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0章 捷报传入北京,孙传庭接到密旨。

作者:黄金剑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概过了一刻钟的时间,50人回来了。


    回到关隘之后,直接来到总督府衙门。


    噗通!


    “回禀部堂大人,我们兄弟前去蒙古鞑子军营,打探消息。”


    “亲眼所见,军营内空无一人。没有任何埋伏。”总旗官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声音洪亮。


    宣府总督满桂,十分的震惊:“跑了?蒙古林丹汗,居然撤军了。”


    “曹总兵。蒙古人撤军,那我们这场仗,也就胜了。”


    曹文诏身穿甲胄,坐在槐木椅子上,手里拿着陶瓷茶盏,喝了一口绿茶。


    “这是好事,满部堂。劳烦你,写一封捷报。”


    “曹某,要带着两万腾骧四卫。班师回朝。”


    曹文诏放下茶盏,猛然站起身。双手抱拳,注视着满桂:“告辞!满部堂。”


    “多谢,后会有期,曹总兵。”满桂点了点头,表情郑重,双手抱拳。


    “对了,曹某还要带着那群宗室子弟。”


    “劳烦满部堂,通知一下朱聿键。他现在,可是兵部员外郎。”曹文诏脸上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笑容。


    “陛下,将来重用的宗室翘楚。”


    宣府总督满桂,若有所思:“多谢曹将军。这个人情,我满桂记在心里。”


    在满桂看来,当今陛下这是在进行改革,宗室改革。


    让宗室子弟上战场,提拔宗室,给予宗室子弟兵权。


    话分两头,陕西,汉中。


    城东,萧索的街道,冷冷清清的人群。走在路上的百姓,面有菜色,眼神空洞而麻木。


    三边总督府府衙,正堂之下,悬挂一块牌匾【明镜高悬】


    洪承畴头戴乌纱帽,身穿一品官袍。大红色官袍的胸前,绣着两只白虎,栩栩如生威风凛凛。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封疆大吏。


    “启禀,部堂大人。小人,是卢象升,卢帅的亲兵。”


    “特意前来报喜,捷报!”卢象升的亲兵卢小三,身穿铁甲。从铁甲内的里衣,拿出一封书信。


    陕西巡抚尤世禄,头戴乌纱帽,身穿二品官袍,坐在左侧第一个座位:“捷报?难道说,卢象升打败了谋反的秦王?”


    卢小三转过头,双手抱拳,注视着尤世禄:“中丞大人。我家卢帅,现在已经攻克西安。西安彻底光复,回到我大明朝廷的手中。”


    洪承畴顿时眼前一亮,拿起惊堂木拍打桃木桌子:“好!干得好。真不愧是,我大明的武侯(卢象升)。”


    洪承畴听到这个捷报,顿时喜笑颜开,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天雄军真不愧是,陛下招募的精锐。一战成功,剿灭造反的秦王,光复了九边重镇西安。


    这样一来,自己只需要专心致志,对付闯贼高迎祥的农民军。


    “卢象升,真乃我大明诸葛亮是也。”


    “本总督,没有帮上忙。不过,我亲自写一封捷报。八百里急递,送入北京,呈阅陛下。”


    洪承畴连忙站起身,郑重其事,双手抱拳。看着卢象升的亲兵卢小三。


    “当然,西安乃是九边重镇。还恳请,武侯带兵驻守西安,防御陕西的闯贼,以及张献忠。”


    “请转告武侯,这只是暂时的。等到我这边,招募新兵。训练半年,就可以前往西安换防。”洪承畴缓缓开口,表情严肃。


    要知道,他得罪不起卢象升。卢象升赐爵武侯,世袭罔替。


    这是当今圣上的皇恩浩荡,并且代表着信任。


    卢小三回过神来,双手抱拳:“部堂大人,小人会如实转告,一字不差。”


    “不过,天雄军驻守在西安。那么,粮草按理来说,就要由陕西供应。”


    “洪部堂,您是三边总督。麻烦你写一封书信,下一道命令。”卢小三十分的激灵。


    陕西巡抚尤世禄,头戴乌纱帽,右手抚摸颌下长髯,沉声道:“部堂大人。这个要求,合情合理。要知道,天雄军三万人。”


    “一个月需要粮草,人吃马嚼,最少五万石。”


    洪承畴沉吟一会,咬牙答应下来:“好吧。我答应了。可以从甘肃.榆林,调拨一部分粮草,运往汉中,作为军粮。”


    “到时候,本官在派兵。护送这批粮草,押运送到西安。”


    在洪承畴的心里,既然邀请卢象升,率领天雄军驻守西安。  那么,粮草问题就要解决。


    这些日子,他都在亲自盯着贺人龙,招募新兵。


    每一位新兵的军饷,洪承畴定在每个月4钱。每天能吃两顿饭。


    陕西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很多百姓都活不下去。


    陕西卫,额定兵员56000人。


    但是实际情况,大量的卫所兵逃走。实际兵员只有17500人。


    洪承畴亲自前往军营,每个营都实地走访。把老弱全部剔除,还剩下12250人。


    半个月的时间,陕西卫招募新兵9000人。


    ......


    北京城,紫禁城,后宫,西苑演武场。


    朱由检手里拿着,两门60毫米迫击炮。以及五枚炮弹。


    特意召见了徐光启,还有他的徒弟孙元化,以及宋应星。


    宋应星,是朱由检前几日晚上,在随身港口突然想到一本书《天工开物》。


    他就是天工开物的作者,而且还是明末生人。


    朱由检回到大明,第一时间就传旨,让司礼监征辟宋应星。进入北京,作为工部员外郎(五品官员)。


    “臣,宋应星!觐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应星非常感激,要知道他28岁中举人,连续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万万没想到,皇帝居然会下旨,征辟他。


    “宋爱卿,不必多礼。你是人才,不可多得的格物家。”朱由检缓缓开口,一针见血。


    格物是指通过实践、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格物是封建王朝哲学家朱熹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去验证和探索事物,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徐光启听到陛下这番夸赞,有些疑惑,将信将疑看着宋应星。


    宋应星有些腼腆,谦虚的笑了笑:“陛下,赞誉了。臣,愧不敢当。”


    “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大明的格物家。朕的肱股之臣。”


    “今天召集你们来西苑,主要是来仿制,这两门迫击炮。”


    朱由检转过身,伸手指向自己组装好的60迫击炮。


    “这迫击炮,是朕发明出来。射程可以达到2公里。重量是红夷大炮的二十分之一。”朱由检语不惊人死不休。


    “你们可以调用,工部和兵仗局的工匠,坐匠户。”


    “要钱,朕给钱。要人,朕给人。”


    “但是有一点,你们不能把零件,以及图纸,带出西苑。”朱由检特意要求。


    他主要是担心,徐光启仿制60迫击炮,成功之后。把技术无条件,传给西方传教士。


    徐光启目瞪口呆,倒吸一口凉气。走过去认认真真,伸手触摸60迫击炮,声音颤抖:“陛下,真乃神人也。”


    他倒是没有怀疑。


    毕竟,大明的皇帝都喜欢搞副业。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场,喜欢修仙。


    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匠,自己打造木床.椅子,木制机关。


    “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你们可以慢慢研究,仿制。”


    “也可以拆开一门迫击炮,拆下零件。”


    “朕会让锦衣卫和东厂,来到西苑盯着。”


    “每天进出西苑,必须要搜身。”朱由检缓缓开口,丑话说在前头。


    “迫击炮的零件,图纸,都不能带出去。”


    “朕已经给兵仗局,司礼监.工部,打好了招呼。”


    “朕不催促你们,只要在两年的时间内,仿制出60迫击炮。”朱由检表情严肃,竖起两根手指。


    “只要试射成功,每个人赏赐白银2000两,皇室细盐20两。”


    他认为,古人的智慧很聪明。


    因为,造纸术和火药,都是种花家古代人发明.创造。  眼前的三个人,都是大明这个时期,最聪明的三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对视一眼,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触。


    “臣,徐光启。宵衣旰食,愿意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臣,孙元化。愿意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臣,宋应星。愿意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三个人郑重其事,朝着朱由检双膝跪地在地,伏地叩首。


    宋应星迟疑一会,缓缓站起身,双手作揖:“陛下。臣觉得,这个迫击炮。有些类似虎蹲炮。”


    孙元化恍然大悟,深深看着60迫击炮:“宋大人,说的没错。虎蹲炮,由抗倭名将戚继光改进并且在大明,推广使用。”


    “炮神短而粗,虎蹲炮的炮尾,设有尾钮,可以固定在地面。但是虎蹲炮,可调节射击角度。射程很短,实心弹射程,大概在200——300步。”


    朱由检恍然大悟:“你们找到灵感,那就好。朕,发明的迫击炮,射程可以达到两公里之外。”


    虎蹲炮是明代中期广泛使用的一种轻型野战火炮,因其发射时炮身俯卧如虎蹲而得名。这种火器在抗倭战争和北方边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明代火器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


    朱由检微微点头,关心两句:“徐爱卿,孙爱卿,宋爱卿。你们肩膀上,担子很重啊。”


    “朕准备要效仿太祖.成祖,犁庭扫穴,将爱新觉罗家族斩草除根!”


    朱由检语出惊人,说完这番惊人之语。


    说完之后,朱由检带着曹变蛟。坐上了轿撵,离开了西苑。


    .....


    与此同时,北京城,崇文门。


    守城的将士,都是京营北直隶的士兵。看到刘宗敏的脸,十分的吃惊。


    “快开门,打开瓮城城门,是刘将军!”


    “是刘宗敏将军,回来了。”


    京营游击将军刘宗敏,率领五千骑着战马的步兵。浩浩荡荡进入瓮城。


    “不要惊扰了百姓!”


    “骑着战马,返回京营驻地。”刘宗敏满脸风尘仆仆,骑在战马上。腹股沟内的肉,都已经被磨破皮。


    两京,分别在一北一南。


    从苏州一路北上,二十天的时间,星夜兼程。每天赶路220余里。


    这个消息,当然瞒不住。锦衣卫南镇抚司镇抚使刘逹,得知消息后,双眼闪过一丝精光。


    “备马!我要进宫一趟,像王公公禀报。”


    ...


    一刻钟之后,司礼监值房,文书房。


    刘逹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飞鱼服,双膝跪倒在王承恩面前。


    “干爹。就在一刻钟之前,我的下属看到。京营将领刘宗敏,带着几千匹战马,从崇文门进入京城。”


    “卑职,特意赶过来。像干爹您汇报。”刘逹娓娓道来,沉声道。


    王承恩穿着大红色斗牛服,手里拿起一个翡翠茶盏,喝了一口明前龙井。慢条斯理的问道:“刘逹。你确定,有几千匹战马?”


    “千真万确,干爹。很多京城的百姓,都是亲眼所见。”刘逹缓缓抬起头,眼巴巴看着王承恩。


    王承恩心想,看来孙传庭这次带兵南下,收获不小。


    “做的不错,刘逹。”


    “咱家,这就去乾清宫,禀报皇爷。你的功劳,咱家记下了。”说完之后,王承恩缓缓站起身,放下翡翠茶盏。


    “记住了,锦衣卫永远是万岁爷的一把刀。”


    王承恩阴仄仄的笑容,一双粗糙的老手摸着刘逹的脑袋:“和文官,走的太近。到时候,锦衣卫内部自查...”


    “就不要怪咱家,不讲情面。”


    “这么大的脑袋,做什么不好。”


    王承恩的话,犹如跗骨之蛆。


    刘逹背脊发凉,一股寒气直冲天灵盖。


    内部自查?查什么?贪腐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