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01方严知愿意同往

作者:晓春三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他的目光缓缓从茶杯上移开,落在陈知礼身上,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陈知礼的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中方严知心中的隐忧。他当然清楚自己如今的处境有多么微妙和危险。


    一个差点被亲王灭口、又亲手参与将亲王送上绝路的“功臣”,这样的身份实在是尴尬又敏感!最起码近几年避一下风头是最好。


    升迁?应该会有吧,但没必要留在这里让某些人看着不舒服。


    何况这充满权谋与争斗的京城,谁又能保证这所谓的升迁背后没有隐藏着其他的目的呢?说不定,这只是一个让他陷入更深泥潭的陷阱。


    方严知心中暗自叹息,他并非没有野心,只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他已经明白,在这权力的旋涡中,尤其是他这样什么靠山没有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陈知礼知道方严知的心动了,他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江南余杭,那可是个好地方啊!富甲天下,文教昌明,而且远离京城的是是非非。


    若是能在那方天地里,为一方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求得一份安稳,岂不是比在京城这风口浪尖上整日提心吊胆要好得多?”


    陈知礼的话如同一阵春风,轻轻地吹过方严知的心头。他不禁想起了江南的美景,是啊,在那样的地方,跟着这样的人身边,或许可以实现自己曾经的抱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陈知礼趁热打铁:“方兄智勇双全,有胆有识,若愿随我一同前往江南,我必定会向陛下极力举荐,请求陛下授予方兄余杭府通判或下辖富县知县之职。


    到时候,我们联手,定能在江南开创出一番属于我们的局面。既能施展我们的抱负,又能护得家人周全,安享太平,何乐而不为呢?”


    方严知沉默着,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思考着陈知礼的提议。


    书房里只剩下茶香和窗外隐约的鸟鸣。


    陈知礼也不催促,只是静静地品着茶,等待着他的决定。


    过了许久,方严知缓缓抬起头,眼中那份深沉似乎化开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清明和……一丝久违的轻松。


    他放下茶杯,声音不高:


    “陈大人此言,振聋发聩。京城……确实非我久留之地。”


    他想起那个追随陈知礼一生的梦境,再看着眼前这个目光清亮、为自己谋划出路的年轻人,心中某个角落瞬间被触动。


    “方某这条命,是陈大人和陈夫人救回来的。


    在矿扬,在回京途中,若无陈大人运筹帷幄,方某早已是枯骨一堆。”


    方严知站起身,对着陈知礼郑重抱拳,“陈大人既看得起方某,愿引为臂膀,更愿为方某谋此退路,方某岂有推辞之理?江南余杭,刀山火海,方某愿随陈大人同往!”


    他没有豪言壮语,但这句“刀山火海,同往”,却比任何誓言都更有分量。


    这是经历过生死考验后的信任,也是对远离旋涡、寻求安稳的共同渴望。


    陈知礼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彩,他亦起身,用力握住方严知的手:“好!有方兄相助,知礼如虎添翼!江南之行,你我兄弟同心,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书房内的气氛,因这个共同的决定而变得明朗而充满希望。


    “事不宜迟,”陈知礼松开手,正色道,“方兄回去后,可立即着手准备一份奏疏,言辞恳切,言明伤势虽愈,但恐有隐疾,难当京城重任,感念陛下隆恩,愿请外放江南,为陛下牧守一方,戴罪立功。


    着重强调‘远离京城,安心养伤,效力地方’之意。


    我会寻机在陛下面前,为你陈情。”


    方严知心领神会:“明白。我这就回去准备。”


    他深知,这份奏疏的措辞至关重要,既要体现“识趣”和“忠心”,又要给皇帝一个顺水推舟的理由。


    送走方严知,陈知礼望着马车远去的背影,心中大定。


    江南的棋盘上,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已经落子。


    前路虽远,但并肩同行之人,已然在侧。


    现在就是跟家人商量了。


    话说方严知离开佳宜庄后,没有丝毫耽搁,快马加鞭返回京城府邸。


    他心里很清楚,时间非常紧迫,机会稍纵即逝。


    如果不能在皇帝对陈知礼外放余杭的任命还保有新鲜感,并且对自己的去向还没有做出明确安排之前,主动呈上这份奏疏,那么一切就都太晚了。


    在书房里,灯火通明,一片安静。


    方严知独自坐在书桌前,手持毛笔,字斟句酌地书写着奏疏。


    他深知这份奏疏的重要性,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在奏疏中,他首先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感谢皇帝的浩荡皇恩,让他能够在太医院的精心治疗下,从重伤中逐渐恢复过来。


    接着,他话锋一转,用恳切的言辞提到,虽然矿扬的重伤已经痊愈,但他的身体仍然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时常感到心悸和乏力,担心体内隐藏着一些难以治愈的病根。


    经过太医院的诊断,他需要长期静养,不能过度劳累,更不能身处繁忙喧闹之地,以免旧疾复发,辜负了皇帝的恩情。


    然后,他巧妙地将话题转到了皇帝身上,盛赞皇帝的圣明和洞察力,能够一举铲除国家的蠹虫和巨奸,使得朝野上下一片清明。


    在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愿望。


    最后,他提到自己听闻江南余杭的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养病。


    若能蒙陛下恩典,外放江南一闲散或微末之职,一则远离京师喧嚣利于静养,二则亦可就近为朝廷、为地方百姓略尽绵薄之力,以一片赤子之心,牧守一方,不负圣恩。


    字里行间,充满了“识趣”与“忠诚”,更给了皇帝一个极其顺理成章、且体面安置他这个敏感人物的台阶。


    奏疏次日一早便递入宫中。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