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这个时代,不能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
王红看到顾英华来,当即大喜。
“英华,你这就回来了?”
顾英华笑着说道:“哪有那么快。”
“不过,改造倒是帮忙完成了,村里还是配合的。”
“现在我和省供销社的叶叔有了个想法,准备在那边搞点新东西。”
两个人聊了一些下乡的事情。
王红无语了,顾英华的关系网到底多大?
跑到那边去,居然还能有个叶德胜这么大的干部叫叔叔……
王红很是发愁:“我也是愁死了。”
“除了你这边一切顺利,这一批安排出去的干部,都是不顺利。”
“那些顽固的硬骨头难啃啊。”
“你看能不能传授点经验?”
顾英华看了看办公室里。
王红眼神一动,带着顾英华来到隔壁的小办公室。
来到这里坐下,顾英华才低声道:“王姨,我给您说句实话。”
“但是这些话,你只能一个人听。”
“走出这个屋子,我也不会承认是我说的。”
王红连忙轻轻点头。
顾英华考虑一下说道:“因地制宜。”
“现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刀切的搞。”
“可许多地方,根本不能依靠集体下田种粮过日子。”
“许多干部对政策的理解生硬,强行逼迫农民搞一个模式。”
“比如我去的村子,三百多口人,只有不到两百亩地,县里干部却强行要求所有人下山种田。”
“那不是要饿死人吗?”
这是后来证实的事情。
但是这个时代,是不能公开说的。
否则,就是天大的麻烦。
王红默然。
过了许久,王红轻轻说道:“可不是所有人都有你的胆量,有你的魄力,能干出成绩。”
“这样看,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顾英华无奈的点点头。
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王姨,我这次来,也是顺便问一下知青下乡的事情。”
“我看过政策,不应该是学习不好的,无法升学也无法就业的人才会被动员下乡吗?”
“我们院子里的人,求到我头上了。”
“可这几个人,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甚至是全校前几名的。”
“明年考大学,还是很有把握的。”
王红看看门口,放低了声音。
“上面要出成绩。”
“这个事情,不是王姨不给你面子,是真不行。”
“这几个孩子都比较有代表性,上面也是盯紧了的。”
“其他人我还能给你想个办法。”
不用多说,顾英华就明白了。
都是一些不成器的差生,去乡下也很难出成绩。
优秀的学生脑子好,做事情更有头脑,更容易出成绩。
可这是拿青少年们的未来去当自己的赌注啊。
顾英华脸黑了。
可他没办法,他挡不住。
名单定了,必须去。
顾英华也没料到,刘光齐和阎解成拼命学习,考到了全校前两名,反而成了他们被下乡的原因……
太优秀也是问题啊。
何雨水,则是她这个年级的代表。
于海棠……好吧,她是那个学习不好的。
但是去向可以选,内蒙古或者黑龙江的建设兵团。
顾英华皱起了眉头。
不去那些偏僻的山村还好些。
可内蒙古和黑龙江也不是好地方啊。
这几个孩子去了那些地方,日子难过是其次,容易出事,也影响未来。
顾英华考虑了一下:“刘光齐和何雨水,都是我们轧钢厂的工人子弟。”
“于海棠,也算吧,她姐是我办公室里的干事。”
“阎解成,他父亲在我们工厂也算是外编的夜校老师,也算半个工人子弟。”
王红看看顾英华:“那你的意思是?”
顾英华笑了笑。
顾英华说道:“按照政策,如果是工人子弟,厂里可以和你们商量下乡的去处。”
“这个政策是有的吧?”
王红点点头。
这个倒是有的。
可上面的意思是去内蒙古或者黑龙江这些边缘区域。
一方面是增加这些边疆地区的人口,加强建设,稳固国防。
另一方面,是这些地方未开发,虽然艰苦,但是容易出成绩啊。
顾英华笑道:“其他人你们该怎么安排怎么安排,这几个人我带走,去三山村吧。”
“三山村那边,也正在建设的时候,也是最落后的区域,十分辛苦。”
“周边我还要带动几个村子,都是穷的一家人一条裤子的地方,比内蒙古和黑龙江更艰苦。”
“上面要成绩,那我就给成绩。”
对这几个人,顾英华带过去,至少能刷点积分,不白去。
而且,刘光齐和阎解成成绩不错,别瞎了。
总得让他们试试考一考大学。
很重要的是,这些知青,倒是正好给自己丰富三山村这个根据地的力量了。
最重要的是,不能给四合院松绑。
四合院还是目前自己重要的积分来源。
自己暂时不在四合院,也要把人尽可能捞过去,给自己刷积分。
不在自己身边,积分不好刷。
“我回去和牛书记提议,您这边也帮我申请下。”
“我这次从那边回来,带回来不少山货,放在办公室了,您带回去尝个鲜。”
顾英华说道。
王红点点头:“你要做的事情,肯定能成。”
“我这就去汇报,你赶紧去找牛书记商议。”
“不然再过几天,一旦宣布了,可就真来不及了。”
顾英华当即告辞,找到牛书记。
牛书记听到这个问题,轻轻皱眉:“这个事情,最近确实是下达了任务。”
“最近动员力度比较大,咱们厂分到了三十个下乡名额。”
“厂里的工人这几天也是情绪很大,已经反映过很多次了,要求我们给进厂名额。”
“我也正在为难呢。”
“可咱们厂里哪有那么多名额,而且,这个先例不能开。”
知青下乡,除了一些个别的是主动下乡,想要做点事情。
大多数人都清楚,下乡不是好事。
尤其是这些城里的老人,他们很清楚农村什么状态。
孩子去了吃苦受累是最基本的。
而只要能进厂,就不用下乡了。
工人们也没别的办法,只能靠着厂里。
名额不能给,更不能因为这个原因给。
顾英华很清楚,如果开了这个先例,轧钢厂上万人,背后近万个家庭。
一旦说要下乡,就来厂里要名额,那厂里得多少名额才够?
现在可不是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时代,一个家庭里有三四个孩子太正常了。
牛书记叹了口气:“我本来考虑和政府那边商量下,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让他们去下乡锻炼。”
“你来的也正好。”
“你对农村熟悉,内蒙古和黑龙江那边,你看怎么选?”
“三山村什么情况?你要是能带到三山村,那是最好了。”
顾英华笑笑,看看他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