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冬月,在黄河冰凌撞击堤岸的闷响中,杨庆携管州献降唐朝的急报很快震动了洛阳宫阙。时任虎牢关镇将的郑国太子兼东线统帅王玄应负责镇守虎牢关,驻军在荥阳、汴水一带,当时,他正在荥泽城头校阅水师。
隋唐时期的荥泽城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具体在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一带。该地是隋唐时期荥泽县治所,地处黄河南岸、汴水(今贾鲁河)之滨,为洛阳东部门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隋开皇四年(584年)置荥泽县,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郑州,贞观七年(633年)改隶河南道,到了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又并入荥阳县。
此地控扼汴水漕运(洛阳至江南的主要粮道),北临黄河白马津,西接虎牢关,形成洛阳东部三角防御体系,王世充令太子王玄应驻守此地,正为屏障洛阳、监控山东唐军动向。
古荥镇遗址现存汉代荥阳故城城墙残段(含隋唐加筑部分),考古发现唐代官仓遗址印证其漕运枢纽功能,出土的隋唐兵器、甲胄残件现藏河南博物院。
古荥镇距古管城约15公里,距隋唐洛阳城遗址约120公里(按唐代官道里程280里),现代古荥镇建有郑州荥泽古城考古遗址公园(2017年开放),其中唐代文化层展示区可直观了解隋唐时期城池布局与军事设施。
在武德三年(620年)的战役中,荥泽城与虎牢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形成犄角之势,王玄应驻军于此,既可保障汴水粮道畅通,又能快速驰援管州(今郑州),唐军若攻占荥泽,即可切断洛阳与山东诸郡联系,完成对王世充的战略包围。
当年寒风中的汴水畔,当郑军斥候颤抖着向王玄应呈上管州易帜的狼烟图时,其腰间鎏金蹀躞带上的瑟瑟宝相花纹银刀铿然坠地,那刀鞘镶嵌的瑟瑟石,正是当年杨庆投靠而来献上的"投名状"。
这位郑国太子望着图卷上管州方向的赤色狼烟,忽然想起去岁除夕宴饮时,已是堂姐夫的杨庆醉醺醺举杯:"玄应啊,你我皆是乱世飘萍..."
想到此,王玄应越想越气,他接过亲卫捡起的落地宝刀,抽刀砍向城头墙砖,竟迸发出点点火星,他气恼的吼道:"逆臣安敢!"嘶吼声惊起河道边成片野鸭。
王玄应撕碎的军报随风散入汴水,他当即点齐三万玄甲军星夜前往管城兴师问罪,郑军铁骑踏碎官道冰层的脆响,惊起沿途坞堡烽燧连绵,荥泽至管城的三十七座烽燧次第燃起,将夜空灼成血色。
唐将李世积接管管州城后,正端坐城楼,指尖摩挲着杨庆献降时呈上的郑军布防图。城下新降士卒正按唐制重组,他却突然凝视东南方向,斥候此刻飞马来报,荥泽城方向惊起连片寒鸦,这是大军移动的征兆。这位出身瓦岗的宿将当即令亲兵取来汴水流域沙盘,泥塑的虎牢关与荥泽城间,数枚黑棋正沿汴水西岸移动。
"王玄应小儿果然坐不住了。"李世积冷笑间,城头望楼忽传来三急两缓的号角声,这是外围斥候发现敌军的暗号。他抓起六支令箭掷入沙盘,箭尾红缨正落在汴水北岸的桃花峪:"传令张士贵,带两千弩手伏于北岸林莽;秦武通率轻骑八百截断荥泽粮道;其余将士随我出南门列阵!"
此刻的王玄应正率三万郑军精锐疾驰在汴水南岸。这位郑国太子身披明光铠,却不知三日前杨庆降唐时,早已将郑军传讯烽燧的密码泄露。李世积特意留出东南方向的烽燧未占,任其向荥泽传送平安信号。
当郑军先锋抵达管州城东二十里的圃田泽时,暮色中忽然竖起唐军赤旗,唐将张士贵的伏弩手借助冰面反光,将淬毒箭矢精准射入郑军马眼,很快两军交接战在一处。
混战中,李世积亲率陌刀队自南门杀出。这些精选的河北壮士皆披重甲,刀刃所过之处,郑军轻骑如刈麦般倒地。王玄应急令后军变阵,却见西北方火光冲天,原来唐将秦武通已焚毁荥泽运来的粮车,浓烟中唐军四处散布"虎牢关已失"的谣言,让郑军瞬间士气大失。郑军阵脚大乱之际,李世积令旗一挥,城头突然降下杨庆的郑国帅旗,守军齐呼"太子王应玄被擒",郑军不知是计,瞬间溃不成军,四处逃窜。
此战唐军斩首敌三千级,获马匹器械无算,而更致命的是,王玄应败退时遗落的东线布防图,让李世民得以彻底切断洛阳与山东的联系。此役堪称隋唐战争情报战与心理战的典范,为数月后洛阳陷落埋下伏笔。
李世积在管州城外重创王玄应后,这位郑国太子率残部退守荥泽城(今郑州古荥镇)。此役,冰封的汴水河面上,三万郑军折损近半,王玄应鎏金明光铠上的瑟瑟宝石也已脱落大半,却仍强撑威仪,连夜加固荥泽城防。他深知此城乃洛阳东部门户,若再失守,唐军兵锋将直抵含嘉仓城。
唐军大营中军大帐内,沙盘上洛阳城模型被数十枚赤旗合围,李世民手中木杖指向荥阳方位,炭火将他的犀甲映得泛红,他又将木杆重重点向沙盘,问向一旁的首席幕僚道:"孝恪,这荥阳城,魏陆族侄前日递来密报,其妻儿被王世充锁在永福坊地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王世充封任的荥州刺史魏陆,此人是杨庆旧部,其妻族正被王世充扣押为质。魏陆出身河南士族,具体郡望不详。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累迁至荥阳郡司马,主管粮储漕运。其"精于筹算,通晓河渠",曾主持修浚通济渠郑州段,使荥阳仓(隋代六大官仓之一)储粮量增三成。
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篡隋建郑,魏陆以"保全黎庶"为由留任荥州刺史。时荥州辖荥阳、成皋等七县,控扼虎牢关与汴水,为洛阳东部门户。武德三年(620年)冬,李世民部将郭孝恪密遣说客,以"保全其宗族"为约劝降魏陆。魏陆虽未立即应允,但默许唐军细作往来通信,同时,他已开始暗地里减少虎牢关郑军戍卒的粮饷。
当夜,秦王李世民安排郭孝恪再次写信劝说荥州刺史魏陆归降。
郭孝恪轻抚短须道:"殿下明鉴,臣三日前已寻得魏陆母之子下落。"说着,他自袖中抽出一方泛黄襁褓布,"此物乃魏陆之子出生时所裹,上有其母手绣''荥阳魏氏''四字。"
帐外,马蹄声急,李世积掀帘而入,肩甲积雪簌簌而落:"禀秦王!刚截获王玄应给魏陆的蜡书,内书''若失粮道,屠汝三族''!"
李世民冷笑一声,将密书掷入火盆,接着说道:"来得正好!孝恪,你仿魏陆笔迹回信''粮草已发,望太子亲迎'',诱王玄应出虎牢。"他转身向李世积命令道,"李将军,你带五百锐卒扮作运粮民夫,车底暗藏猛火油!"
郭孝恪铺开桑皮纸,言道:"臣再添一计,让那乳母之子假托送药,将此物塞入魏府。"他取出半枚虎符,继续说道,"王世充去年赏赐魏陆的右符在此,可配上左符拓印!"
李世民击掌大笑道:"妙极!待魏陆见到完整虎符,定以为王世充要夺其兵权!记住,让送信人带句话:''永福坊地窖,今夜子时''!"
郭孝恪蘸墨挥毫,边书写边说道:"臣再加句佛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他日朝堂相见,此语便是魏陆的投名状。"
次日凌晨,朔风卷着黄河冰碴扑打荥阳城堞时,郭孝恪的密信已悄然送至荥阳。这位日后威震西域的谋臣,在尺素间藏了半幅洛阳城防图,特意标注着王世充软禁魏陆妻儿的永福坊方位。魏陆接到密信,思索再三,决定降唐。
说来也巧,三日后,郑军大将军张志奉太子王玄应之命,携鎏金虎符冲入荥阳刺史府,要求魏陆立即发荥阳兵马支援前线。魏陆望着对方甲胄上沾着冰霜,心说:“王玄应的调兵令来得比预期更快,那就把这张志当做投诚状吧!”
魏陆在暖阁设宴款待与张志一同前来的四位将领,特意搬出西域葡萄美酒。当张志仰颈痛饮时,屏风后突然转出十二名陌刀手,他们手中的兵器,正是三日前李世积大破郑军时缴获的制式装备。
"此酒可合将军口味?"魏陆掷杯冷笑道,十二名甲士已按住张志四肢。城头适时响起三通鼓声,蓄须半月的唐军死士撕去伪装,将赤旗插上八丈谯楼。刺史府地窖里,郭孝恪早备好的三百套唐军服制此刻已派上用场,降卒换装后径直奔向汴水粮仓。翌日黎明,荥阳城四门突然洞开,魏陆押着浑身血污的张志巡城示众,城下唐军阵列中,赫然可见魏府老幼乘着蒙毡马车驶向安全处。
郑太子王玄应派遣的大将军张志等四将到荥阳魏陆处调兵不成,反被魏陆设局擒获,整个荥州归顺了唐朝。
与此同时,阳城县令王雄率领各处堡垒守军也归降了唐朝。秦王李世民命李世积率军前去接管城池,并任命王雄为嵩州刺史,自此嵩山以南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隋唐时期的阳城县并非今日西省晋城市的阳城县,而是唐代位于河南嵩山地区的阳城县,即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一带。
阳城县令王雄投降后,李世民为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决定在嵩山周边设立“嵩州”,辖阳城、嵩阳、阳翟三县。此处的“阳城县”是嵩州辖县之一,位于嵩山南麓。
嵩阳即今河南省登封市(含嵩山核心区),阳翟为今河南省禹州市,阳城则对应今登封市东南的告成镇一带(古阳城遗址所在地)。
当日,阳城县令王雄亲率三千堡兵开城,在少室山北麓的轩辕关前迎候李世积。这位出身太原王氏旁支的县令,将辖内二十八处坞堡的粮册与郑军布防图尽数献上。李世民闻讯,即刻以"嵩阳、阳城、阳翟三县置嵩州",授王雄刺史之职。此建制实为战时特例,嵩州辖境横跨嵩山南北,恰如尖刀插入郑国腹地,自此唐军可经轘辕道直驱洛阳城南。
到了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已投靠唐朝魏陆再续连环计策。他令被俘的张志伪造郑太子王玄应手谕,以"提防唐军迂回"为由,暂停调集东部防线的军队,并命令张慈宝暂时返回汴州。同时,魏陆还秘密联络汴州刺史王要汉,让他想办法除掉张慈宝,一起投靠唐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份钤盖伪造虎符的文书送至汴州时,刺史王要汉正于城楼眺望通济渠。当夜,王要汉邀张慈宝赴宴。席间摔杯为号,伏兵尽出。张慈宝怒目欲叱,王要汉亲执横刀,血溅屏风三丈。
此变立即引发连锁反应,汴州水门守军接连倒戈唐军,三百艘漕船满载粟米顺通济渠直抵唐营。
王玄应于荥泽城中接获八百里加急战报"汴州失,要汉叛"。王玄应得知各州纷纷叛变,大为惊恐,史载其"冠剑坠地,赤足奔马",急率残部沿汜水河谷西遁逃回洛阳城。
正月廿三,唐高祖诏令抵达汴州,授王要汉汴州总管,辖六州军事,赐爵郳国公,食邑三千户,特许"剑履上殿"。此殊荣震动河南,旬日内十四州县传檄而定。
唐朝在武德三年(620年)设立嵩州,是平定王世充之乱的关键策略。嵩州占据太室山、少室山的险要地势,牢牢控制轘辕关、大谷关等交通咽喉,从此嵩山以南的所有重要通道均被唐军掌控。随着汴州(今开封)归附唐朝,通济渠这条洛阳的漕运命脉被彻底切断,导致王世充都城洛阳的粮仓迅速空虚。献城投降的汴州刺史王要汉因功被封为汴州总管,加封郳国公爵位,还被赐予“剑履上殿”的特权——这种待遇打破了唐高祖时期“非皇族不得享此殊荣”的旧规,首开异姓功臣逾越礼制的先例。
当时,王世充麾下的将领听闻此事后,成批解甲投降,短短数月间洛阳以北的防线几乎瓦解。从制度层面看,嵩州的特殊设置(由刺史兼任镇遏使,统辖州兵并管辖关隘)实际上开创了唐代“道-州-军镇”三级军政体系的雏形。而汴州总管府统筹漕运、管理周边四州的模式,则为唐太宗贞观年间推行的“十道巡察制度”提供了范本。因此史学家评价武德年间的这些改革时,认为“贞观之治的治理框架,早在此时就已埋下根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