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之间,曹真就在宛县集结三万大军,向樊城而来。
随行将领有徐晃和满宠等将。
马良坐镇樊城,得知刘备病逝,诸将无不悲伤。但其重任在身,不可丝毫松懈。
为防止魏国趁机来犯,马良在糜武离开后,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加强防御。
同时派出大量斥候,打探魏国一举一动!
曹真在宛城集兵,马良就已得知消息,当即召集关平张苞李牧等将商议。
糜武赵云离开后,马良就接替糜武位置,诸将对马良也是极其信服。
马良让关平坐镇偃城,张苞于四冢安营扎寨,李牧于围头驻防,马良亲自坐镇樊城。
曹真几日后就已抵达偃城外,按照曹丕吩咐,曹真并未攻城,而是于偃城外安营扎寨,等待时机。
马良也第一时间将樊城的军情,紧急上奏成都。
同时,司马懿在长安坐镇,命郭淮,张郃,王基等人紧急征调雍凉兵马备战。
消息也是第一时间传至成都,对魏国来犯,诸葛亮早已算到。
成都还沉浸在刘备驾崩的悲伤当中,刘备的棺椁还停留在永安宫,需七七十四九日方可出城安葬。
刘禅,关羽,张飞,赵云等,除必要政务,日夜几乎于灵前守候。
国中大事,全系于诸葛亮身上。
糜武有心返回南郡,但无刘禅旨意,也不可擅动。
魏国的消息,以及东吴和魏国散播的流言,几乎同一时间在蜀中传出。
正所谓,人言可畏!
尤其是蜀中百姓和官员,对糜武了解不深,加之糜武坐镇一方,的确有这个能力自立,自然会引起百姓和官员的议论和猜忌。
尤其是东州派和本土派系的官员,本就心存嫉妒,更加相信这种传言。
刘备在时,倒是无人敢议论糜武,现在刘备一死,刘禅又刚即位,这些派系官员自然想为自己利益集团,打压排挤糜武新派集团。
一时间,针对于糜武不臣的流言,四处可闻。
丞相府,诸葛亮和糜武几乎日日会在一块商议国家大事。
诸葛亮事事都要和糜武商量,尤其是出了这么大事,自然是第一时间找来糜武。
诸葛亮满脸担忧:“正德啊,你我所担心之事,还是发生了。魏国两路同时来犯,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蜚语啊!”
糜武同样担忧,微微颔首:“是啊丞相,当如何是好?”
“清者自清,此必是魏国畏惧于你,故意散播流言,意图让君臣离心。陛下本性纯良,未必就会相信。我所担心是别有用心之人,会向陛下进言。先帝重用于你,这几年朝中大臣对此本就有异议,加之你父亲当年之事,诸多大臣对你仍不放心。”
“我受先帝重恩,此生只想完成先帝未完成之遗志。至于其它的,我从未想过。旁人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正德也不必太过担忧,旁人之言陛下未必就信,只是我担心一旦陛下听的多,心中必有所想。尤其是云长,如其也这么想,只怕我们四人,必有芥蒂。如此一来,不用魏国来攻,我们自己就乱了。”诸葛恪忧心忡忡,他最怕的就是这种事情发生。
糜武言道:“丞相,当务之急不是我的事,而是该如何退魏国之兵。季常来信,曹真引军来犯,现已在偃城外安营扎寨,随时可能强攻。我看,我还是早点回南郡。”
“正德说的没错,你我在此议论不能解决问题。明日一早随我前去见陛下,陈说利害,让你早日返回樊城。”
“行。”
糜武告辞后,就回到糜竺府邸。
糜竺父子正在正堂着急等着糜武,二人见糜武回来,当即起身相迎。
“贤弟,你可回来了。”糜威言道。
糜武施了一礼:“伯父,兄长在此等我,是有事吗?”
糜竺微微一叹:“哎!侄儿可知城中现在流传,说你有不臣之心?”
“是啊贤弟,正在到处都在传这事。我和父亲等你,就是和你商议此事。”
糜武微微颔首:“知道。”
“人言可畏啊!贤侄深受先帝信任,以国事相托,自会遭人妒忌。定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散播此言论,以此让君臣相疑啊!”
“如让我知道是谁,我必杀之。”
糜竺瞪了一眼糜威:“你要真是这样做,只会让正德更加难做。”
糜武言道:“伯父兄长,不必为我担忧,我相信陛下绝不会轻信他人所言。”
“话虽如此,只怕有些人不会放过你。陛下刚刚继位,难免不能分辨是非,轻信他人之言。何况,你父亲当年就背弃先帝。我担心,一旦陛下心中对你起疑,只怕早晚祸事啊!”
“伯父,我之忠心,天地可鉴。要是我有异心,当年何必随关将军前来蜀中。要是陛下不信,我也无可奈何。”
“贤侄,这种话万万不能再说。我们糜家,追随先帝二十余载,若不是你父亲当年做出背主之事,我们糜家何至于受他人之疑?好在你屡立大功,糜家才有今日地位。若是先帝尚在,自是不会对糜家相疑。加之云长对你父亲之事,耿耿于怀!今你二人同为辅政大臣,我担心云长会因你父亲之事,而对你心存疑心啊。自古以来,君臣一旦相疑,就难以消除。贤侄需谨记,日后行事当万分谨慎,也断不能有不臣之心。”
糜武微微一怔:“莫非伯父也不相信我?”
糜竺微微摇头:“正德,伯父自然相信你没有此心。只是让你日后务必谨言慎行,避免遭祸。”
糜武一拜:“伯父放心,侄儿谨记,日后必会小心行事。”
“嗯,如此我也就放心了!”
“嗯。”
糜武和糜竺谈过之后,心中更加忧虑!
糜竺所言不无道理,自古以来功高盖主都没好结果,尤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糜武是刘备一手提拔的,刘备对他完全信任。虽然糜武知道刘禅的为人,绝非昏庸之君。
但他也知,当年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一样听信了李严的谗言,怀疑诸葛亮。
刘禅能怀疑诸葛亮,何况自己呢?有些谗言听到了,就是听成真的了。
还有姜维,魏延,也都是因为朝中谗言,致使魏延夷灭三族,姜维十几年不敢回朝。
糜武一心只想北伐,完成诸葛亮和刘备一生之愿。对朝中尔虞我诈没有兴趣,但有时候身不由己。
凭糜武今时今日地位,又如何能避免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