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之战,从刘备三月去逝!司马懿四月四路大军伐蜀,再到关羽五万大军北伐,后糜武三万大军攻打陇西,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底。
这场因刘备病逝,爆发的汉魏战争,历经八个月,随着糜武退出陇西,终于结束。
战争往往受伤的是两国百姓和将士,这场战争,双方没有胜利者。
蜀汉以损失近五万蜀中精锐为代价,魏国损失近三四万将士,流失陇西人口万余户,钱粮无数为代价结束。
魏蜀吴三国自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争始,吕蒙偷袭荆州,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曹丕三路伐吴,糜武奇袭南郡,南中叛乱,魏吴联军伐蜀,蜀吴赤壁之战,蜀魏江陵攻防战,魏吴江夏大战,蜀吴联军伐魏,蜀魏襄樊大战,魏吴石亭大战,魏吴寿春大战,魏蜀汉中大战,关中大战,陇西对峙结束!
六年之间,三国之间相互爆发多次大战,死伤无数,造成经济损失无数。
三国打到现在,没有赢家,国力损耗严重!哪怕是占据天下七成的魏国,也经不起长期战争。
吴国同样如此,赤壁败给糜武,寿春败给曹休,国中兵员严重减少,虽占据合肥,但也失去南郡,国力同样大不如前。
蜀国本就是最弱,夷陵大败,伤了国本。好在糜武在南郡独自开辟新战场,让蜀汉起死回生,国力日增。
但此番关羽兵败长安,致使五万蜀中将士牺牲,国力大减,几乎断送从汉中北伐的机会。
也就是说,诸葛亮隆中对,想从蜀中北伐的计划算是彻底破灭。
想再打造一支五万全副武装的蜀中精锐,单凭益州这个地方,没有五年几乎不可能了。
蜀汉现在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荆州,荆州八营,算是蜀汉最后的王牌。
岐山道上,糜武和赵云会合后,带着弟兄们开始往汉中撤退。
同时,还有万余户陇西百姓,约有数万人。在极度缺乏人口的时代,万余户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产。
随着糜武退进岐山道,司马懿也停止追击,回头就收拾安定,天水,南安的叛乱。
关羽一行人早已退往汉中,鲍云留守汉中,张飞则带着重病关羽,和数千败军返回成都面圣。
关羽死里逃生的消息,也早已传至成都。
永安宫,金殿内。
刘禅身着天子服升朝,文武百官列于两旁!
刘禅手中拿着关羽脱险的奏本,看了一遍又一遍,得知关羽重病,正在回成都路上,不免担忧:“太尉上表说大司马已经退回汉中,正在返回路上。只是,大司马重病不起,朕甚为担忧啊!”
诸葛亮拜道:“陛下,此番大司马等人能脱险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大司马病重,待其返回成都休养,必定能转危为安。”
刘禅微微颔首:“丞相这么一说,朕倒是安心许多。”
诸葛亮言道:“陛下,此番若非大将军及时救援,只怕大司马和太尉及其将士,都难活命。”
“丞相所言甚是,待大将军返回,朕必要重赏。”
“陛下,魏吴两国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今大司马北伐惨败,致使数万将士牺牲,伤及国本。如荆州再失,国家危矣!大将军久镇荆州,唯有大将军亲自坐镇,方能放心。陛下若让大将军久留成都,只怕荆州早晚有失。”
“这?”
刘禅闻言眉头一皱,思虑一番,微微点头:“丞相说的不无道理,待大将军返回,朕即刻让其返回荆州坐镇。”
“陛下圣明!”
李严出班拜道:“陛下,大将军有功自当奖赏。可此番大司马不顾劝阻,抗旨不遵,执意北伐,致使数万将士死于长安,如不追责,何以告慰战死的将士,何以整肃军中纪律,何以取信天下百姓?”
李严这番话让整个金殿噤若寒蝉!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刘禅,刘禅也是一怔,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
关羽乃是刘备之弟,又是托孤大臣,一直以来,在蜀汉地位举足轻重,从来没有人敢公然弹劾。
不过现在不一样,刘备已经去世,蜀汉新体系建成,自有人想弹劾。
也的确,就关羽这次北伐失利,换哪个国家,哪个君王回来都要上断头台。
“陛下,大司马虽是先帝托孤重臣,但其抗旨不遵,刚愎自用,私自北伐,致使北伐失利,数万将士客死异乡,难辞其咎!如陛下不能降罪,恐难以服众!”
“臣等附议!”
李严带了个头,就有半数大臣出班附议!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本土派和东州派,其中还不乏荆州派的大臣。
可见这件事对蜀汉的影响有多大,以至于这么多人都希望降罪关羽。
刘禅眉头紧锁,目光落在一言不发诸葛亮身上,见诸葛亮没有表态,也没有替关羽说话,当下询问:“丞相以为如何啊?”
诸葛亮见躲不过,出班拜道:“陛下,群臣所奏之事不无道理!自古以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司马虽为托孤之臣,但此番的确失职在前。如不追究其过,只怕难以让群臣信服陛下?天下百姓,又如何相信朝廷法度?”
“这……?”
刘禅内心还是不想责罚关羽,在他看来,已经失败,再追究也没有什么用。
何况刘禅一直都很尊重关羽,又有刘备临终嘱托,要是追责关羽,又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刘备?
刘禅心中难下决定,群臣又都建议追责关羽。
“陛下,如不追责大司马,只怕难以服众啊!”
“恳请陛下,依法处置!”
群臣再拜!
群臣相逼,刘禅却是心中不忍,当即言道:“众爱卿所言甚是,只是大司马于国家社稷有大功,且现在病重不能起,朕如何忍心追责?何况大司马乃先帝义弟,与先帝情同手足,今先帝尸骨未寒,如因大司马一时战败,就追责于他,先帝在天之灵,只怕也会寒心。”
“陛下……?”
“好了,众爱卿之意朕已明白!此事兹事体大,朕需慎重考虑。待大司马回朝之后,再行商议。”
“退朝!”
“丞相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