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00 章 慈安的死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接下来这是一个音乐视频。


    好久没听歌了,各时空的人们都默契的停下了说话声。


    祖辈们看着这首歌名—精卫。


    精卫很多人都知道,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女儿,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知道的人也不少。


    难道这首歌说的是精卫填海的故事?祖辈们也不确定。


    不过大家也不着急,一会儿就知道了。


    忙碌的人们都纷纷停了下来,打算听歌放松一番。


    古代的乐师也都做好了准备,手里拿着的笔正准备记歌词。


    只是听着听着,祖辈们脑子里都是满满的问号。


    这歌词儿每个字他们都看得懂,但连在一起就听不懂这首歌在表达什么了。


    什么养心殿、什么臭读书,什么她的对象想给我一巴掌,听得祖宗们云里雾里的。


    这些和精卫又有什么关系?


    最要命的是,若是不看歌词,祖辈们只怕更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一首歌从头听到尾,也就只有旋律还在大家脑子里流传。


    原本还想要听歌放松的祖辈们,大脑都是宕机的状态。


    老祖宗们现在感觉后世人的精神状态有点堪忧。


    先辈们,嗯,此刻还懵着呢。


    乐师们手里的笔默默放了下来。


    “咳咳,曲儿还可以,挺容易记住。”


    李龟年一脸复杂的说道。


    街道上,牵着父亲的小娃,一只手拿着糖人舔着,“爹,这唱的什么啊?”


    孩子爹嘴角一抽,“爹不晓得哩。”


    ......


    子路一脸不解的问夫子。


    孔子也没回答他,他自己的思路都还乱着,理不清歌词里写的这些关系。


    晋朝


    竹林七贤相视一笑,本以为自己的精神状态够超前了,结果和后世这些小辈比起来,他们还是自愧不如啊。


    其实刘晓希也没听懂这首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干脆点开评论看看。


    【词儿挺好的,有一种牛头不对马嘴的美,有种半夜惊醒背蜀道难,等会儿又背将进酒的精神状态】


    这条评论让祖辈们笑岔气,美都能用‘牛头不对马嘴’来表述了。


    但不得不说,说到了很多人心坎上,要不是考虑到是后世的歌儿,吐槽的人绝对不少。


    大叔悠闲的躺在摇椅上,“哎呀,这就跟我平时喝大了一样吧,喝醉了酒,都不知道在说的什么。”


    秀才公说道:“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的确看不懂。”


    ......


    【感觉词和曲儿不是一个水平,曲子很好,词儿不想评价】


    光幕下


    各时空议论的人也不少,因为不明白这首歌要表达什么,也没有前后文的联系,更不清楚具体要讲什么样的故事。


    夫子们面对学生们的疑问,他们也头疼,因为自己都看不懂。


    【精卫填海,填的是遗憾,现在的精卫,内心是空洞的,都是用这种方式逃避现实】


    这样说的话,祖辈们也多多少少明白这首歌的意思了,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歌和精卫真没什么关系。


    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理解,歌词没有逻辑,重点在于对现实的呐喊和逃避。


    陶渊明比较理解这种感受,他也是个逃避现实的人。


    【偏执又疯癫的感觉,没有逻辑,透着一种无奈的控诉和发泄】


    先辈们倒是不说好还是不好,后世人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不管是乐观也好、无奈也好、发泄也罢,生命就是有多种形式才会显得精彩。


    古代能理解的也是少部分,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现实的无奈控诉,平时很少去思考这些。


    但说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读书人们相对是比较能懂的。


    陶渊明将手里的杂草扔掉,直接坐在地里,“就跟老夫一样,以前也想做个好官,但现实不允许啊。”


    不过他只是对现实的无奈,但并不偏执、也不疯癫。


    等看到刘晓希点开新视频,因为这个老百姓们觉得比较好懂。


    {慈安太后的死因之谜}


    慈安,各朝代的人还算有点印象,和慈禧并称两宫太后。


    既然提到她的死因,那吃瓜群众们也难免猜测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


    康熙的心就没放松过,一国太后,死因还惹人猜测,这能是什么好事情。


    道光帝也没什么好心情,这不是他儿媳妇嘛。


    同治年间


    同治帝放下手中的折子,那青涩的脸上正担忧的看着光幕。


    之前那些事情,他都未曾作声,哪怕是涉及到王朝的覆灭,但嫡母的死,他却不能不在意,更不可能装聋作哑。


    “难道是被人害死?”


    他的声音沙哑又有些沉重,自光幕开启以来,民间起义不断,所有人都知道他亲生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经过一番激烈的朝堂斗争,他的生母、也就是历史罪人的慈禧太后,被幽禁,如今朝堂上自己掌握实权,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辅政。


    但即便生母被幽禁了,但民间的起义也没少,加上还有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载淳想,或许这一世的末帝要变成自己了。


    冷宫内


    慈禧看到光幕上提到慈安,瞬间捏紧的拳头表达了她的不满和愤怒。


    这位原本大清的最高统治者之一,她衣着简单,脸上也没有了精心打扮的妆容,只有化不开的疲倦。


    继光幕上说的那些事后,慈安就容不下她了,朝堂也容不下她了,那些人竟然说把她废掉就废掉。


    原本亲儿子当了皇帝,自己也成了太后,大权在握,还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结果,光幕出现了,将她的美梦化成了泡影。


    但慈禧自然不甘心就这样失败,然而朝堂上没有愿意听她的人,所有人都指责她是罪人,恨不得将她杀头示众。


    虽然最后留下一命,但被关入冷宫,慈禧一颗心也拔凉拔凉的,衣食住行比不上以前不说,亲儿子也拒绝来见自己。


    但载淳怎么可能来见她,他自己都厌恶这个母亲,自己死了不久,妻子也死了,要是没有母亲的手笔,同治是不信的。


    钟粹宫内


    正在歇息的慈安被贴身嬷嬷叫醒,她揉了揉眉间的疲倦。


    这一年来不光是处理慈禧的事情,还要稳定朝堂、安抚民间、和列强周旋,慈安可谓是心力交瘁,整个人也变瘦了不少。


    抬头看了看光幕,慈安叹了口气,“这是要说本宫了啊。”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


    她是咸丰帝的皇后,出身名门,这也是她能成为皇后的原因之一。


    在咸丰帝死后,她和慈禧垂帘听政,对当时的政治影响极大。


    光绪七年,45岁的慈安突然去世。


    关于她的死,因为太过突然,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传闻。}


    各朝代,很多人还很可惜,原因自然是慈安活得久一点,慈禧怎么也能有个对手。


    “有可能真是慈禧把人害死的,这时时刻刻被人压一头,慈禧肯定不痛快。”


    “对啊,而且俩宫太后,政见不合很正常,弄死对手也正常。”


    ......


    清朝的皇帝们感觉今天真不是什么好日子,不然前面才看到和元朝做对比,结果又来了个自家朝代的太后死因之谜。


    道光帝狠狠瞪了四儿子一眼。


    奕詝感觉自己也很委屈,平时他的那些兄弟对他已经够嬉笑嘲讽了,若不是自己想得开,只怕早就去见祖宗了。


    同治年间


    载淳急急忙忙的往钟粹宫去,眼里有些担忧和着急,他怕皇额娘会受到光幕上的影响,导致心情不好。


    皇后阿鲁特氏也朝着钟粹宫来,比起亲婆婆,还是与这个婆婆的关系更好。


    冷宫内的慈禧都要将慈安诅咒死了,要是知道儿子儿媳都惦记着死对头,只怕更得气炸了。


    钟粹宫内


    慈安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对她而言,不管是怎么死的,区别都不大。


    {第一种说法,慈安是自然病死。


    根据清朝官方记载,慈禧生病,朝政都由慈安一人负责。


    巨大的压力也让慈安吃不消,加上突然染上风寒,很快就病危了,然后死亡。


    这符合高血压引发脑出血的医学症状。


    另外,根据现代医学的分析,有观点认为慈安发病的症状和心脑血管疾病猝死非常相似。}


    光幕下


    吃瓜的各朝人士看得兴致勃勃。


    朱棣瞅了眼大胖儿子。


    朱高炽注意到他爹的视线,顶着一脸问号问,“爹,怎么了?”


    朱棣摇摇头移开眼睛,“没什么,老子就是想起来了一件事,之前你的死,后世人也有诸多猜想。”


    朱高炽:...


    老头子不说,他都忘记了。


    清朝皇帝们也能理解大众的好奇心,唯一能宽慰自己的就是希望大众的记忆早早忘记。


    同治年间


    同治帝夫妻俩一前一后赶来了钟粹宫。


    慈安都很意外,“你们怎么来了。”


    载淳一脸焦急,“皇额娘,要不我让太医来给你看看吧,如果身体真有什么不适,那早点治疗比较好。”


    阿鲁特氏站在一旁也温柔的附和着,“皇额娘,你身体好好的,我们才能放心。”


    慈安闻言心里很受用,历史上这小夫妻都走得早,结果还能惦记自己。


    “知道你们关心哀家,哀家的身体我比谁都清楚,你们就别担心了,以后我会注意休息的,光幕上都说是操劳多了。”


    载淳没办法,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那以后皇额娘少操劳些,万事都有儿臣在,大清的责任儿臣自会挑起来,而不是将重担都压在您身上。”


    皇后阿鲁特氏也乖巧的说道:“后宫的事务,臣妾也会为皇额娘分忧。”


    “好好好、你们平时事也不少,但也要注意自个儿身体。”


    慈安很高兴,虽然皇帝不是自己亲生的,但这小两口对自己却极为孝顺。


    ......


    {第二种说法,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


    这种说法来自野史传闻,也有一定的依据。


    首先,慈禧和慈安这两宫太后,此前就曾因为诸多事件闹出不和。


    比如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之死。


    同治八年,也就是在同治帝大婚前夕。


    安德海想出宫耍一耍,但按照清朝的祖制,太监不许出都门。


    于是他就以皇帝大婚为借口,请示了慈禧要去江南采办大婚所需东西。


    慈禧同意了。


    就这样安德海带着一众随从出了京城。}


    民国的一些北平人是知道这事的,但古代的老祖宗们,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八卦。


    康熙、乾隆这些前面的清朝皇帝,心情格外沉重,总觉得接下来这死太监会闹出不小的麻烦。


    同治年间


    钟粹宫内,慈安和同治小两口都很沉默,因为此事已经发生了。


    载淳一脸的不高兴,“如此小人,却被她当作心腹,哼,死了正是活该。”


    慈安不赞同的看了同治帝一眼,“她是你生母。”


    阿鲁特氏没有开口,这不是她能插嘴的。


    {...出宫后,安德海这家伙小人得志,一路招摇过市、仗势横行,甚至出差还带着女优,还张挂龙旗。


    一路上地方官也不敢得罪他,当看不见。


    但等到山东,山东巡抚丁葆桢是恭亲王的心腹,恭亲王本就和安德海有仇,丁葆桢就把安德海扣下了,同时递了一份奏折去京城请示奕訢。


    奕訢就拿着奏折去找两宫太后,但恰好此时慈禧生病,朝政由慈安一人打理。


    慈安看到奏折就召来内务府大臣和军机处大臣,商议怎么办?


    商议结果就是太监不能违背祖制,应该就地正法。


    慈安就批准了,安德海在济南被就地正法。


    心腹死了,拍板的还是慈安,慈禧有记恨的理由。}


    各朝人士也弄清楚了整件事情,但抛开慈禧和慈安的恩怨,百姓们都觉得安德海死得好。


    大爷悠哉的走在街上,“如此大逆不道,不杀他才奇怪吧。”


    读书人气愤的说道:“他这一路上大概仗着自己的身份不带怕的,结果看到大家都不敢拿他怎么样,却没想到最后栽了,活该。”


    姑娘闹不明白了,“这事根本怨不得慈安啊,都怪慈禧不约束好奴才,我都能想到,这安德海什么样的人,他的主子也不是啥好的。”


    ......


    各时空的议论声,清朝皇帝听不到,但看过光幕的他们,表情都一致的愤怒。


    康熙怒气冲冲的站起来,“挂龙旗?杀他一万次也是死不足惜。”


    梁九功心里也在吐槽,他的这个同行,胆子也是大得出奇。


    雍正觉得慈安干得好,比起慈禧,慈安在他眼里印象稍微好一点。


    乾隆就更不用说了,此刻正大发脾气,“慈禧这恶妇,养出来的都是些什么狗奴才。”


    同治年间


    慈安一脸郁色。


    载淳连忙出声,“皇额娘,这不是你的问题,都是安德海不知天高地厚,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阿鲁特氏点了点头,反正她亲婆婆现在都倒台了,她现在也没那么害怕。


    被幽禁的慈禧,眼里有些恨意。


    想到安德海的死,她对慈安不可能不怨。


    “哪怕他再不好,但对哀家忠心耿耿,其他的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都不能来问问哀家的意见,就直接下了命令,这些人就没把哀家放在眼里。”


    {除了安德海的这件事外,还有在立皇后阿鲁特氏的问题上,慈禧和慈安也闹不和。


    两宫太后都有中意的皇后人选,慈禧看中的是富察氏,慈安看中的是阿鲁特氏。


    事情陷入僵局,最后由同治帝来选,他选了阿鲁特氏。


    这件事在慈禧心里也是一根刺,对阿鲁特氏这个儿媳妇也很不满。


    加上慈禧的权力欲极重,还有手段,想要独揽大权也说得过去。


    不过这些也都是猜测,缺乏证据支撑}


    光幕下


    看热闹的各朝人士观点也是分为两类,有支持慈安是病死的,也有认为就是慈禧毒害的。


    一个年轻的学子无奈的说道:“正史的记载应该不会出错的,慈安的死大概没那么多阴谋。”


    看热闹的大爷却不赞同,“这种事情谁说得准,慈禧不也还有毒死光绪帝的动机嘛,这女人不可小觑。”


    公子哥儿语气平静,“不用大惊小怪,最惨的还是慈禧的儿子,当娘的权利欲那么强,自己这个皇帝根本做不到真正的手握大权。”


    ......


    对于清朝皇帝来讲,不管慈安是怎么死的,但只要和慈禧挂上钩,他们都感觉心累的很。


    道光挥了挥手,让儿子赶紧走人,看着就头疼。


    奕詝恭恭敬敬的退下,心里对这两个历史上的媳妇,这辈子就算了吧。


    同治年间


    载淳很是愧疚的低着头,如果真是生母将嫡母害死,他还有什么颜面面对嫡母,当然心里对生母的不满和愤怒却也会越积越多。


    慈安是何等聪明,自然看出了同治的想法,安慰道:“这些事你不用操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成长起来,大清的未来还肩负在你身上啊,如今内忧外患,只怕各个朝代都在看着我们,包括圣祖、世宗他们。”


    慈安顿了顿,继续说道,“即便有一天大清真的撑不下去了,但也不能太丢人,至少不能和溥仪那样。”


    载淳流着泪点头,“儿臣明白,若这一世不幸做了亡国之君,也不会当卖国贼。”


    一旁的阿鲁特氏擦着眼泪,以如今民间的变化,这世道啊,谁说得准呢。


    民间的起义在如火如荼,大批的百姓提前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比起历史上,这一世有光幕的指引,思想觉醒会更快些,暴风雨也会来得更加猛烈。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