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看到大屏幕上,仅剩两秒钟的倒计时。
决定不再等待十七号了,选择直接回答。
就在他刚准备开口的时候,一阵熟悉的声音响起。
十七号及时回答问题,让大屏幕上的倒计时定格在两秒。
“我腕上系着一块表,是父亲传下的旧物。
表蒙上落满指纹,如蒙着一层薄雾的旧时光。
秒针一下一下跳着,那声音细碎而固执,不知疲倦地碾过空气,也碾过我年轻的心。
我常疑心这声音是时间自己咀嚼自己的骨头,一丝一缕,缓慢又毫不容情。
墙头立着座老式座钟,铜壳上已浮起一层微凉的铜绿。
钟摆左右摇摆,划开空气,又合拢,再划开。
这般周而复始,如同一个沉默的摆渡人,固执地载着沉重的“此刻”向前赶路。
它巨大的指针在斑驳的盘面上缓缓移动,像是笨拙的手指,一点点抹去昨日,又一层层覆盖上明天。
有时我疑惧着,时间就是这表盘上的指针,它走过的地方,便都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荒原。
我的生命仿佛是被它追赶着前行,它永远在背后,以那滴答之声叩击我仓促的脚踵。
它像是无声的潮水,漫过我的骨节,渗入我每一寸肌理,留下成长的印痕。
又像无形的刻刀,在万事万物的表面留下无法磨蚀的印记。
指针的每一次跳跃,都是时间在啃噬它自己的骨头,然后吐下碎屑。
那碎屑,便是我们正失落的现在。”
对于这个回答,十七号心里并不满意。
但留给他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完全来不及思考其他答案,只能回答这篇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文章。
就算这轮的评分是两红两绿,十七号也认了。
只要不是四个红灯,就还有机会。
直播间的观众们听到十七号的回答,也纷纷感到一阵轻松。
刚才一直盯着倒计时,在看到十七号慌乱的表情。
导致直播间几百万名观众,也跟着他一起紧张。
陈越看向大屏幕上,仅剩的最后一秒。
毫不犹豫的开口回答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光是听到这里,观众们就再一次清楚的见识到陈越的文采。
用简短的两句话,就充分回答了这一轮的题目。
而且这篇文章没有任何人听过,分明又是一篇原创。
观众们强忍内心激动的心情,安静的聆听着陈越的讲述。
愈发的好奇,接下来的内容是什么。
陈越继续说着,“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听到这些话,观众们下意识陷入沉思。
文章用“燕子去来、杨柳枯荣、桃花谢开”的自然循环,编织了一张温柔的网。
可接下来却突然用“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疑问,把这温柔的网彻底撕碎。
洗手时,时间是水盆里的肥皂泡,刚想抓住就破碎。
吃饭时,是饭碗边的饭粒,扒拉着就不见了。
太阳有脚轻轻悄悄地挪移,日影从床头爬到窗棂,就是一天的偷渡。
夜晚睡觉时,时间伶伶俐俐地跨过身子。
陈越讲述的文章,每一句话都在说着时间的流逝。
用着通俗易懂的话语,却能引起几百万观众的沉思。
陈越:“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 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 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在一句句疑问里,陈越把这篇《匆匆》
完整的讲述给,直播间几百万名观众。
《匆匆》最妙的,是让我们在“洗手、吃饭、发呆”这些被忽略的瞬间,突然看清时间的真面目。
它是一面魔镜,照见我们刷手机时漏掉的黄昏。
拖延时荒芜的清晨,以及那些“等明天再说”的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
直播间的观众朋友们,忍不住发表弹幕感慨着。
“听完陈神这篇文章,我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以前浪费的实在是太多了,我得把剩余的时间放在有用的事情上!”
“看到“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水滴”,一算自己也快虚耗了一万天,直接就慌得不行了,浪费的时间一点点堆积起来,简直是不敢想啊!”
“太阳有脚,轻轻悄悄地挪移”这句直接戳中泪点,原来摸鱼的每个下午都在偷我的人生,时间就这么慢慢的在我的生命里溜走了。”
“陈神的文采真的没得黑,把时间写成会“跨过、飞走、溜走”的调皮鬼,比说一百遍“珍惜时间”都生动!现在看太阳落山都觉得在倒计时!”
“陈神简直就是我的焦虑写成了文章!每天一边刷剧一边焦虑,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突然发现连回忆都模糊了,只剩下了空虚。”
在观众们感慨的时候,陈越的声音再次响起。
“当我讲述完这篇名叫《匆匆》的文章时,大家都要更加珍惜余下的时间。
其实此刻的阅读,此刻的思考,此刻的触动,已经是对时间最好的回应。
这或许就是文字里的温柔,它没教会我们留住时间。
却教会我们,在“匆匆”中,看见自己活着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