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没有立刻解释那些合同,而是突然话锋一转:"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家里顿顿有肉吃?"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现扬一愣。
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肉食还是稀罕物,大多数家庭一个月能吃上一两次肉就不错了。
见没人回应,林舟又问:"想不想让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想不想家里添置新家电?想不想住上更大的房子?"
台下的工人们面面相觑,不明白林工突然说这些干什么。
有人小声嘀咕:"做梦呢?"也有人低声说:"这年头,谁不想啊..."
林舟微微一笑,声音提高了八度:
"同志们,这不是做梦!只要把工业搞上去,这些都能变成现实!"
"你以为工业化只是多几台机器,多几条生产线?错!真正的工业化是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钢铁多了,能造更多的拖拉机、收割机;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就上去了;粮食多了,就能养更多的猪牛羊鸡鸭;到那时,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肉,人人都能穿上新衣服!"
林舟的声音越来越激昂,眼神中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自信。
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变化,刚才的怒火和质疑,慢慢被一种新的情绪所取。
"想象一下,"林舟继续描绘着,
"早上醒来,厨房里飘出肉包子的香味;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去上学,不再因为补丁多而被笑话;冬天不再冷得跺脚,家里有了取暖设备;工厂的效率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时间反而减少了,有更多时间陪家人..."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认真听着,眼中流露出渴望和憧憬。
一个年轻工人情不自禁地喊道:
"林工,这是真的吗?我们真能过上那种日子?"
"当然是真的!"林舟斩钉截铁,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大力发展工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几个老工人开始小声交流,眼神中透着激动:
"要真能过上那种日子,干啥都值啊..."
"我闺女快上学了,要能添件新衣服,该多好..."
"别说肉了,能顿顿吃饱就谢天谢地了,要真能家家有肉吃..."
一个坐在前排的中年工人猛地站起来,激动得脸都红了:
"林工,要是真有那一天,咱们拼了命也干!"
林舟欣慰地点点头,他感觉到会议室的氛围已经开始转变。
但就在这时,一个工人站了起来,脸上带着一丝冷笑:
"林工,说得好听啊,这种话我们可不是第一次听了。记得五六年前,上面不也说''跑步进入XXXX''吗?结果怎么样?大家伙儿都知道。"
他环顾四周,意有所指:"年年都画大饼,结果有几个真吃上肉的?"
这话引起了一些老工人的共鸣,他们点头表示赞同。
七车间的老刘也趁机站起来煽风点火:
"就是!机器再多,还不是领导们享福,我们这些工人还得出力流汗?机器多了,还不是意味着人越来越不值钱?"
又一个工人尖声道:"说白了,新技术一来,咱们这些老工人就都没用了!谁信你那套啊?"
会议室里又开始骚动,不少人重新露出了怀疑的神色。
林舟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
"同志们,"林舟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平静,"你们说得对,光说不练谁会信?大饼画得再美,也只是画饼充饥。"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整个会议室:"但今天,我不是来画饼的,而是来送真金白银的!"
林舟突然转向门口:"小李,把东西抬进来!"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小李和几个年轻工人抬着几个大纸箱走了进来,沉重的脚步声引得所有人都扭头张望。
"咚!"第一个箱子被重重放在会议桌上。
"咚!咚!"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这是什么?"有人好奇地问。
林舟微微一笑,走上前去,猛地掀开第一个箱子的盖子:"你们自己看!"
工人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想看清箱子里的东西。
"天呐...这是..."
"合同?这么多合同?"
"你看这个印章,这是外国字!"
"这个数字...我没看错吧?这么多零?"
林舟站在一旁,任由工人们翻看那些合同和订单。
这些都是真材实料,每一份都盖着外国公司的印章和龙国外贸部的大红公章,金额和数量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容不得半点作假。
"一吨钢材多少钱?这个数字是...这么多?"一个老工人结结巴巴地问,显然被合同上的金额震惊了。
"没错,"林舟点点头,"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订单,因为我们的质量比他们的好!"
"这...这不可能吧?"易中海满脸不可思议,"外国人会花这么多钱买我们的钢材?"
林舟冷笑一声:"怎么,易中海,你是不相信咱们龙国的钢材质量?还是不相信外国人会认可我们的技术?"
易中海语塞,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这时,杨厂长走上前来,接过话头:
"同志们,我可以证明,这些合同全部是真的!我刚接到外贸部的电话,他们已经开始协调港口装运事宜了!"
会议室里瞬间沸腾了起来。
林舟趁热打铁,高声宣布:"今年广交会这几天,咱们厂收到的订单,是去年全厂全年产量的十倍,是全国外贸总额的两倍!光钢材订单就要干上三年!"
这句话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会议室里轰然爆炸。工人们集体震惊,有人目瞪口呆,有人兴奋得手舞足蹈,还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十倍?"
"三年?"
"两倍的全国外贸总额?"
这些数字太过惊人,以至于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怀疑。
但眼前这一箱箱的合同又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容不得半点怀疑。
"别光说钢材,"林舟继续道,"咱们的数控机床,订单312台;三头犬步枪,订单3.8万支!仅这两项,就够我们开足马力生产一年的!"
一个车间主任忍不住问:"林工,这些订单付钱了吗?"
林舟笑了:"不仅付了,还有一些国家怕抢不到货,直接付了全款!光定金就收了68万星条币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