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94 章 刘协的后半生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汉献帝的后半生}


    汉朝的百姓们还是比较在意的,大汉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标志着汉国的结束。


    怀着各种复杂情绪,汉朝人都看得很认真。


    即便是刘协自己也不例外。


    {很多人对汉献帝刘协不太了解。


    汉献帝的谥号‘献’,有聪明睿哲的意思,而不是献出江山的意思,这是对他智慧和品德的褒义。


    历史上刘备曾误以为刘协遇害,追谥他为‘孝愍皇帝’,‘愍’有忧患痛心的意思。


    在刘协死后,曹魏又正式追谥刘协为‘孝献皇帝’,也就是汉献帝。


    这个谥号对一个末代皇帝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光幕下


    各时空的一些学渣难免红了脸,因为之前真有人觉得‘献’是献出江山的意思。


    夫子们对此是恨铁不成钢,“看看,这就是不好好学习,才会闹出的乌龙事件。”


    百姓们虽然望文生义的不少,但平时都没什么机会念书,倒是没觉得有什么难为情。


    “原来是在赞扬他啊,嘿,我之前还以为是讽刺哩。”


    “那么多朝代的亡国之君对比,刘协这谥号的确是不错。”


    ......


    东汉末年


    虽然光幕上是这样说,但刘协并没有感觉多高兴,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把大汉江山保住。


    他也听说了刘备那帮人的情况,每次看到曹操愁眉不展,心里也暗暗高兴。


    此时的曹操,正和几个儿子说着话。


    另一头的刘备,还在为历史上闹出的乌龙事感到不好意思。


    荀彧认真的看向刘备,“陛下是真为天下操心,希望主公不要辜负他的良苦用心。”


    刘备郑重的朝荀彧许诺道:“文若放心,玄德不会忘记。”


    荀彧笑了,当初若不是陛下的一番肺腑之言,自己也不会来到这里辅佐刘备。


    {公元220年,刘协被迫禅位给曹丕,成了山阳公。


    除了权力外,待遇倒是和之前没区别,反正刘协当皇帝的时候也没什么权力。


    曹丕对刘协还算厚道,他说天底下的好东西都会和他分享。


    刘协见了曹丕也不用跪拜,日子过得还是不错。}


    光幕下


    有人在为刘协可惜,也有人在议论曹丕。


    “曹丕感觉还可以啊,都没杀刘协,还给他一样的待遇。”


    “我看曹丕是不想把事情做太绝了,他都把皇帝逼下台了,若是再刻薄,那天下人还不得骂死他,非议不会小。”


    “是啊,到时候史书上曹家的名声就坏了,至少厚待献帝,还能留个厚道的名声。”


    ......


    刘宏一言不发,眼里有些失神,儿子能寿终正寝也算是好事吧,当然名声也比自己这个当父亲的好多了。


    东汉末年


    曹操的表情还算是好看的,看着曹丕都和颜悦色了,只要天下人不要骂他们曹家就好。


    “你做得不错。”


    曹丕听着他爹的温声细语,一时间还挺不自在。


    刘协眼里看不出什么情绪,他和曹操这家人,现在的关系瞧着挺尴尬的。


    曹家的目的天下人都知道,但现在曹操的实力还不够他称帝,自然也不敢对他怎么样,他皇帝这个身份依然在。


    三国 建兴年间


    刘禅感觉自己和献帝的后半生,大概还很相似,一个山阳公、一个安乐公,唉。


    {汉献帝其实很聪明,在他小时候,董卓看他年幼又聪明还好控制,加上董卓自己和董太后还是亲戚,就立刘协为帝,还将少帝刘辩杀了。


    但董卓想不到的是,汉献帝和王允、吕布串通,将他杀了。


    此时的汉献帝才11岁,皇帝给当大臣的画大饼,你就说你心不心动}


    很多人都点了点头,心动是肯定的,谁能想到一个小娃会画饼呢,当然也侧面说明了刘协的确是聪明。


    汉朝皇帝们还很满意,刘邦就不说了,他觉得这孩子的聪慧随他。


    刘宏心中的喜悦也不少,他子嗣存活的不多,但比起刘辨,自己更中意刘协,为了好好培养刘协,何家他必须想办法除掉才行。


    东汉末年


    相比起祖上的开心,刘协就感觉有些惭愧,“若朕能像高祖、武帝他们那般,也不用想这些办法。”


    曹操这边


    他之前就怀疑是刘协,偷偷想办法弄走了徐庶和荀彧。


    可是即便猜到了,但曹操的确拿他没办法,他天子的身份还摆着,况且也没留下把柄。


    汉末的百姓们虽然有感皇帝没那么差,但他们都是普通人,也没办法将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们解决了,而且自己都过得不怎么样。


    {…汉献帝在曹操那儿的时候,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傀儡皇帝。


    虽然曹操有自己的目的,但刘协是皇帝,这个身份是改变不了的。


    所以刘协也利用自己的身份给曹操捣乱,曹操也没办法。


    他是没权力,但给人封官是管用的。


    献帝最喜欢的是下诏,封这个官、那个官的。


    有一次,他封了袁绍为太尉,封曹操为大将军,袁绍就跟他闹。


    所以即便是虚的,但人就是在乎虚名。}


    各朝人士仿佛看到了一个腹黑的汉献帝,想到他的末帝身份,有人为他惋惜,也有人觉得他生不逢时。


    刘邦的语气都变得伤感起来,“若是在太平盛世,刘协也能当个不错的皇帝了,当然,刘禅也是。”


    刘宏也算是有一丝愧疚,“若不是我,我儿也不会背上亡国之君的名号。”


    东汉末年


    曹操咬牙切齿,“咱们陛下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


    曹丕/曹植:...


    曹操不开心,刘协只能留在他这里,到别人那里去他也不放心,可是留下他竟是瞎捣乱,也是真烦人。


    刘协也不管别人怎么想他,明知道这些人的野心是想做什么,他都还无动于衷的话,那以后死了,他都不敢面对列祖列宗。


    {汉献帝作为一个皇帝,他还会医术,从这儿也能看出来他很聪明,而且还很腹黑多疑。


    他不相信那些太医。


    只是他再聪明也没办法挽救岌岌可危的汉朝。


    他反抗过,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做太多,也不过是螳臂当车。


    他成了山阳公,就带着皇后曹节去了山阳。


    说起来,这个时候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很多帝王都能理解汉献帝,因为面对时代的发展,即便是他们都无能为力。


    汉朝的皇帝,也没有人把亡国怪在刘协头上,王朝的没落,任何一个朝代都避免不了。


    东汉末年


    刘协愁容满面,他也不知道这一世的努力是不是依旧是白费力气,但就这样认了,他不愿意。


    “只要努力,一切都还有可能。”


    曹操这边,还有些好奇的问儿子,“你到底是用什么办法让陛下禅位的?”


    曹丕闻言愣了下,可是他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如何办到的。


    {…刘协的医术好,他来到山阳后,看到此地百姓们生活窘迫,于是为大家免费治病。


    夫妻俩经常上山采药,百姓们对他们夫妇很感激。


    另外,刘协还看到了穷苦人家的孩子没书念,于是开办了学堂,自费修学校、请老师。


    在他这里没有阶级区分,无论贫富,这些孩子都能来念书。


    山阳在他的治理下,发展蒸蒸日上,百姓们尊刘协夫妻为父母,刘协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各时空,人们之前也稍微了解到一些,但看到汉献帝的退休生活后,还是感觉很有意思。


    同时,老百姓们对他的好感还真不少。


    “他能把咱放心上,咱也不是不知道感恩的。”


    “是啊,山阳百姓遇到这对夫妻,也算是有福气的。”


    ......


    汉朝皇帝们的眼里都有些自豪。


    刘宏忍不住哭了,“朕的儿子又聪明、又善良,若是在承平时代,一定会是个有位之君。”


    东汉末年


    山阳百姓们两眼放光的看着光幕,虽然他们希望陛下能来,但也不希望陛下被迫禅位,这是他们历史上的恩人,自然希望他能好。


    老人很是感动的说道:“如果、要是以后陛下真的还来咱山阳,大家可要好好照顾他。”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叔公,我们都知道,陛下之前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孩子的理想很远大,“我希望陛下能一直当皇帝,这样他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到时候天下安定,不光我们山阳,陛下那么心善,全天下人一起受惠。”


    ......


    刘协也希望有一天去山阳走一走,但现在不行,他的责任还丢不下。


    天下各路人马都清楚,如今陛下在天下人的心里,名声都很好,没人敢当出头鸟把人从皇位上赶下了。


    曹操都感觉很棘手。


    刘备倒是乐见其成,他自然不希望刘协出事。


    {到了晚年,刘协夫妻儿孙满堂,日子过得很悠闲,比他当皇帝的日子幸福多了,活得比曹丕还久。


    他死的时候,山阳百姓纷纷前来为他送行,还修了山阳公庙方便祭祀。


    魏明帝曹睿率领群臣哭祭,以汉天子礼葬于禅陵。


    刘协去世后,他的子孙依旧是山阳公,到了晋朝也是如此。


    直到刘协的玄孙被胡人杀害,山阳公国除。


    到了现在,在修武县,还流传着刘协和曹皇后治病救人的故事}


    这算是历史上过得很好的末帝了,即便是汉朝皇帝们都觉得刘协的日子过的不赖。


    刘邦笑眯眯的说道:“不错,刘协这孩子以前的日子太苦了,能有一个好的晚年,也是好事。”


    东汉末年


    曹操悠悠叹了口气,“唉。”


    曹植疑惑道:“父亲,你怎么了。”


    “没什么。”曹操很希望刘协能看到禅位后的好日子,从而主动禅位,但也知道这是白日做梦。


    曹丕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他比刘协死得早,难道真是刘协不当皇帝之后操劳的少了、心态也好了,最后长命百岁了?


    不过让自己不当皇帝,曹丕可不愿意。


    刘协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还挺向往的,只是看到后代被胡人杀了,这怒气就上来了,这些胡人,一旦给他们找到机会就搞事情。


    —


    {春秋时期的人,都是怎么打仗的}


    关于这个话题,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比较清楚外,大多数朝代的百姓也是一知半解。


    “这些古人打仗,难道跟咱们不一样?”


    “之前不都说了,这些春秋时期的人啊,打仗有礼貌。”


    ......


    春秋的诸侯王们都理解后世人的好奇心,毕竟隔了几千年嘛,有好奇心很正常。


    像孔夫子他们,还打算多记录些他们这个时代的风土民情,虽然他们习以为常,但架不住千百年后的人感兴趣。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打仗很有讲究。


    当时的人受周礼的影响很深,特别讲究礼仪规则。


    比如为了不破坏城池,他们的交战地点会选在两国边疆野外。


    战前还要师出有名,派使者互换战书,言辞要恭敬。


    到了战场上,还要等双方都准备好了后,才能开打。


    另外,在战争中,如果敌方士兵受伤,要停止攻击。


    遇到敌国君王还要行礼,对手遇到灾荒,或是君王去世时也不能进攻}


    春秋时期


    诸侯王们边看边点头,时不时还补充几句,一旁的史官一边记录。


    但相较之下,后面这些朝代的人们,不光不能理解,吐槽的声音也不少。


    一个小兵不赞同的表示,“打仗就是拼个你死我活,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春秋时期的人太死脑筋了。”


    二流子“嘶”了一声,“没想到周礼的影响竟然这么深,这不就是约架嘛,一点不像是在打仗。”


    店小二唏嘘了一声,“还怪有礼貌的,比咱现在的打仗还讲规矩。”


    ......


    孔子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双方都讲规矩,这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虽然春秋时期的打仗方式,就跟小孩子打架一样,但也能理解。


    当时的生产力不高,那些士兵都是贵族,平民和奴隶只负责后方的养马啊、烧饭这类的活。


    要知道,那个时代培养一个战士的成本很高,战甲、武器、粮食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死不起人的。


    而且当时也不像后面那些朝代,当兵可以发战争财、还有机会当贵族。


    因为春秋时期的这些战士,本身就是贵族阶层。}


    这样一说,后面朝代的这些百姓也能看明白了,归结起来就是春秋时期人口少,都珍惜人口,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士兵都不需要通过打仗光耀门楣。


    纨绔少年眼里跃跃欲试,“看着还怪好玩的,比现在的打仗有意思。”


    年轻的小兵挠着头说道:“现在的战争也不能说差,至少咱可以通过立军功实现光宗耀祖。”


    ......


    春秋时期的诸侯王们,也不可否认这话,他们时代的人口的确很重要,这些都是宝贵的财产,各种战甲武器也珍贵。后世的刀具来了这里,都是了不得的武器了。


    {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的这些诸侯国的祖上都是沾亲带故的,也不好撕破脸,大家都比较讲礼貌。


    对待蛮夷的话肯定就不需要讲究这些规矩了。


    随着战国时代的来临,生产力的提高,战斗力也逐渐提升,战争也变得具有功利性。


    这个时候打仗,打死人也正常了,到了现代化战争,战场更是变成了绞肉机}


    祖辈们:...


    想到后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绞肉机这个词实在是很贴切。


    在了解过一战二战后,祖宗们都不敢说后世会不会出现三战,一旦启动,全世界肯定是要死一大批人口的。


    春秋时期


    诸侯们决定还是维持现状的好,后面哪些朝代的战争形式,他们时代也耗不起,真没那么多人。


    后面这些朝代也不可能再回到春秋那般,大一统朝代多是对外战争,不将敌人打败扩大地盘才怪。


    刘彻和李世民这两个,心中可都有熊熊燃烧的烈火,地盘要扩大。


    李二不会忘记泡菜国污蔑自己被射瞎的事情,通通都给他等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