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7章 平常之人

作者:三疯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武备、人数、各项物资分配情况皆是参差不齐,编制混乱不堪,衣着五花八门。


    甚至连统一的军服都没有,后勤保障体系更是一塌湖涂。


    士兵因为领不到军饷而像蝗虫一样,很多时候大肆劫掠,军纪败坏使他们毫无忠诚感可言。


    他们能够赢得战争,并非是因为他们更强,而是因为对手更烂。


    后人所划分的现代军队、近代军队、封建军队,划分的办法各有不同,众说纷纭。


    武器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后世热武器普及,且威力越来越大的时候。


    历史已经证明了,拥有誓死勇气的军队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况之下,根本不堪一击。


    但是一旦双方的军备处于同一水平之时,能够决定战争胜利的便变成了人。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明清还是欧洲各国,都是属于旧军的范畴。


    武备之间相差都并不太大,并没有存在代差的情况。


    能够影响战局走向的最大因素,正是军兵的勇气和意志。


    在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最终能够一锤定音,还是最后的近战交锋。


    而近战交锋,便是最考验军兵勇气和意志的时候。


    脑海之中只想着当兵吃饷,只想着劫掠发财的旧军,他们的战斗力始终有限。


    戚家军之所以强盛,不仅仅是以为戚继光的赏罚分明,不仅仅是因为其对于军事的见解,火器的运用。


    更是因为戚继光深谙这个道理,深知思想对于军兵的影响究竟有多么的巨大。


    戚继光所做的凯歌,为戚家军的众人所传唱,在其后也逐渐成为其军的军歌。


    开口两句便是:“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最后则以“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作为结尾。


    第一句万众一心,教导军兵应当齐心竭力,而后第二句以影响民间最深的忠义为切入点。


    最后以报效天子以及拯救万民,寻觅封侯,光宗耀祖为结尾。


    戚家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就是一支具备着家国情怀,有着坚定的信仰,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新军。


    之所以能够血战不退,能够杀伤百众而自身不伤一人。


    正是因为他们有别于这个时代,领先了其他人整整一个时代。


    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在战场之上正面击败过戚家军,哪怕一次。


    ……


    此时,校场。


    一众士兵站立。


    武长风缓缓站起了身来,他的动作也引得了校场之中所有人的瞩目。


    两千七百人紧密的站在一起,实际上所占的地方并不大。


    武长风缓步走到将台的前方,那里新修了一处简易的发言台。


    发言台上有三个用铁皮捆扎而成的简易扩音器,确保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传入众人的耳中。


    “我是你们以后的主将,我是武长风。”


    武长风缓缓开口,他的声音随着扩音器的扩大缓缓的在众人的耳畔的响起。


    “我出身于军户,在崇祯元年当了兵,当兵吃粮,为的只是一条活路。”


    “我很清楚,你们也和我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找一条活路罢了……”


    武长风的目光在校场之中一众新兵的脸上游离着。


    校场之上,大部分新兵的脸上有了表情上的变化。


    他们确实只为了一条活路。


    单单只是生存下去,他们便已经是竭尽了权力。


    他们本来可以活下去的,虽然过的辛苦。


    但是只要想办法,咬着牙总是能够活下去的。


    但那些流寇过来,烧毁了他们本就简陋的房屋,抢走了他们的粮食。


    拿着刀枪强逼着他们走上了战场……


    “我很清楚,你们都是无奈从贼。”


    校场之上,众人的表情都被武长风尽收于眼底。


    武长风并没有让募兵官强迫募兵,而是开出条件在各营之中,只招募自愿应征的。


    “你们的家人,我会派人去浑源州城的安置营地之中尽力去找。”


    因为这次招募的新兵实在太多了。强扭的瓜不甜,强征的军兵心中必然生出怨恨。


    这份怨气不应当出现在新军之中,而且也没有人知道这份怨气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


    而武长风开出的条件,最基础的是每月一两饷银。


    与劲勇堡的老兵差了一半银子。


    只要被选上,第一个月的饷银由募兵官直接发到手上。


    三月之后按照考校等级算钱,普通的战兵如果达到最高的等级,一个月可以拿到二两的白银。


    第二便是,如果有家卷在虎军的老弱营中的,会派人去找寻离散的家卷。


    如果尚在的话,可以为其送上粮米,保障其基本的安全。


    校场之上,很多人的眼神不再只是麻木,而是多了些许的神采。


    他们很多人的本来已经心灰意冷。


    但那些走入营中的募兵官却是给了他们一个希望。


    虽说很多人的心里都怎么不相信第二个开出来的条件。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后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


    武长风很清楚这些人的心理,不过他并没有开出一张空头支票。


    他登记了每一个人的名字,包括户籍,所住的地方,几口人都让人记得清清楚楚。


    武长风特地问了吴绍现在浑源州的情况。


    那边已经派了官吏前去管理如今滞留在城内的老弱。


    浑源城外只有三四万的老弱,安置分籍等事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


    到时候只需要按照户籍的索引,逐户盘查就能找寻到人。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信息确实没有什么错漏。


    等到调令下来,前往怀来州之时必然会路过劲勇堡。


    到时候有空闲的时间,让这些新兵和他们的家人可以短时间的重聚几日。


    一为收军伍之心。


    二为在军伍立信。


    收心立信。


    朝廷的信用在乱世已经是用的差不多了。


    “各位的难处我很清楚,如今连年的灾荒不休,但是赋税、徭役却未止。”


    “我武长风,只不过是一介武夫。”


    “对此我实在无能为力。”


    武长风提高了些许的声音,握紧了拳头,重重的敲响了身前的发言台。


    巨大的震响声通过扩音的喇叭,轰然传入了众人的耳中,所有人的注意皆是为之一定。


    “无能为力!”


    武长风提高了声音,再度重复了之前所说的无能为力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并不难理解。


    “我们都一样,在面对天灾人祸之时,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武长风没有再说你们,而是改用“我们”作为代称,将把自己也放在集体的概念中。


    校场之上,很多军兵麻木的面孔多了一丝触动。


    北方连年大旱,百姓没有能够等来赈灾的粮食,等来的是一封接着一封的加征文书。


    大量的百姓、军卒只能是背井离乡,从贼作乱。


    而内地承平日久,忽闹兵荒、人无固志、分起从乱。


    点燃这第一把火的人并非是什么英雄豪杰,他不过只是一个平常人。


    他的名字也很平常,他的名字叫做——王二。


    王二在白水发起的民变,犹如是一粒火星落入了干枯的草地之上,霎时间便是引燃了枯草。


    大火转瞬之间已成燎原之势,旦夕之间,便席卷了整个陕西,并向着内地快速蔓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