一大笔,特别是辣椒,可以卖给酒楼,还能做成辣椒酱。”
说着姜念初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来,“我们买一块地,至少要近百亩, 然后就建围墙把它整个围起来。再买一批人负责种地,周边种果树,中间种辣椒和土豆红薯,还可以留一块地建个院子住人。”
画的还挺细,宋凛看的认真,问了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么大个庄子,百亩地要几百两,围围墙至少也要几百两,银子不够你要继续卖琉璃杯吗?
还是想办法把那些金条换成现银?可.....怎么跟家里人解释银钱来路呢?”
“这个问题我已经想过了。” 姜念初笑着伸出手,手上出现一个鸡蛋大小的夜明珠。
宋凛看着她手里的圆珠子,“这是什么?”
“夜明珠。” 姜念初长长的睫毛扑闪着,“一会儿咱们挖个坑,把它埋进去,浇点水再挖出来,然后用帕子包了拿回家,就说是挖人参的时候一起挖到的。”
“回头拿去城里一卖,建庄园的银子不就有了?”
原本想着再卖几个玻璃杯的,但捡到琉璃杯的借口之前就已经用过了。
前几天姜念初想起来之前客厅里照明的夜明珠,那是朋友送她的礼物,一大两小三颗,大的那颗直径有十厘米,小的两颗鸡蛋大小。
白天吸收光源,夜里能持续发光一整晚,可无限次循环。
这里的人不会想到还有人工夜明珠,只会当成真的。
卖了钱把庄园建起来,有了收入来源,以后花钱就不必再想理由解释来源了。
宋凛拿着那颗珠子仔细看了看,抬眼对上姜念初晶亮又满怀期待的眼睛,笑了笑说,“我去挖坑,多埋会儿看起来比较真。”
。
溪口县的石桥村,村口正好就有一座石桥,桥头的大石头上刻着村名。
因为只知道个大概方向,马车是一路走一路打听过来的,花的时间比预计的多一些,到村口的时候已经正午了。
石桥还挺长跨河而过,宋阳驾着马车上桥,对面走来两个背着锄头的老农,吃完午饭正准备下地。
看到一辆马车过来,惊奇不已。
“咋的来了辆马车,真气派啊。”
“我们村里哪里有人有马车,可能是来探亲的。”
两老农窃窃私语,宋阳把马车停在两人跟前。
周氏有些激动的掀开帘子钻出来,“两位老伯,我想问一下,你们村最近是不是落户了一批流民,他们住哪儿?”
直接问姓周的问不到,如果是和之前牛头村的一起落户,牛头村大半人都姓周。
老农闻言点点头,“是啊 ,来了七八天了,二十多户一百多人,衙差带过来的,在村尾搭了茅草屋住着呢。”
周氏更加激动了,宋阳问了一下怎么走,道谢后驾车进村。
两个老农继续嘀咕,“还真是来探亲的....”
按照老农说的,马车进村后走到底再左转,果然看到山脚下一片空地上搭建了二十多个茅草屋。
茅草屋里的人看到有马车过来,都纷纷探头看。
周氏已经坐在外面,有以前牛头村的人认出了周氏,尖着嗓子喊,“哎哟,那不是周家的招娣吗?”
那妇人一嗓子喊出来,陆续又有人认出周氏。
有人追着马车跑,“真是招娣啊。”
“我记得她不是嫁去小河村宋家了吗,小河村可是最先逃荒走的。”
“都坐上马车了,这是发财了吧。 ”
周氏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因为逃荒这些人骨瘦如柴,一个个灰头土脸面色蜡黄。
周氏跟认识的妇人打招呼,“婶子,我爹娘和弟弟呢,住哪儿?”
“就在前面,我带你们去。” 一个妇人跑在前面带路。
“哎呀,当家的快看真是我们闺女啊。”
听到消息的周父周母激动不已,朝着马车那边就跑过去。
茅草屋里,周光宗穿着件打满补丁的薄棉衣,手插在袖子里慢悠悠走出来。
新搭的茅草屋没有院子没有遮挡,一抬头看到马车以及下车的周氏和宋阳。
周光宗眼珠子顿时瞪得溜圆,飞跑过去。
久别重逢,周家一家人抱在一起哭。
周母边哭边骂,“你老娘我差点死在路上,你这狠心的死丫头还知道找我们啊。”
周光宗也说,“大姐,你不知道我们这一路有多惨,村里渴死饿死了好多人。你有没有给我们带点粮食啊,官府就发了二十斤糙米,这个冬天我们怎么过啊。”
宋阳叫了人后站在边上有点儿尴尬,他和岳父岳母关系一般,因为他们极度重男轻女让他生不起好感。
听到周光宗的话,更是无奈摇了摇头。
一通寒暄,马车赶到家门口,等围观的村民散了,宋阳才一样样把马车里的东西拿出来。
周父周母看到这么多东西,还有十斤大白米,笑的见牙不见眼。
周光宗看过东西后拉着周氏,“大姐,你带的那些东西还是不够我们过冬的,宋家都有马车了,怎么才带这么点东西过来。”
“小声点。”
周氏生怕这些话被宋阳听到,压低声音,“马车是借的,不然这么远我们怎么过来。那些东西也是我婆婆准备的,已经很多了你还想要多少,把我夫家的东西都给你扒拉过来吗?”
周光宗撇了撇嘴,宋家人就是小气,他姐都给他们家生儿子了,粮食都不肯多给点。
周父周母拉着宋阳一口一个好女婿,又问吃过没有。
周氏说,“爹娘我们没吃呢,一早就出门了,路上走了三个时辰。”
周母立刻去做饭,糙米混着野菜做了一锅野菜糊糊。
宋阳没说什么,周氏脸色不太好,女婿上门是客,带了这么多东西,爹娘再怎么也该炒个菜。
可看着眼前的茅草屋家徒四壁的,她又不好说什么。
吃完后,宋阳和周父周光宗在屋里说话,周氏到灶房帮忙洗碗。
洗完碗,周氏拿了三百文钱给周母,其中一百文是宋阳给的。
周母把钱收起来,又看上周氏身上的棉衣,让她脱下来留给她穿。
周氏不敢也不舍,摇头,“娘,我这次过来东西都是婆婆准备的,已经带的够多了,这衣服是婆婆给我新做的,要是给你了我婆婆会怎么想?”
周母不悦,瞟了一眼外面的马车,眼珠子一转,“那你把光宗带回去,让他在宋家过个冬,随便给他口饭吃,给床被褥睡觉就行 。”
“娘你疯了吧,您就不怕我把光宗带回去,宋家连我一起赶出来?” 周氏不敢置信,她娘还真敢想啊。
周母抄起桌上的肉想砸过去,舍不得又放下了,伸手掐了周氏胳膊两下,“你个白眼狼,我白养你这么大了,什么都指望不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