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8章 闻声而至

作者:兰兰666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洪承畴被困得几近绝望,看着麾下近十万将士。¢1/3/x′i`a/o?s/h\u?o`..c?o!m*


    若继续顽抗,只会全军覆没。


    而清军仅是围而不攻,令人憋闷不已。


    缺水少粮,无任何补给。


    硬撑十日后,清军开始投以食物饮水。


    清军喊话:“投降免死。”


    “明朝已亡,终将归于大清。”


    “归降我军,赐予厚禄。”


    每日如此重复,食物饮水虽有供应,但从不充足。


    仍有大批将士忍饥挨渴,*乱渐起。


    他们不怕战死沙场,却畏惧在这荒郊野外活活饿毙。


    眼见军心动摇,哗变一触即发。


    “投降吧。”洪承畴环顾诸将,终于开口。


    众将皆低头默许,唯有曹变蛟昂首不屈。


    他从未沾染清军给予的食物饮水。


    洪承畴叹息道:“或许大明气数已尽,有祖大寿之辈,难以守住。”


    随即,他率领愿意归降之人离开隐匿之地,放下兵器,如俘虏般离开。


    “洪承畴,我耻于与你同朝!”曹变蛟怒吼,却无法扭转结局。


    近十万大军,存活者不过十之一二。


    曹变蛟带领余部跃马扬鞭,奋勇冲锋。


    宁死不降,哪怕葬身敌手。


    曹变蛟本以为两千人因人数少而侥幸突围,殊不知山坳狭窄,战马无法施展,他们只能弃马步行。很快,清军大队人马逼近,为首的将领虽面目模糊,却统领着三万精锐,步步紧逼。


    在这狭隘之地,饥饿多日的曹变蛟深知难以抵挡。即便内心尚存一丝意志,身体却早已疲惫不堪。然而,这坚持换来的不是生路,而是更强大的敌人。


    曹变蛟止步,环视身旁的两千士卒,沉声问:“谁愿降?”他手中长刀已蓄势待发,只要有人开口投降,便要斩下首级。然而,回应他的是一片令他动容的誓言。


    “将军,我辈岂如洪承畴那般懦弱!”


    “宁死不屈,唯有拼杀到底!”


    “拼杀!拼杀!拼杀!”


    曹变蛟深受鼓舞,高呼:“今日若能脱险,诸位便是我生死与共的兄弟!”话音未落,豪格率部赶到。


    尽管兵力悬殊,豪格并未贸然进攻,毕竟他会讲汉语。他高声劝降:“明军诸将,何必苦撑,速降可免一死。”其后三万大军虎视眈眈,火铳、弓箭、铁骑齐备,这场战斗仿佛胜负已定。


    曹变蛟转身面对士卒,挥手指向前方,振臂大喊:“万胜!”


    “万胜!”士卒齐声呼应,气势如虹。_h*o?n`g\t\e·x?s~..c~o~m/


    豪格皱眉冷哼:“既如此执迷不悟,带回也是累赘。”随即,火铳营准备射击。


    就在此时,赵掌司驻足,侧耳倾听远处的喊杀声。胡思明低语:“这般声响,必是我大明将士的呐喊。”


    “撤回去向太子禀报?”赵掌司面对这般阵势,毫无经验,下意识地询问身旁的胡思明。


    “先探探情况。”胡思明神色从容,带领手下悄然接近。


    刚靠近,便瞧见隐藏的明军与端铳的清军。


    赵掌司目睹此景,激动道:“赶紧去救他们吧。”


    “赵大人,镇定!”胡思明低喝一声。


    此刻赵掌司才注意到,清军人数上万,而己方不过五千余人。


    更糟的是,这边的明军已是疲惫不堪,根本无力抵抗。


    “可是……”赵掌司欲言又止。


    随即,胡思明笑道:“并非全然无望。”


    “小凳子!”他唤了一声。


    立刻,一名瘦小的少年出现在两人面前。


    “大人。”


    “快马赶回禀告太子当前状况。”胡思明说道。


    “遵命!”


    话毕,小凳子迅速离去。


    “赵掌司,率五百人绕至另一侧,见我挥旗,立即开火!”胡思明下令。


    “好!”赵掌司兴奋应答。


    “稍等,若见我们撤离,切勿恋战,即刻转身离开,明白了吗?”


    赵掌司点头:“明白。”


    ------------


    豪格早已按捺不住,不愿再与曹变蛟纠缠。


    直截了当地命令:“开火!”


    曹变蛟并非不知死活,毕竟也是血肉之躯,挨铳便会丧命。


    他们无所畏惧,只盼在倒下前能多杀些敌军。


    然而,清军显然无意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


    就在清军射击后,忽然,两侧高地传来铳声。


    并且,目标正是清军亡国!


    豪格尚未弄清状况,肩上已被击中一铳。


    “混账明军!”豪格怒不可遏。


    意识到遭遇埋伏,他环顾四周,却怎么也找不到敌人所在。


    火铳营的清兵被突如其来的密集枪声惊得一愣,莫非是明军的增援到了?


    抱着这个念头,清兵们急忙寻


    找掩护。


    他们隐藏身形,搜寻着明军增援的踪迹。.新/完¨本_神`站~ !免.费~阅′读^


    曹变蛟听见四周枪声大作,心中狂喜!


    “是援军!是太子!太子来救咱们了!兄弟们,别放弃,再撑一会儿,快跑!”曹变蛟喊道。


    他们并未贸然站起来冲锋,曹变蛟向来是个脚踏实地的人。


    若需冲锋,他绝不会迟疑。但眼下所谓的援军在高处用火铳射击,并未明确示意他们起身一同出击。


    也许,这支援军人数不多。


    而且从战局考虑,倘若这些援军意识到救援他们可能导致自身陷入险境,定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曹变蛟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抓紧时间跑,头也不回地跑。


    胡思明见曹变蛟反应迅速,投去赞许的目光。


    “分批撤退,每批一百人!”胡思明下令。


    战争的冷酷在于,有些牺牲不可避免。


    比如救曹变蛟,他们原本只有千人。


    这一千人,如何抵挡得住豪格的三万大军?


    但他们也有优势,简单说就是他们在暗处。


    上万支火铳也好,上千支火铳也罢。


    当枪声响起时,谁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多少武器。


    豪格第一时间让部下隐蔽,这是正确的选择,况且他还挨了一枪。


    所以,胡思明这边的火力不能停止。


    一旦他们突然集体撤离,枪声骤停。


    那么,豪格可能会立刻察觉到异样。


    因此,他们可以撤退,但不能马上全部离开。


    分批撤离,争取在清军发现前带走大部分人员,这就是他们的目标。


    胡思明不是第一批撤离的人,相反,他留在了最后一拨。


    赵掌司见胡思明没走,他也留了下来。


    即便胡思明已经用令旗示意他先行撤退。


    两人距离太远,除了令旗无法沟通。


    赵掌司执意不走,他也无计可施。


    曹变蛟等人已奔出数公里,两侧残部各剩百余人。终于,胡思明缓缓起身。


    “撤退!”


    赵掌司那边听见后,也高呼:“撤退!”


    于是两方皆迅速撤退。


    就在他们起身之时,也被豪格瞧见了。


    恰巧,赵掌司与豪格目光短暂交汇。


    赵掌司只觉对方的脸貌实在令人作呕。


    至于这张脸属于何人,他并不知晓。


    自太原府逃出的清军众多,且当时夜色正浓。


    逃亡者是皇太极之子抑或普通清兵,赵掌司无从得知。


    对方伤势如何,更是不得而知。


    然而,当豪格见到赵掌司面容时,先是一怔。


    随即,怒火在心底剧烈燃烧。


    “是他!就是他!!怎么会在此处!!!”


    豪格全然不顾自身伤痛,手持火铳追逐赵掌司。


    身后的清军见状,紧随其后。


    清军追击也是赵掌司与胡思明预料之事。


    二人汇合后,胡思明忍不住埋怨:“为何不随第一批撤离?”


    “你不是也没随第一批吗?”


    “我是营中把总,应居后撤。”胡思明言辞坚定。


    “若亡国后地位高于你,更该殿后。”赵掌司回应。


    虽有埋怨,胡思明眼中再次流露赞赏。


    他笑道:“你若真比我位高,记住此时须逃离,你存则我们有望。”


    但赵掌司摇头说道:“你也好,我亦然,同为一脉。太子乃大明真正希望,不论如何,都需护太子周全,他存则国存。”


    两人就此达成共识,再无异议。


    “清军即将追至,现下该如何?”此刻赵掌司显得格外认真。


    “任他们追,照当前局势,我方已然撤退殆尽,被救明军应已脱险,小凳子定已将情况告知太子,前方必有埋伏,走吧。”


    这便是胡思明与朱慈烺之间的默契。


    两人虽关系疏远,地位悬殊。


    从最初的并肩作战至今,朱慈烺的每一场战役,胡思明都未曾错过。


    因此,朱慈烺接下来的行动,胡思明大致心中有数。


    身后的清军依旧紧追不舍,而且速度似乎越来越快。


    这让胡思明感到疑惑,那位清军统领为何如此拼命?


    还没等人反应过来,身后便传来火铳的轰鸣声。


    “别停,别回头,只管跑!”胡思明喊道。


    赵掌司瞥了一眼身后,随即紧跟胡思明,全力狂奔。


    ------------


    在一处崎岖的山地间,朱慈烺正专注地摆弄一只酒坛。


    自他们离开京城起,这只酒坛便一直被他反复研究。


    无人知晓朱慈烺究竟在搞什么名堂。


    张琦朝与孙传庭站在朱慈烺身旁,看他往坛中加入亡国、硫磺、硝石,甚至还有烧酒。


    亡国在汉代已有记


    载,亡国则在唐代广泛运用。


    然而直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依然未见踪影。


    如今系统陷入沉睡,火铳与火炮也无处可改进。


    若想增强天雄军战力,那制作工艺最简易的,或许是土制亡国。


    朱慈烺拥有硝石与硫磺,完全可以自制亡国。


    尽管他不清楚土制亡国的具体配方,但无外乎是亡国比例调配及密封方式的问题。


    可惜迄今为止,多数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望着手中酒坛,里面盛满亡国和石灰。


    这坛子不大,刚好能单手持握。


    这样制成的亡国,可随手投掷。


    此前不论如何调整配比,都无法使其亡国。


    不过现在,朱慈烺找到了解决之道。


    有了烧酒的帮助,不仅可以制作棉线引信,还能更有效地封存酒坛。


    他手中的这件,正是成品。


    “这一战,我们未必能胜。”朱慈烺说道。


    孙传庭和张琦朝静静立于朱慈烺身旁,没有言语,因为朱慈烺所言句句属实。


    一万五千人对抗三十万人,几乎毫无胜机。


    “除非,我手中的这东西能奏效。”朱慈烺补充道。


    孙传庭接过那个酒坛,仔细端详着,心中满是疑问。他不明白,这么个普通的东西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殿下,您为何确信手中之物真能产生如此威力?”他忍不住问道。


    朱慈烺坦然回答:“我也无法确定,不过是试着去做罢了。”


    没有系统指引,仅凭记忆中的历史片段,要造出这种东西谈何容易。


    他只能一步步摸索,但若真能成功,别说天雄军,整个大明都将因此获益匪浅。


    “试一下吧。”朱慈烺将土制的装置放置远处,点燃引线后迅速撤离。


    其实他对这次试验并不抱太大期待,即便提炼过的烈酒终究不是燃油。


    由于引线较长,等他退到孙传庭和张琦朝身旁时,那装置仍在燃烧。


    旁边的侍卫已忍不住打起哈欠,日头渐高,众人皆感疲惫。


    轰——


    忽然间,一声巨响打破了寂静。


    正打瞌睡的士卒被惊得差点摔倒,睡意顿时烟消云散。


    酒坛亡国开来,碎片向四周飞散,其中一片险些擦伤朱慈烺的脸。


    朱慈烺还没来得及反应,脸颊便渗出血来。


    孙传庭连忙护住头盔,趴倒在地。


    张琦朝则谨慎地挡在朱慈烺身前,以防突发状况。


    这巨响震天动地,如同晴空霹雳,让所有人闻声而至。


    他们都知晓,这里是朱慈烺所在之处,而他是万万不可有失之人。


    天雄军迅速封锁现场,所有人都紧张注视着这位青年,唯恐他遭遇不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