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4章 不一定非得下山种田

作者:天青暮未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要是封了山口,设好阵地,一个排守着,两个连都够呛能打进来。


    顾英华很自然的走到大柳树下,看着大柳树拍了拍,再次回到这里了。


    这里和前身的记忆对比一下,这里的样子一点都没变过,甚至连房子都没变过。


    唯一和前身记忆不同的是,这里不再是战争年代。


    原本村里的孩子们长大了,老人们更老了,少了一些熟悉的面孔……


    “十爷爷呢?”顾英华看看身边的几个老人,下意识的眼神扫过一遍,随口问道。


    吴老生在大柳树下的石墩子上坐下,叹了口气:“小顾连长,坐。”


    “他啊,没福气,刚解放头一年,就从山上摔下来,没了。”


    顾英华苦涩一笑,走到旁边一块石头上坐下,挪一挪屁股。


    吴老亭笑了起来:“这块石头就得小顾连长坐才像样。”


    他一边说着,一边连连给吴老生使眼色。


    吴老生坐下来,也有点忍不住了,揉了个烟袋锅子。


    “小顾连长,你咋个来了?”


    “这次支农的干部,就是你?”


    “我们三山村也是念情分的,小顾连长你亲自来了,那我们没的说。”


    “可我们三山村的情况,你也是最清楚的,总不能逼死我们啊。”


    他显然有点着急,迫不及待的说道。


    一边说着,他看一眼顾英华,扫一眼顾英华身后的几个人。


    他们都是战争年代过来的人,秦淮茹和于莉他们没在意。


    陈卫红,也就那么回事。


    可那个张全,却让他们多看了几眼。


    村里人的眼光很快都落到了顾英华身上,都紧盯着顾英华,等待他的回答。


    气氛一时之间紧张起来。


    周围围着上百号人,都是鸦雀无声。


    这让张全和陈卫红一下紧张起来,秦淮茹和于莉不自觉的就靠向顾英华。


    顾英华笑着对四周笑笑,招招手:“三山村的父老乡亲们,我顾英华今天来,确实是为了村里的改造而来。”


    “我啊,是听说了这里的事情之后,我专门申请了过来的。”


    吴家三村的人顿时沉默了,也为难了,互相看着,惊疑不定,显然十分的不情愿。


    要是换别人来,他们好脸都不给看。


    可小顾连长来了,该咋个办?


    村里的情况,却也确实是不合适啊。


    要是按照那些人说的,一村人岂不是得饿死?


    气氛一下变的暗沉。


    过了许久,吴老生叹了口气:“小顾连长,不是我们不念情分。”


    “实在是这事……我们村情况你是清楚的。”


    “几百口子人全下山种地,我们就这一百多亩河滩地,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当初八路和解放军可都是说过的,这地……”


    他没多说,只是看着顾英华。


    顾英华笑了起来。


    他盘腿坐在石头上,拿过吴老生的烟袋磕一磕,摸出烟,把一根烟卷放进去,递给吴老生。


    吴老生哪还有心思抽烟,不过看到顾英华划着火柴,下意识的凑过来点上了。


    顾英华散了几根烟给几个老头,顺手把剩下的丢给陈卫红,指指周围的人群。


    陈卫红连忙去挨个散烟。


    他自己也点上根烟,这才笑着说道:“大爷爷,这都是误会!”


    “您先听我说,我说完了您再决定行不行?”


    “正好村子人都在,正好一起听一听。”


    吴老生点点头:“那你说。”


    顾英华抽口烟,站了起来,看着周围的人,干脆站到了石头上。


    “大家都别担心,那些之前来的干部,不懂咱们的政策,我给你们解释。”


    “这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事情,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


    “也不一定非得下山种田。”


    “这个事情啊,他是这样的。”


    顾英华笑着说道。


    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


    不一定非得下山种田?


    吴老生几个连忙认真听着。


    “成立生产队,不是一定要大家非得几百口人就挤在一起搞生产。”


    “人多力量大,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安排人力。”


    “这只是个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就是……”


    顾英华对这里的人很熟悉,更熟悉这里的具体情况。


    这里就不合适进行生产队集中生产。


    尤其是农业种植这一块。


    全国大改造,只用了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可想而知,有些地方就是进行的很粗糙。


    也没那么多人精通政策,解释也不到位,很多人生搬硬套,非得说是必须集中生产,集中生活。


    这导致很多人反感,更是有些地方抗拒改造。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退社的情况。


    顾英华去年就开始筹备这个事情,当然不会不做准备。


    他专门去研究了这里的地形地貌和生产情况。


    三个村总共不足一百五十户,说是三个村,其实散居在几座山上,到处都是零散的住户。


    采药打猎加耕种,是他们的传统。


    这个县里的工作人员太死板,硬性命令他们全部下山种田。


    顾英华知道,这个时代以钢为纲,以粮为纲,这是不可撼动的两大底线。


    原因很简单,缺!


    缺钢铁就没国防,经济落后。


    缺粮食那是要饿死人的。


    换做任何人到这个时代,这两个红线都不能碰。


    要发展,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吴老生点点头:“还是小顾连长说的对。”


    “可就算按照你说的,我们不还是这么多地?”


    “说来说去,不还是得成立生产队?”


    三山村没多少耕地,除了一百多亩经常被淹的河滩地,剩下百来亩地,都散落在各处山上,零星地块,大的连一亩的都少见,多数都是屁股大。


    怎么集中生产?


    这是他们拒绝改造的主因。


    这么干,全村得饿死。


    他们根本看不到好处,反而看到了大量的坏处。


    这里本来也不是产粮的地方。


    但是这里地处山里,种药材是好地方,打猎也是好地方,这里可是太行山。


    顾英华指指周围的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咱们靠着太行山,还能饿死人?”


    “咱们种蘑菇水果和药材。”


    “打猎,终究不够稳定,村里难免饥一顿饱一顿。”


    “这次我来,就是要给村里找一个长久的生计。”


    “咱们啊,不光是要搞好生产队,更要富裕起来。”


    他可是有顾广志那边种蘑菇的经验。


    他打算把这个村搞成一个药材和水果、蘑菇菌类生产的基地。


    先搞蘑菇,蘑菇能快速看到成效,先让老百姓看到好处,再慢慢搞药材种植。


    村里人一下都低声嗡嗡议论起来。


    几个老头更是皱起了眉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