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8章 需要升级集成电路

作者:一只山竹榴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进了自己的小跨院,关上门,屋外的三人立刻换了副嘴脸。


    "呸,什么东西!"贾张氏低声骂道,一脸不屑,"仗着有几分本事,说话鼻孔朝天。"


    阎埠贵推了推眼镜,眯着眼睛小声道:"这林舟,确实邪门。来厂里才多久?就成了香饽饽,据说上面都赏识他,连军工部的人都跟他客客气气的。"


    "那又怎样?"刘海中呸了一口,"我倒要看看他能蹦跶多久。这年头,什么技术能顶''红''?咱爷三谁还没点关系?真以为仗着点技术就能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


    贾张氏咬牙切齿:"我看他就是仗着订单的事,尾巴翘上天了。这人太精,一看就不是好对付的主。要我说,别让他太舒坦了,咱得想办法......"


    "嘘——"阎埠贵警觉地竖起食指,环顾四周,压低声音,"小心隔墙有耳。今天才抓了两个特务,谁知道还有没有第三个?"


    刘海中脸色一变,赶紧四下张望,确认没人后,凑近两人:"这事先放一放。房子的事我看这样,咱们各自找找关系,谁能搞到分配权,咱哥几个再商量分配。"


    "这还差不多,"贾张氏狡猾地笑了,"我家那口子跟街道主任沾亲,回头我去走个门子,看能不能打探点消息。"


    三人又咬了几句林舟的耳朵,这才各自散去,表面上若无其事,心里却各怀鬼胎。


    夜幕渐渐降临,四合院陆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林舟的屋子却还亮着灯,他整整一天都在厂里跟新订单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此刻却一点睡意都没有。


    "唉,睡不着..."林舟叹了口气,从床底下摸出一个牛皮纸袋,小心翼翼地打开,取出里面的资料,铺在桌子上。


    这是他从广交会上收集来的各国先进技术资料——虽然外国展商不会轻易透露核心技术,但以林舟的眼光,光看那些展品就能猜出八九不离十。再加上他那过目不忘的本事,硬是凭记忆整理出了几十页技术要点。


    "这次广交会收获不小,"林舟自言自语,一边翻看资料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约翰牛国的高强度合金处理方式有点意思,高卢鸡的表面处理技术也很独特,还有汉斯国的精密机械传动系统..."


    他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前进一号的机械部分已经相当成熟了,按照现在的设计制造三号、四号生产线完全没问题,钢材这块能稳固完成订单。但自动化控制还是个短板,全靠机械传动和模拟电路,既不够精确又不够灵活。"


    林舟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脑海中闪过广交会上看到的先进设备,那些设备虽然外表并不华丽,但内部已经开始采用晶体管控制系统,比纯机械传动要先进得多。


    "这帮老外也不傻,他们都在悄悄往电子控制方向发展了。"林舟眯起眼睛,"要想真正领先,必须在控制系统上下功夫。只有掌握了电子控制技术,才能让生产线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几个大字:电子控制系统攻关计划。


    "这年头,全球电子工业才刚刚起步啊..."林舟轻声感叹。


    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现在的科技水平了。六十年代初期,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刚刚起步,最先进的星条国和北极熊也才实现初级集成电路的小批量生产。龙国电子工业还处于婴儿期,连基本的晶体管都极度短缺,大部分电子设备还在使用电子管这种"老古董"。


    国内工厂顶多能组装简单的收音机,电视机还是高档奢侈品,一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能抵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至于计算机,更是国家级稀罕物,少得可怜的几台还全靠仿制北极熊的老古董,性能堪忧。更别提集成电路和光刻技术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我不一样啊,"林舟嘴角扬起一丝自信的微笑,"前世虽然不是半导体专家,但好歹也是学电子工程出身,对基本原理还是清楚的。更重要的是..."


    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半导体工艺基础"几个大字,这是他穿越前随身携带的资料,里面记录了从硅片提纯到光刻、封装的全套流程。虽然是针对现代工艺的,但基本原理是共通的,完全可以根据这个年代的条件做简化和调整。


    "穿越者的福利啊,"林舟自嘲地笑了笑,"这本笔记在这个年代简直比黄金还珍贵。"


    他拿起铅笔,开始在纸上勾勒一幅草图——一台简易型光刻机的设计方案。这种光刻机采用最基础的接触式曝光技术,精度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先进设备,但足以满足制作初级集成电路的需求。


    "接触式光刻虽然精度有限,但胜在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非常适合现在的条件。"林舟一边画一边思考,"光源可以用高压汞灯,透镜组可以从显微镜上改装,精密机械部分可以利用厂里的加工能力,最难的是掩模版制作..."


    他继续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窗外万籁俱寂,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打破寂静。


    林舟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看着桌上密密麻麻的草图和计划,满意地点了点头。经过几个小时的思考,他已经列出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计划:


    建立实验室级晶体管生产线(轧钢厂原有的电子实验室已经有部分设备,只需紧急申请批复补充一些关键设备)


    自研晶体管数控系统,用于升级前进一号及后续生产线


    开发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为厂内生产调度与自动化提供"最强大脑"


    组建集成电路研发小组,逐步攻克"硅片清洗--掺杂--光刻--封装"全流程


    自制光刻机,以"老工艺+新思路"方式攻关最初级集成电路制造


    "计划虽好,但最大的障碍是人才。"林舟皱起眉头,"这个年代懂电子的人太少了,尤其是懂半导体的更是凤毛麟角。"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