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4章 中国人不能定游戏规则?

作者:花若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做生意要留余地。”孟远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


    窗外,零碳工厂已经初具规模。


    银色的厂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屋顶的光伏板像一片蓝色的海洋。


    这是他给欧洲人上的一课:


    环保不是贸易壁垒的借口,真正的绿色,需要技术,更需要诚意。


    \"通知国内。全面启动绿色供应链改造。这次不是为了应付欧盟。\"


    \"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未来。\"


    碳中和是大势所趋。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壁垒。


    他要让远新成为全球最绿色的电池公司。让那些想用环保当武器的人,无计可施。


    正在此时,手机响了,是个陌生的国际号码。


    \"孟先生?我是德国车企的采购总监。\"


    \"听说您在建零碳工厂?\"


    孟远笑了,鱼儿开始上钩了。


    \"是的,不过产能有限……\"


    对方急了,\"价格好商量,我们愿意支付溢价!\"


    溢价?这个词真美妙。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定价,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窗外,夕阳西下。


    但对远新来说,太阳才刚刚升起。


    经过小半年的努力,德国零碳电池工厂正式投产,银色的厂房如同一艘未来战舰,矗立在巴伐利亚的土地上。


    开幕当天,德国经济部长亲临现场,欧盟环境委员会的玛丽亚,更是将“欧盟碳中和政策官方示范项目”的牌匾,亲手交到孟远手中。


    欧洲媒体的闪光灯几乎要晃瞎人眼。


    《法兰克福汇报》头版标题:《来自中国的绿色巨人,正在重新定义欧洲制造》。


    远新工厂生产的“零碳电池”,不仅被众特疯抢,甚至连很多豪车厂商都派来了高级代表团,希望能分一杯羹。


    一时间,远新成了欧洲新能源市场的“金字招牌”,风头无两。


    办公室里,小刘兴奋地汇报着最新的订单数据。


    “孟总,我们现在是欧洲所有车企的座上宾!他们为了抢产能,甚至愿意签排他协议!”


    孟远看着窗外井然有序的厂区,神色却很平静。


    他知道,树大招风。


    在生产端用“零碳”概念彻底击溃了对手,那些人不可能会善罢甘休。


    果然,小刘放下报表,递过来一份新的文件,脸色凝重起来。


    “孟总,欧洲那边又想出新招了。”


    孟远接过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建立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强制标准的倡议书。


    发起方: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导人: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施密特教授。


    “施密特教授?”孟远略感耳熟。


    “对,但不是众特的那个施密特。”


    小刘解释道,“这位是德国材料学和环保领域的泰斗,在国际标准制定上非常有影响力。”


    “他们提议,未来所有进入欧盟的电池,都必须符合他们制定的回收标准,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孟远笑了,意料之中。


    在生产端设不了壁垒,就想在电池的生命周期末端,也就是回收环节,卡住你的脖子。


    典型的“打不过你,就给你定个规矩”的玩法。


    “他们提出的标准是什么?”


    “非常苛刻。”小刘指着文件,


    “要求电池的金属回收率必须达到98%以上,而且回收过程的能耗和碳排放也有严格限制。据我们的专家评估,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完全达到。”“他们自己也达不到?”


    “对,这更像是一个……未来的技术目标。”


    孟远明白了。


    先用一个谁也达不到的“未来标准”抢占规则制高点,然后利用主导权,慢慢给自己的企业开绿灯,同时把所有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上辈子,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套路。


    “他们把会议定在了哪?”孟远问。


    “下个月,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总部。”


    “很好。”孟远站起身,平静的看着窗外。


    小刘有些担心:“孟总,我们这次要怎么应对?国内的回收技术虽然发展快,但要跟他们争标准……”


    “谁说我们要跟他们争?”


    孟远打断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


    “通知鹏城总部的苏教授,让他和团队准备好所有技术资料和专利文件。”


    “苏教授?电池回收中心的那位?”


    “对。告诉他,咱们要去日内瓦。”


    “这一次,不是去遵守游戏规则,而是去制定游戏规则的。”


    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总部。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各位,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国际标准草案,我们德国已经准备了两年。”


    施密特教授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在座的各国代表,最后停在了角落里的中国代表团身上。


    他的嘴角挂着礼貌而疏离的微笑:“当然,我们也欢迎......新成员的参与。\"


    \"新成员\"三个字,他咬得格外重。


    孟远坐在中国代表团的主位上,面色平静。他身边的苏教授脸色微变,正要说话,却被他轻轻按住了手。


    \"施密特教授说得对。“


    孟远站起身,用流利的英语开口,”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确实是新成员。\"


    几个欧洲代表交换了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


    孟远顿了顿,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在电池回收这件事上,恐怕情况正好相反。\"


    他打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去年全球报废的动力电池,有多少吨?\"


    “大约120万吨。”日本代表小声回答。


    \"其中有多少被妥善回收?\"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不到30%。“还是那位日本代表,声音更小了。


    孟远点点头:”剩下的70%去哪了?填埋?焚烧?还是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偷偷运到了非洲?\"


    施密特的脸色变了。


    \"而在中国,“孟远切换了一页ppt,


    ”我们去年回收处理的废旧电池就达到了28万吨。我们的回收率是多少?97.3%。\"


    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细碎的议论声。


    美国代表约翰逊皱眉:\"数据可以作假。\"


    \"当然。\"孟远微笑,\"所以我带来了更直观的东西。\"


    他示意助手打开一个金属箱。


    里面整齐摆放着几排试管,装着不同颜色的金属粉末。


    “这是我们从废旧电池中提取的钴、锂、镍。纯度都在99.5%以上。”


    孟远拿起一管银白色粉末,\"各位可以随时送去检测。\"


    施密特推了推眼镜:\"提纯技术并不稀奇!\"


    \"确实不稀奇。\"孟远打断他,\"稀奇的是成本。我们的提取成本,比原矿开采还要低15%。\"


    这下,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


    法国代表忍不住问:\"你确定没说错?这怎么可能?\"“做生意要留余地。”孟远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


    窗外,零碳工厂已经初具规模。


    银色的厂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屋顶的光伏板像一片蓝色的海洋。


    这是他给欧洲人上的一课:


    环保不是贸易壁垒的借口,真正的绿色,需要技术,更需要诚意。


    \"通知国内。全面启动绿色供应链改造。这次不是为了应付欧盟。\"


    \"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未来。\"


    碳中和是大势所趋。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出击。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壁垒。


    他要让远新成为全球最绿色的电池公司。让那些想用环保当武器的人,无计可施。


    正在此时,手机响了,是个陌生的国际号码。


    \"孟先生?我是德国车企的采购总监。\"


    \"听说您在建零碳工厂?\"


    孟远笑了,鱼儿开始上钩了。


    \"是的,不过产能有限……\"


    对方急了,\"价格好商量,我们愿意支付溢价!\"


    溢价?这个词真美妙。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定价,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窗外,夕阳西下。


    但对远新来说,太阳才刚刚升起。


    经过小半年的努力,德国零碳电池工厂正式投产,银色的厂房如同一艘未来战舰,矗立在巴伐利亚的土地上。


    开幕当天,德国经济部长亲临现场,欧盟环境委员会的玛丽亚,更是将“欧盟碳中和政策官方示范项目”的牌匾,亲手交到孟远手中。


    欧洲媒体的闪光灯几乎要晃瞎人眼。


    《法兰克福汇报》头版标题:《来自中国的绿色巨人,正在重新定义欧洲制造》。


    远新工厂生产的“零碳电池”,不仅被众特疯抢,甚至连很多豪车厂商都派来了高级代表团,希望能分一杯羹。


    一时间,远新成了欧洲新能源市场的“金字招牌”,风头无两。


    办公室里,小刘兴奋地汇报着最新的订单数据。


    “孟总,我们现在是欧洲所有车企的座上宾!他们为了抢产能,甚至愿意签排他协议!”


    孟远看着窗外井然有序的厂区,神色却很平静。


    他知道,树大招风。


    在生产端用“零碳”概念彻底击溃了对手,那些人不可能会善罢甘休。


    果然,小刘放下报表,递过来一份新的文件,脸色凝重起来。


    “孟总,欧洲那边又想出新招了。”


    孟远接过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建立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强制标准的倡议书。


    发起方: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导人: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施密特教授。


    “施密特教授?”孟远略感耳熟。


    “对,但不是众特的那个施密特。”


    小刘解释道,“这位是德国材料学和环保领域的泰斗,在国际标准制定上非常有影响力。”


    “他们提议,未来所有进入欧盟的电池,都必须符合他们制定的回收标准,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孟远笑了,意料之中。


    在生产端设不了壁垒,就想在电池的生命周期末端,也就是回收环节,卡住你的脖子。


    典型的“打不过你,就给你定个规矩”的玩法。


    “他们提出的标准是什么?”


    “非常苛刻。”小刘指着文件,


    “要求电池的金属回收率必须达到98%以上,而且回收过程的能耗和碳排放也有严格限制。据我们的专家评估,目前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完全达到。”“他们自己也达不到?”


    “对,这更像是一个……未来的技术目标。”


    孟远明白了。


    先用一个谁也达不到的“未来标准”抢占规则制高点,然后利用主导权,慢慢给自己的企业开绿灯,同时把所有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上辈子,他见过太多这样的套路。


    “他们把会议定在了哪?”孟远问。


    “下个月,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总部。”


    “很好。”孟远站起身,平静的看着窗外。


    小刘有些担心:“孟总,我们这次要怎么应对?国内的回收技术虽然发展快,但要跟他们争标准……”


    “谁说我们要跟他们争?”


    孟远打断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


    “通知鹏城总部的苏教授,让他和团队准备好所有技术资料和专利文件。”


    “苏教授?电池回收中心的那位?”


    “对。告诉他,咱们要去日内瓦。”


    “这一次,不是去遵守游戏规则,而是去制定游戏规则的。”


    日内瓦,国际电工委员会总部。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各位,关于动力电池回收的国际标准草案,我们德国已经准备了两年。”


    施密特教授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扫过在座的各国代表,最后停在了角落里的中国代表团身上。


    他的嘴角挂着礼貌而疏离的微笑:“当然,我们也欢迎......新成员的参与。\"


    \"新成员\"三个字,他咬得格外重。


    孟远坐在中国代表团的主位上,面色平静。他身边的苏教授脸色微变,正要说话,却被他轻轻按住了手。


    \"施密特教授说得对。“


    孟远站起身,用流利的英语开口,”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确实是新成员。\"


    几个欧洲代表交换了一个\"果然如此\"的眼神。


    孟远顿了顿,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在电池回收这件事上,恐怕情况正好相反。\"


    他打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去年全球报废的动力电池,有多少吨?\"


    “大约120万吨。”日本代表小声回答。


    \"其中有多少被妥善回收?\"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不到30%。“还是那位日本代表,声音更小了。


    孟远点点头:”剩下的70%去哪了?填埋?焚烧?还是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偷偷运到了非洲?\"


    施密特的脸色变了。


    \"而在中国,“孟远切换了一页ppt,


    ”我们去年回收处理的废旧电池就达到了28万吨。我们的回收率是多少?97.3%。\"


    数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细碎的议论声。


    美国代表约翰逊皱眉:\"数据可以作假。\"


    \"当然。\"孟远微笑,\"所以我带来了更直观的东西。\"


    他示意助手打开一个金属箱。


    里面整齐摆放着几排试管,装着不同颜色的金属粉末。


    “这是我们从废旧电池中提取的钴、锂、镍。纯度都在99.5%以上。”


    孟远拿起一管银白色粉末,\"各位可以随时送去检测。\"


    施密特推了推眼镜:\"提纯技术并不稀奇!\"


    \"确实不稀奇。\"孟远打断他,\"稀奇的是成本。我们的提取成本,比原矿开采还要低15%。\"


    这下,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


    法国代表忍不住问:\"你确定没说错?这怎么可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