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总师,打扰了。"赵司令走上前,与李铭握手,"我这次是代表空军来...考察一下龙湾基地的建设情况。"
李铭心中了然,笑着引他到会客区就座,"赵司令亲自来,必然不只是简单考察。请讲实话,我们直接聊。"
赵司令犹豫片刻,还是直言不讳,"李总师,实不相瞒,空军上下对目前的资源分配有些...意见。"
他拿出一份报告,"这是我们新一代战机的研发进度,比计划足足慢了一年。关键原因是——"他指着报告中红圈标注的部分,"发动机专家和特种材料几乎全部被''鲲鹏''项目征用了。"
李铭默默听着,没有打断。
"李总师,我完全理解''鲲鹏''的战略意义,但白头鹰国的B-52轰炸机已经服役,北极熊国的图-95也即将完成试飞。这些战略轰炸机的作战半径覆盖了我国大部分领土,而我们的空军,却连能与之对抗的远程截击机都没有,更别说自己的战略轰炸机了。"
赵司令的声音低沉但坚定,"海军有了''鲲鹏'',陆军有了''飞龙''导弹,而空军...我们的将士们开始质疑:难道空军就不需要自己的''战略重器''了吗?"
李铭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基地一角那个被多重警戒线严密保护的小型机库,那里的警卫数量甚至比"鲲鹏"核心区还要多,普通人连靠近都不行。
"赵司令,我明白你的担忧。"李铭转过身,表情认真,"但请相信,我从未忽视空军的需求。只是有些计划...需要循序渐进。"
赵司令显然不太满意这个模糊的回答,"李总师,我们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实际的资源支持。新一代战机的发动机项目已经停滞了三个月,关键是连预算都——"
"赵司令,你认为未来空战的关键是什么?"李铭突然打断他。
赵司令一愣,"当然是速度、高度和火力。我们需要能飞得更高更快的战机,装备更强大的武器。"
李铭摇摇头,"不完全是。"他走回桌前,拿起一支笔,"未来空战的关键是——信息优势和打击精度。无论多么先进的飞机,如果找不到目标,或者打不中目标,都是没用的。"
赵司令皱眉,"李总师,这我当然明白,但没有先进的平台,何谈信息和精度?"
李铭突然问道:"赵司令,如果我告诉你,有一种飞行器不需要飞行员,可以自主执行任务,你觉得如何?"
"不需要飞行员?"赵司令惊讶地睁大眼睛,随即摇头,"那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吧?没有飞行员,谁来操控飞机?谁来做出战术决策?遥控技术的距离限制和信号干扰问题又如何解决?"
李铭神秘地笑了笑,"或许,我该给你看点东西。"
他拿起电话,"通知''夜枭''团队的王教授,半小时后在特别会议室见。"
放下电话,李铭转向赵司令,"赵司令,接下来你将看到的东西,保密级别比''鲲鹏''还要高。你必须立下军令状,绝不向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上级。"
赵司令心中震惊,但军人的天性让他立刻严肃起来,"我以军人的荣誉起誓。"
半小时后,特别会议室。
当赵司令和李铭走进会议室时,已经有五个人等在那里——四男一女,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身着普通工作服,但眼神中透露出的那种专注和智慧,一看就知道是顶尖专家。
"这是''夜枭''项目的核心团队。"李铭简单介绍道,"王教授是团队负责人,航空动力学专家;陈博士负责材料研究;张工程师是控制系统专家;刘教授是雷达和通信领域的权威;林工程师则是我们的结构设计师。"
五人向赵司令点头致意,但都没有多说话,显然都知道项目的高度机密性。
李铭走到会议桌前,从一个特制的保险箱中取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封面上只有简单的"夜枭"字样,没有任何其他标记。
"各位,今天我要正式启动''夜枭''项目的建造阶段。"李铭的声音平静但充满力量,"前期的理论研究和材料测试已经完成,是时候将它变成现实了。"
他打开文件夹,取出几张设计图纸,小心地展开在桌上。
在扬所有人,包括已经参与前期研究的团队成员,都不由自主地倒吸一口冷气。
图纸上是一架造型奇特的飞行器——没有驾驶舱,整体呈三角形,翼身一体,表面光滑没有任何突起,尾部的喷口结构与常规喷气式飞机完全不同,有着复杂的可调节结构。整个设计风格在50年代初期看来,简直就像是外星科技。
"这是...''夜枭''?"王教授轻声问道,虽然他参与了前期研究,但这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设计图。
李铭点点头,"没错,这是世界第一款战略无人打击机的概念设计。"
"无人...打击机?"赵司令几乎惊跳起来,"李总师,你是说,这飞机不需要人驾驶?"
"正是如此。"李铭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夜枭''采用全自主飞行控制系统,结合''天网''指挥中枢的雏形和''启明星''卫星的导航信号,可以实现预设航线的自主飞行和目标区域的自动识别与攻击。"
"这...这不可能!"王教授尽管已经参与了研究,但听到这番完整描述还是忍不住惊呼,"无人控制,遥控距离、信号稳定性、复杂环境下的作战决策...这些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根本无解!"
李铭微笑着,走到图纸前,用手指轻点几个关键部位,"自主导航依靠惯性导航系统和卫星信号校正相结合,可以在失去地面联系的情况下,依然按预设航线飞行。"
他又指向机身中部的一个区域,"这里是''夜枭''的电子大脑,装有预设的作战程序和决策逻辑,可以应对基本的战扬变化。当然,最关键的攻击决策仍由地面指挥中心通过加密信道下达,所以说是''人在回路,但非必须''。"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这些概念完全超出了五十年代航空技术的认知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