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518章 李隆基为什么一日杀三子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隆基为什么一日杀三子?}


    “还能为什么,他疯了呗。”


    李世民没好气的说道。


    各时空,吐槽的人也不少。


    主要是一天干掉三个儿子,很多人没办法理解,虎毒还不食子。


    多的是百姓们批评声。


    “这个唐玄宗啊,真是听信谗言,说杀儿子就杀儿子,再狠也没他这样当爹的啊。”


    “哎呀,还一天杀了三个,你说说,谁家有那么多儿子造啊。”


    “我看他啊,真是老糊涂了,竟是听信了别人的鬼话。”


    ......


    作为当事人的李隆基,通身被浇了一瓢凉水,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高力士看得心急不已,唉,这事情想必陛下现在也后悔吧。


    李亨看着光幕沉默不语,这事他算是知情人士,在当时给他包括众多兄弟造了了心理阴影。


    {网友一:原因很简单。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历史上,李隆基的太子李瑛和唐玄宗的宠臣、北衙禁军王毛仲同游过。


    王毛仲此人与典掌万骑的葛福顺是亲家。


    他在李隆基登基中立下大功,但李隆基登基后,他志得而骄,还在禁军结连党羽,横行不法和玄宗的亲信宦官团打架。


    甚至他还向唐玄宗索取兵部尚书一职,唐玄宗自然没给,王毛仲不满,这事被唐玄宗知道后也不高兴。


    而且,王毛仲还向太原军器监索取甲仗,有谋反嫌疑。}


    各朝代不知情的吃瓜人士们,看到这里差不多也能明白了,所以唐玄宗是怀疑儿子有造反的心思是吧?


    对这事,大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有人觉得李瑛也太冤枉了,就因为和对方来往过,就被亲爹怀疑上,这不就是锅从天上来嘛。


    也有人觉得是李瑛自己不够谨慎,这太子的位置本就不安全,就应该老老实实的苟着,和这些大臣私下来往,遇到疑心病重的皇帝,那不是自寻死路嘛。


    扶苏心里是为这李瑛可惜的。


    胤礽他们却觉得正常不过了,有几个太子能安然无事活到继位的,瞎扯淡嘛。


    贞观年间


    李世民得知这桩事情,脸都拉下来了。


    周武时期


    太平公主磕着瓜子看热闹,“李隆基这小子,总不能是怀疑起自己儿子也想谋反了吧,啧啧啧。”


    李旦脸上一言难尽,要是李隆基在他面前,肯定要被好好骂一顿。


    天宝年间


    李白、杜甫、高适他们默默的看着这些事,虽然生活在一个时期,但不见得有些东西他们就能知道。


    皇宫内


    李隆基无力的瘫坐在龙椅上,眼里有些后悔,如果还能重来,他肯定不会再做这个决定,会好好调查清楚。


    {…因为高力士及时弹劾,在开元十九年,王毛仲一党被唐玄宗大清洗。


    李瑛当初和王毛仲有来往,也被唐玄宗有所怀疑。


    而接下来,他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步调、口径都一致,这难免让李隆基想起当初自己和岐王、薛王造反的事情。


    所以李隆基就爆发了,谁也拦不住他要杀儿子}


    猜测成真了,各朝人士或是叹息、或是摇头。


    百姓们也有很多不能理解的,不明白这些皇帝怎么那么害怕儿子夺权,而且仅仅因为怀疑就杀人。


    但也有很多人能理解,特别是权力,谁都不能容忍别人在自己手里夺权。


    刘彻安静的看完,也没吐槽,主要是他晚年和唐玄宗干这事半斤八两。


    嬴政都不需要考虑儿子会不会造反的事情,他家扶苏是真不会,那就是个大孝子。


    李世民除了生闷气也没办法,“罢了,现在说太多又有什么用,希望李隆基以后吸取教训吧。”


    赵匡胤倒是没什么可担忧的,他两个儿子现在的能力都不足,说造反,难为他们了。


    朱元璋一脸信誓旦旦,“咱家标儿不会造反,咱家和李隆基家就不一样。”


    康熙心里惦记儿子,他已经忘记当初父子俩为什么会闹成这样,想想小时候,他们父子的关系那么好。


    天宝年间


    比起那些皇帝,李隆基哭得肝肠寸断。


    他现在后悔啊,但儿子们也回不来了。


    “如果当初我能不在气头上,如果能好好彻查,一切就不一样了。”


    高力士默默站在旁边陪着,唉。


    太子府上


    李亨想到那三个兄弟的死,难免复杂,老头子无情起来,哪里会管是不是亲儿子,亲儿子也照杀不误。


    江南一带


    李琩愧疚的低下头,当初的事情,他母妃可是出了大力气。


    杨玉环握住丈夫的手,无声的安慰。


    天宝年间的百姓们虽然不敢说皇帝的坏话,但眼神里的交流意味很明显,就差出声说天子昏头了。


    {网友二:归根结底还是李隆基对儿子不信任。


    他本身就是搞政变起家的,加上年少的成长环境也给了他极大的不安全感。


    随着太子逐渐长大,在李隆基眼里就有了威胁,武惠妃的计谋并不高明,但李隆基现在哪管那么多,因为他自己对儿子就是不信任的。


    哪怕后来立了李亨为太子,但李隆基依旧保持猜疑心。}


    古代很多大家族的掌权人是明白这种心理的,大概就是家大业大,怕儿子夺了自己的位子,更何况是当皇帝的,就更担心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百姓也能理解,就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家之主只能是一个人。


    “唐玄宗就是怕儿子把他逼退位吧。”


    “能理解,当初他对他爹不就是这样?所以他害怕,怕儿子有样学样。”


    “这些当皇帝的都差不多嘛,当太子太不安全了,能力太强要被怀疑,能力弱也要被赶下台。”


    ......


    别说百姓们这样猜,李旦都忍不住这样想。


    太平公主一点都不同情李隆基,“唉,可怜那三个孩子啊,摊上了这个爹。”


    天宝年间


    满朝文武不敢说这事,当初张丞相劝也劝了,最终落得罢相的地步,况且如今一切早就过去了。


    李隆基蠕动了下嘴角,擦了擦泪,没有反驳后世人说的。


    太子府上


    李亨恨不得给后世人鼓鼓掌,说的太有道理了。


    当初杨国忠构陷他,其实也不过是迎合了老头子的想法而已。


    {其实唐朝前期,政治环境极为凶险,当皇子的结局多是不得善终的。


    李隆基对这样的情况太熟悉了。


    就说他爷爷唐高宗的8个皇子,除了一个早夭,也就是他父亲善终。


    唐中宗的4个儿子全部横死。


    往前数,还有唐太宗的皇子们,基本上也有一半以上死于非命。


    唐高祖22个皇子,除了3个早夭,9个被杀。


    到了李隆基这里,他把自己的兄弟们集中起来居住,虽然也有囚禁的意味,但避免了被杀。


    可是李隆基对儿子们还是不放心,也就关在十王宅。


    李亨是太子,倒是不在其中,但其他皇子相当于软禁生活}


    先秦的诸侯王们仅仅就看这些数字,都能感觉到后世皇家斗争的可怕。


    姬发、周公旦他们自然是不能理解,长幼有序、嫡庶有别,能继位的自然是嫡长子,后面这些朝代弄得兄弟相残、父子相残,真是叫人大开眼界。


    秦朝


    嬴政和大臣们也纷纷抬头关注。


    王绾吃惊的说道:“谁能想到,唐朝的这些皇子们都活得这么惊心动魄。”


    冯去疾思索着说,“看这样子,只怕稍微有能力点的皇子,结局都不太好。”


    ......


    汉朝的一众皇帝大臣们也够吃惊的。


    刘邦好半天才翻着白眼说道:“就算是儿子再多,也经不住这样搞啊。”


    刘彻本以为他们大汉就够那啥了,哪知道唐朝的皇子斗争更凶险。


    刘秀有些猜测道:“不会是从李世民开的头吧?”


    东汉末年


    刘备他们也在说这个事情。


    说起来,以前还觉得就阿斗一个子嗣太少,但现在看到手足相残,刘备感觉只有一个儿子也挺好的,就是没有别的选择而已,只能精心培养。


    曹操的儿子虽然比刘备多,但他觉得应该也不至于出现唐朝这种情况,即便是历史上的曹丕和曹植,这俩兄弟之间也没后世人猜测的那么无情。


    孙权则是想到了自己历史上闹出来的二宫之争,瞬间沉寂了。


    晋朝


    司马炎觉得自己都要吸取一番唐朝的教训,而且他也没那么多儿子浪费。


    隋朝


    李渊夫妻俩脸上不是一般的难看。


    兄弟相残、父子相残,这两夫妻自然不希望看到。


    可是现在知道了也无能为力。


    皇宫内


    杨坚有点宽慰,李家和他家比起来,也没好多少啊。


    唐 武德年间


    李渊整个人恍恍惚惚的,被打击的不轻。


    “怎么会这样?”


    李建成除了刚开始惊讶外,倒是没其他感觉,他现在很佛系,反正跟他也没什么关系。


    李元吉笑得很快意,“这算不算是李世民的报应?”


    贞观年间


    此刻的唐太宗也想知道到底是不是自己的报应,是不是自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才导致了李唐皇室出现这样的情况?


    “怪朕,一切都怪朕啊。”


    长孙皇后看着丈夫这悲痛欲绝的模样,一时间心痛不已,“陛下,和你没关系,一切都是他们的选择罢了。”


    只是这番话,对于陷入自责的李世民,却是听不进去的。


    周武时期


    武则天闭着眼睛,如果先帝还活着,又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呢?


    对几个儿子,她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的。


    李显痛哭流涕,四个儿子全死了,要是有下辈子,他再也不要来到皇家,只想一家和乐。


    李旦也不见得高兴,李隆基把其他兄弟软禁,虽然看着不好,但好歹还活着,他也不敢有太多期待了。


    太平公主有感而发,“世人都觉得皇家好,可这里面的斗争稍不注意就要命。”


    大唐百姓们现在一点都不羡慕这些皇室子弟。


    其他朝代的皇子们,都感觉同病相怜,有时候皇帝爹猜忌你、兄弟也猜忌你,哪怕你老老实实的,也不见得能苟活。


    —


    感慨了下唐朝皇子的苦,刘晓希就点开了下一个帖子。


    各朝人士也一样,渐渐停止了对唐朝的讨论。


    除了唐朝皇室还愁云惨淡外。


    {清朝的选秀是什么样的?}


    这个话题,除了清朝的皇帝和王公贵族清楚外,其他朝代的人们根本就没了解。


    清朝住在京城的百姓,有些也能说出一点来。


    “选秀啊,我二姑奶的侄女在王府当差,听说很严格的,那挑的都是非富即贵的女子。”


    “是啊是啊,而且还不能不去。”


    ......


    {今天聊一聊清朝的选秀。


    清朝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祂的后宫制度也是从明朝的后妃制度上发展而来。


    顺治帝时期,选秀女这种选拔后妃的方法开始出现。


    皇帝会从八旗女子中,选择中意的少女入宫成为后妃。


    自此,选秀就成了清朝的制度。}


    看到这里,前面朝代的人们差不多也明白了,这入宫的没有汉家女子,即便有,大概也是特殊的。


    皇帝们对清朝的选妃不太在意。


    历代皇妃们就比较热衷于吃瓜了,她们日常在宫里也挺无聊的,也就是现在多了光幕打发时间。


    清朝皇帝们不是很懂这有什么值得好奇的,选个妃而已。


    康熙无语,可能他真的老了,看不懂后世人的八卦心。


    {一直以来,历代皇帝选妃,外貌是一个重要标准。


    不过在清朝,门第反而是最重要的。


    都知道光绪帝的皇后长得丑,但她是慈禧弟弟的女儿,是慈禧的亲侄女,有这层关系在,哪怕光绪中意的不是她,她也成了皇后。


    哪怕是光绪的珍妃、谨妃姐妹,家世也不低。


    甚至有记载表示:公爵、将军之女封妃,知府的女儿封嫔、员外郎的女儿封为嫔。


    可见在清朝选秀出身门第的重要性,出身如何也关系到秀女是否能入选、以及入宫后的地位。}


    这种有别于其他朝代的作风,让清朝之前那些时空的人,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这长得丑、但出生显赫都能做皇后,搁之前的朝代,那不可能。


    “不是,这清朝真不看重容貌吗?”


    “那要是非常丑,这也要?”


    ......


    嬴政瞅了一眼光幕摇摇头,虽然觉得自己不是太看重外貌的人,但貌丑,这真的合适吗?反正他不能接受。


    刘邦更不用说了,“咳咳,朕和清朝不一样,朕可接受不了后宫中出现丑人。”


    刘彻也是一样的想法,那是相当嫌弃,“这清朝皇帝的口味真是重。”


    哪像他啊,只要长得好看,管你是什么出身。


    朱元璋同样看不上这种,“咱大明的皇后,出生都是次要的。”


    ......


    清朝皇帝虽然听不到其他朝代的讨论,但他们觉得很正常啊。


    {清朝的选秀,每三年一次。


    在13-16岁的八旗女子都要参选。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不用参选的,因为刚开始选秀制度比较混乱,有姑姑、侄女共嫁一个皇帝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规定皇后的姐妹、及兄弟姐妹的女儿、乳母的女儿可以不参加…


    各旗会提前将选送的秀女送进京城。


    选秀的时候,几个人站一排,由皇帝、太后亲自挑选。}


    如果说其他朝代的人们都是在看热闹,那清朝的八旗女子,就显得闷闷不乐,并非谁都愿意入宫。


    只是身份摆在这里,身不由己,如果不参加选秀,那家族都会被连累。


    也只有那些少数幸运的可以不参选。


    长得清秀的小姑娘搅动着手帕,眼里满是绝望,“那高大的紫禁城啊,我一点都不想去,真想像后世一样自由就好。”


    旁边的丫鬟吓得脸色一白,看了看周围没人才松懈一口气,衣服都被冷汗打湿了。


    {被看上的秀女,会被留下名牌,没有选上的,就把名牌丢弃。


    留牌的秀女还要经过复选,复选选上,要么入宫,要么指给宗室,落选的也不能私自婚嫁。


    至于入宫的秀女,如果到了25-30岁,还没被皇帝看中,就可以放出宫去,但要是被皇帝看中,到死都不能出宫。


    被皇帝宠幸的秀女也会被授予封号,最初都是答应、常在、贵人这些位份低的,可以逐级晋升的}


    前面那些朝代的宫妃们,都感觉些许惋惜,这清朝的妃子比起她们,显得更加压抑多了。


    大家闺秀们看得同样不得劲,话语间不乏对清朝的声讨。


    灵动的少女哼了哼,“落选都不能私自婚嫁,这都什么天理啊。”


    快及笄的姑娘嗤笑道:“真是笑死人了,必须参选就算了,落选了还不让人自由婚嫁,要不要这么搞笑。”


    在绣花的女子头都摇成了拨浪鼓,“还是我们朝代更好,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虽然比不上后世自由,但也比这些八旗女子好。”


    ......


    清朝之前的那些朝代,看了半天,不能理解的大有人在。


    就说明朝皇帝们,那是相当的毒舌。


    清朝皇帝们没有打算修改选秀制度,既不威胁统治,也没看到什么坏处。


    清朝的妃嫔们心情都闷闷的,有人入宫就是不情不愿,还要在里面蹉跎一生,谁愿意啊,以她们的家世,在外面也能找到门当户对的人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