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6章 没人,还怎么谈发展?

作者:蜗牛吃螃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宜:开业,打扫,成服,祭祀,修造,开市,沐浴,合婚,求子。


    忌:造船,破土,作灶,动土。


    七天长假,转瞬即逝。


    今日便是上朝之日。


    并且,今日是今年第一个大朝会,任何官员都不得无故缺席。


    所以,各个官员,天还未亮,便把官服穿戴整齐,出了门。


    今年与去年相比,官员的出行有了很大的不同。


    有的,还是坐自家马车。


    有的,花几文钱,坐黄包车。


    有的,骑自行车出门。


    还有的,骑的是电动踏板车出门。


    极少的,坐的是电动小车出门。


    这电动小车,跟陛下太子的座驾很像。


    唯一不足的地方,里面空间很小,只有两个座椅。


    一个座椅是给开车的驾驶人员的,另一个座椅是给乘车人准备的。


    虽然坐进去拥挤了一点,但里面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比如现在,可以开暖气,让车里暖洋洋的。


    车前面两个大灯,把前面的路照得清清楚楚,车子也比马车跑得还快!


    第二个不足的地方,就是这车操作有点复杂,一般人根本就开不了。


    去年成立涌现好多个什么驾校。


    百姓上不去,那些有钱的公子哥猎奇,去学的不少。


    这些人,听说国公再招司机,挤破脑袋,跑来应聘,甚至连月钱都不要!


    能给国公当司机,讲出去,倍有面子!


    马车进不了皇宫,其他的车辆自然也进不去。


    大家把车放在皇宫外专门划的地停好,这才依次,鱼贯而入,进了皇宫。


    在奉天殿没站多久,吴吉祥的声音便传到众人的耳朵。


    “陛下驾到!”


    众人连忙打起精神,等老朱入座后,全都跪了下去:“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朱微微抬手:“众爱卿,平身!”


    等众人起身后,老朱准备要安排今年的任务了。


    “诸位爱卿,年节已过,该收心了。今年,我大明有几件大事要办!”


    老朱扫了朝臣一眼:“首当其冲,便是迁移百姓。”


    朝臣闻言,纷纷皱眉。


    这事,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收到?


    陛下这样突兀的提出来,大家都没搞明白是什么情况。


    朱标见状,解释道:“那倭奴布政司,面前已是我大明的国土,不过由于当初倭寇,冥顽不灵,不教王化,野蛮残暴,所以……”


    朱标停顿了一下:“现在倭奴布政司,除了驻军,还有一些挖矿的倭奴,几乎成了一个空岛。”


    “如此广阔的岛屿,空着实属浪费,孤跟陛下商议后,打算迁移一些百姓过去生活。”


    众人闻言,把目光投向武将行列,那道还在沾沾自喜的身影上。


    殿下说得这般好听,还不是因为这个杀神把倭国人几乎杀绝种了!


    听人说,这杀神每攻破一座城池,就要杀尽城中妇孺、男人,只留下妙龄女子,然后拉回大明。


    现在迁移大明百姓过去……


    那倭国离大明还有一定的距离,百姓愿意去到那么远的地方生活吗?


    没等众人开口,朱标继续道:“迁移的省份,便定在山西跟山东两地!”


    山西?山东?


    山西是人口大省,洪武二年统计,共有四百万之巨!


    不过自洪武三年开始,朝廷便从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大明各地进行移民。


    洪武三年到洪武十三年,十年的时间,差不多移走几十万的百姓了。


    现在又从山西移民……


    还有,山东?


    山东的百姓……,真的会同意迁移吗?


    朱标停顿了一下,缓缓道来:“山西人口相比其他州府的人口要多,迁移人口是也是为了让大明民生尽快恢复过来。”


    “至于山东。”


    “山东是儒家发家之地,山东的百姓自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迁移他们过去,更能在生活、行动、语言上,能快速的通化倭奴仅存的原住民。”


    “当然,朝廷对迁移到倭奴布政司的百姓,不仅有钱粮上的帮扶,并且朝廷会把倭奴定为特区。”


    “大明第一个建设特区。”


    众人一怔,不明白太子说的建设特区是什么意思。


    朱标没怎么解释,只说了一句:“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建设特区是什么意思。”


    等朱标说完,老朱这才继续说道:“其二,今年把官道换成水泥路,是重中之重。”


    “对了,今年必须修出一条,从云南到阿瓦国的水泥官道。”


    缅甸对于老朱来说,目前是最重要的地方。


    黄轩在国内弄不到的东西,但是在缅甸能弄到。


    今年,老朱还想跟黄轩去一趟缅甸,再采购一批物资,拿到大明来用。


    这路必须得修!


    对于老朱说的修路,大家没什么意见。


    城里的水泥路,他们走了大半年了,的确是方便。


    官道换成水泥路,百姓行路,商贾走车,算得上的惠民政策。


    “其三,便是民生。”


    “大明现在多了倭奴布政司、交趾布政司、以及缅甸布政司。”


    “疆土扩大了这么多,百姓不够,怎么行?”


    “所以,今年各地官员考核核心就是新生儿出生的数量。”


    “咱不管你们用什么法子,怎么去做,咱要在年底,看到新生儿的登记有明显的增多!”


    “当然,违法手段,强迫百姓等等,不能用!”


    老朱也是没办法啊!


    大明从战争中走出来,也就才十二年的时间。


    尽管现在人口比建国那时候,提升了不少。


    但跟不上大明现在的发展啊。


    大明可不是后世那样,是机械。


    农业用机械,工厂用机械,就连港口都是机械。


    大明现在还是手工业为主。


    而想要手工业扩大,人口是必须要有的。


    后世十三亿十四亿人口,大明连其十分之一的人口与数量都没有。


    没人,还怎么谈发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