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535章 李定国和南明小朝廷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定国和南明小朝廷}


    ‘南明’二字,明朝皇帝们听过,也知道是宗亲反清复明建立起来的,可惜没有坚持多久。


    抱着复杂的心态,明朝皇帝都打算先看下去。


    崇祯年间


    看着军中士兵们似有若无的打量,吴三桂的表情就略微有些僵硬。


    好在他也知道当今重新启用他是为何,至于别人的看法,他没办法改变 ,还是好好想想如何在这个秋天狠狠咬下鞑子的一块肉来。


    皇宫内的朱由检,还在思考‘李定国’这个人名,不过也就一瞬间而已,因为还是先看光幕比较重要。


    {崇祯帝自缢后,清军入关,好在南方地区还没沦陷。


    在南京六部官员的选帝之争下,最终是福王朱由崧正式继位成为皇帝。


    结果第二年清军攻陷南京,朱由崧被俘后被杀害。


    同年八月,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称帝,他是朱元璋第23子唐定王朱桱的后代。


    不过没多久,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两个政权呈对立之势}


    明以前的朝代,吃瓜群众们理解不了,敌人都打过来了,结果内部自己先干起来。


    “后世人说得对,这南明真乱。”


    “别的先不说,内部分成两派,实力大大消减,都这份上了,还玩权力斗争这一套。”


    ......


    朱元璋看着光幕上的内容没什么反应,把朱标都惊讶到了,还仔细瞅了瞅他爹,别是气糊涂了吧。


    朱元璋有些心烦,不生气才怪,只是如今学会了收敛脾气,不想给自己再气出个好歹来。


    永乐年间


    朱棣就不跟他爹一样,气得随手将手边的一个砚台丢出去,“这些个蠢货,还在窝里斗,长的是猪脑袋不成?”


    朱高炽任由他爹骂人,若不是当着老头子的面,他高低也要爆两句粗口,艹。


    万历年间


    朱翊钧看到自己孙子被杀,气不打一处来,那是自己宠爱的亲儿子的儿子。


    “这些鞑子,朕不会就这么算了。”


    不过虽然生气,朱翊钧的脑子还是在线的,该怎么出兵他得和大臣们商议。


    “皇上,你可要为由崧报仇啊。”郑贵妃虽然在哭,但美人带泪,我见犹怜,朱翊钧心疼不已。


    “爱妃,朕一定会给孩子们报仇的。”


    ......


    崇祯年间


    “这些混账东西,都什么时候了,不一致对敌,还争权夺利。”朱由检那叫一个气啊,指着光幕恨不得把这几个蠢货收拾一顿。


    福王府上


    朱由崧还沉浸在自己被杀的悲伤中。


    他爹朱常洵胖胖的脸上黑沉沉的,“本王这就进宫,一定要让皇上灭了女真。”


    当然,那个李自成他也不会放过。


    鞑子杀了他儿子,李自成杀了他,朱常洵都要气死了。


    唐王府


    朱聿健对自己以后当了南明皇帝没有一点高兴,只有担忧,他祖父现在才是唐王,自己和父亲被囚禁,祖父现在知道这事还不知道会做什么。


    重点是朱聿健知道南明存在不了多久,自己只怕也躲不过一个死字。


    鲁王府上


    鲁宪王朱寿鋐脸上阴晴不定,朱以海是九弟的儿子,难道自己也没有子嗣就死了?王位落到了九弟一脉?


    朱寿镛愁眉不展,朱以海虽然是他儿子,但儿子当皇帝了,他却也高兴不起来。


    朱以海的那些兄弟们也没人妒忌他,眼里全是怜悯。


    朱以海:...


    {1646年10月,朱聿健被清军俘虏杀害,他弟弟朱聿鐭(yu第四声)在广州继位。


    同时永明王朱由榔也在广西继位,即永历帝。


    两个政权纷争不断、相互对抗。


    同年,广州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沦陷,朱聿鐭做了一个月皇帝,自缢而亡...}


    各朝人士边看边摇头,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之前也了解过一些南明内部的政治斗争,相互背刺、相互内斗,所以即便知道南明反清失败了,大家也没有多惊讶。


    这要是都不失败,反而才是奇迹。


    一个老大爷悠悠的说道:“输给敌人大概率还有保命的可能,输给政敌,那不仅是名声,连命都没了。”


    给客人递烧饼的小二笑道:“唉,之前不就有后世人这样说嘛,败给清军,还能投降,性命顶多丢了,但你要是失败了,对手绝对不会放过你。”


    ......


    明朝百姓们说不上失望还是什么,大概是从未抱过希望吧。


    朱元璋想到了后世人说的,南明内斗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态有些难受。


    朱棣骂了一通后舒服多了,平复了下心态,他不是在明末,改变不了一切,关键还是在于后代能不能给力。


    朱由检也想给力点,好在如今大明的局势也在逐渐变好。


    否则,他大概真要像后世人说的,弄一个假身份出宫揭竿起义、重新打天下了。


    {…之后,永历政权多次转移,同时,张献忠的大西军还在和清军交战。


    大西军是明末张献忠领导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崇祯三年,陕省连年干旱饥荒、哀鸿遍野,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


    陕北地区率先暴动,张献忠也聚集了一支队伍,规模越来越大。


    清军入关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各朝百姓都有些戚戚然。


    生活在太平年代的还好,那些处在乱世的人无疑是很苦的。


    好在如今大家的脸上少了绝望,即便世道再艰难,但有光幕在,希望就在。


    朱元璋没什么好说的,他知道民间的苦,看到明末的起义军,生气会有、失望会有,但理解也有。


    “不怪百姓,是咱没做好。”


    朱标是同意这话的,百姓是为了活着,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不至于走上造反这条路。


    崇祯年间


    明末的陕西百姓们心头直跳,其实现在的干旱已经有预兆了,只是没想到以后会越来越严重。


    想到今年收获的粮食变多,心里的担忧才逐渐放下来。


    大爷放下手里的旱烟,发愁道:“去找族长吧,商量商量,接下来可不太平啊。”


    稳住的老人虽然心慌,但还稳得住,“我看还是弄个隐蔽一点的储粮地吧,另外,每日吃的也按以前的量,少吃点多存点粮食。”


    修脚的大汉咂巴了下嘴,“二贵叔说得对,谁也不知道这场天灾人祸会不会避开,干旱会持续多久,粮食多存一点,才有更多机会度过这场天灾。”


    老把式站在地头感慨,“还好有了后世的良种,否则只怕收成会减产不少。”


    ......


    相比明末的陕省百姓,南方百姓没那么惊慌,但陕省的周边省份同样是担忧的,虽然说的是陕西旱灾,但临近的地方难免也会有。


    豫、晋、甘等地的百姓也在做打算。


    一个隐蔽的小山村


    张献忠的眉头今天一直跳,把他都弄得心慌慌的,要知道光幕上说的‘张献忠’和自己的名字一模一样,都是陕人。


    虽然不一定是自己,但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他还得继续找地方躲藏,这名字也不能随便用了。


    京城皇宫内


    朱由检还在考虑要不要派人去抓张献忠。


    他也没有想杀人的意思,只是这家伙既然有能力,不如来为大明效力,自己缺人得很啊。


    {...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五十万北上抗清,但不幸中箭死在凤凰山。


    大西军失利后,张献忠麾下四将军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对大西军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李定国决定贯彻养父的遗愿,不降清。


    在李定国的坚持下,大西军往西南方向转移,以孙可望为首,和南明联合,联明抗清之势形成。}


    看到这里,朱由检更坚定了要把张献忠找来为大明效力,只是要派谁去找,万一这家伙也躲起来了,还真是大海捞针,就像李自成一样,也不知道躲哪去了。


    看着皇上思索的模样,王承恩也不敢随意揣摩圣意。


    陕省一个偏僻村落


    张献忠有些晕乎乎的,一连得到了好几个消息。


    自己是中箭死的,还有个养子李定国,自己现在又没儿子,有个养子肯定是高兴的,就是不知道这娃现在在哪儿?


    不过张献忠也没有去找孩子的打算,先不说不知道人在哪里,就凭现在,只怕官府要通缉他,即便真的找到孩子,他也不方便带。


    在陕省榆林另一个村子


    一个贫苦人家的夫妻面面相觑,他们是有个儿子叫李定国,现在才八岁。


    “咱儿子真是张献忠的养子吗?那我们,”虽然妇人的话没说完,但旁边的丈夫也明白妻子的意思。


    无外乎最不好的结果就是,他们夫妻死了,可能是在旱荒中死去的,儿子也阴差阳错被张献忠收为养子。


    看着在院子里和小伙伴玩的儿子,青年眉眼舒缓了下,“这一世会没事的,我们多存些粮食,水库也在修建,一定可以度过去。”


    ......


    另一头的大山里


    一个穿着打扮跟野人一样的男子,警惕的躲在一个山洞里。


    李自成看了看光幕,有些踌躇,得知张献忠后,他想去找对方。


    他们两人同时都是起义军首领,肯定都会被官府通缉,两个人一起有商有量总比一个人强。


    只是李自成不知道对方人在哪里,而且自己现在被官府通缉,根本不敢去太远的地方。


    {随着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矛盾加深,南明的内斗又开始了。


    李定国尽量忍让,但最后孙可望还是投降了清军,同时把大西军的情况告知了清军。


    清军进攻滇黔,被大肆屠杀的军民不下三、四十万人。


    顺治十六年,永历帝逃往缅北。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想夺取台湾为根据地。


    次年,即康熙元年,永历帝被缅甸王交给清军,四月份被杀身亡。


    五月份,郑成功在台湾去世;


    六月份,李定国得知永历帝去世的消息,发病身亡。


    康熙二十年,辽王朱植的后人朱术桂自杀殉国,最后一支抗清势力被灭。}


    历朝历代有人觉得可惜的,也有人说南明内斗不断,失败也是必然的。


    霍去病气愤极了,“最可怜的还是那些被屠杀的百姓,清军可真不是东西。”


    刘备心塞塞的表示,“只要是战争,都是百姓遭难啊。”


    辛弃疾沉默了半天才感慨了句,“其实要是南明内部能团结起来,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也正常,如果南明真的能团结,那就不是南明了。”


    ......


    明朝皇帝们已经知道了结果,也没有太失望。


    朱元璋只是心里还有点赌,“别人就罢了,可惜那些一心为国的忠义之人。”


    朱棣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与其在这里大动肝火,还不如想办法扼杀女真,现在就将他们消灭殆尽。


    崇祯年间


    朱由检现在是想把张献忠用起来,因为他需要自己的人手,这两的能力都不低。


    至于李自成就算了,即便自己大度饶了他,但福王他们也不会放过他。


    “唉。”


    躲着的李自成也知道朝廷不会放过自己,根本不敢露面。


    “该怎么去找张献忠呢?”


    张献忠现在也不敢回老家,这里也不敢待,好在很多人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倒是给他躲藏的机会。


    榆林的一个村子里


    李定国的父母看着光幕,有些害怕又有些自豪。


    害怕的是儿子死了,自豪的是儿子有出息、有能力。


    青年语气里很骄傲,“孩他娘,我们儿子这一世都学后世的文字了,肯定更有出息。”


    “我娃聪明,”妇人虽然开心,但更多的是焦虑,“不过朝廷会不会来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