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的声音越来越有力:"总造价仅为常规航母的五分之一,载荷800吨,搭载36架攻击无人机,最高航速500公里每小时,作战半径3000公里!这不是梦想,而是基于成熟物理原理的可行设计!"
会议室里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个前所未有的设计震撼了。军方代表们目瞪口呆,工业部长反复擦拭着眼镜,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李总师..."副统领终于打破沉默,声音略显颤抖,"这种...设计,真的可行吗?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
李铭坚定地看着在扬每一个人:"不是科幻,而是科学。地效原理是成熟的物理现象,核动力技术我们已经掌握,无人机控制系统也不是难题。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只要给我两年时间和足够的资源,''鲲鹏''号将横空出世,彻底改变全球海战格局!"
会议室里的死寂只持续了数秒,随即如同火山爆发般炸开了锅。
"荒谬!完全荒谬!"海军参谋部的刘老将军猛地拍桌而起,茶杯里的水险些溅出来,"我在海军四十年,从未听说过这种东西!贴着海面飞行还能载战机?这根本违反基本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对,这不可能!"航空部的技术专家李教授也站了起来,手指着投影上的图纸,"这种大型平台无法同时兼顾高速和稳定性,在海浪条件下必然会失控!"
一时间,十几位高级将领和专家纷纷发表意见,声音交织在一起:
"这种设计根本无法实现..."
"看起来像是某种空想..."
"即使北极熊国和白头鹰国都没有类似概念..."
李铭站在投影前,脸上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露出一丝似有若无的微笑。等到议论声稍微平息,他不紧不慢地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计算纸,走到会议室的黑板前。
"各位,请允许我用点时间,解释一下地效原理。"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写下一串复杂的流体力学方程式。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在安静下来的会议室格外清晰。
"传统船舶在水中行进,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水的密度和粘性;飞机在高空飞行,虽然空气阻力小,但需要巨大的升力才能克服重力。"
李铭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船体和机翼的受力示意图,手法娴熟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物理教授。
"但是,当一个平面物体非常接近地面或水面飞行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现象——地面效应。简单来说,物体与地面之间的空气被压缩,形成一个高压气垫,能够提供额外的升力。"
刘老将军冷哼一声:"这种原理我们也知道,但它只适用于小型飞行器,不可能支撑你说的那种庞然大物!"
李铭不慌不忙,继续在黑板上推导:"请看这个公式,当飞行高度与翼展的比值小于0.1时,升力系数会显著增加。对于我们的''鲲鹏'',翼展200米,飞行高度只有10米左右,完全满足地效条件。"
他迅速在黑板角落画出一个简化的受力分析图:"更关键的是,通过特殊的进气道设计,我们可以将气垫中的能量部分回收,进一步降低动力需求。"
工程力学专家王院士盯着黑板,眉头紧锁。他是龙国最权威的流体力学专家之一,过去曾多次驳回过"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但此刻,他的表情逐渐从怀疑变为震惊,最后竟流露出一丝兴奋。
"这个能量复用设计...确实有其道理,理论上可行。但海面不是平坦的跑道,风浪条件下怎么保持稳定?"
李铭胸有成竹地走回投影前,切换到一张详细的底部结构图:"这是''鲲鹏''的底部设计,采用了动态气垫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多组独立控制的气流调节器,实时响应海面变化,保持平台稳定。即使在六级海况下,垂直晃动也不会超过正负一米。"
"那动力系统呢?"海军副司令陈将军发问,"你说时速500公里,需要多大的引擎?恐怕要装满整个甲板!"
李铭点点头:"常规燃油引擎确实无法胜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核动力。"他切换到下一张图纸,显示出一套紧凑的核动力系统,"这套系统基于我们在核电站上的设计,经过特殊改进,重量只有传统反应堆的三分之一,却能提供三倍于常规航母的动力输出。"
会议室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怀疑的声音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深思和评估。一些原本交叉着双臂的专家开始认真翻看桌上的资料,时不时低声交谈,讨论技术细节。
"就算你的原理没问题,"工业部陈部长仍不死心,"这种大型平台的建造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连普通航母都没造过,直接跳到这种...超前设计,风险太大了!"
李铭笑了笑:"恰恰相反,''鲲鹏''的建造难度实际上低于传统航母。"他拿出一份材料清单,"传统航母需要复杂的舰岛结构、蒸汽弹射器、阻拦索系统等,而''鲲鹏''的结构相对简单,更像是一个扁平的大型平台。主要挑战在于材料科学和动力系统,而这些,正是我们在核电站项目中已经解决的问题。"
"等等!"军工委员会的何总工突然坐直了身体,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李总师,你刚才说核动力系统基于核电站设计...难道你早就考虑到了这一步?"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铭身上。
李铭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窗前,拉开了厚重的窗帘。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整个会议室。远处,核电站的建设轮廓清晰可见,那些高耸的冷却塔和反应堆建筑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如同一座小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