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8章 碳汇之歌

作者:梦幻蓝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省环保厅的会议室冷气开得太足,龙安心不自觉地搓了搓手。面前的文件上,


    "雷公山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碳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几个黑体字显得格外严肃。坐在对面的专家组成员正传阅着合作社提供的材料,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


    "将祭祀活动计入碳汇?


    "首席专家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


    "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啊。


    "


    龙安心看向身旁的金教授。老学者今天特意打了领带,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此刻正不慌不忙地翻开一本笔记。


    "请看第37页。


    "金教授的声音沉稳有力,


    "我们对务婆《祭林歌》仪式前后两小时内的森林二氧化碳吸收率进行了监测。


    "


    专家组传阅着那组曲线图。龙安心虽然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记住了关键数据——祭祀期间,古树林的碳吸收量提升了23%,且这种效应持续了整整三天。


    "声波振动促进气孔开放?


    "一位年轻专家小声嘀咕,


    "这...这太玄了。


    "


    "不玄。


    "中科院的女博士突然开口,她今天穿着朴素的苗装,与学术精英的身份形成奇妙反差,


    "植物生理学已经证实,特定频率的声波能刺激叶面气孔张合。我们只是发现了苗族古歌恰好包含这种频率。


    "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龙安心趁机播放了一段视频:务婆站在古枫香树下吟唱,周围的树叶在无风状态下微微颤动。画面切换到红外热成像仪显示的效果——歌者周围形成一个明显的低温带,意味着更强的光合作用。


    "这个项目要怎么做?


    "副厅长终于开口,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


    "具体运营模式?


    "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这一刻他准备了两个月,从发现古歌对植物的特殊影响开始,到设计出完整的


    "文化-生态


    "双碳体系。


    "我们叫它古歌森林。


    "他打开投影仪,画面切换到雷公山航拍图,


    "保护区内所有古树编号挂牌,企业或个人可以认购碳汇额度。每认购一吨,我们不仅保证林木生长,还会由歌师在树下唱对应的古歌片段,提升固碳效率。


    "


    "收益呢?


    "


    "三成归林主,三成用于扩大保护,三成支付歌师养老金。


    "龙安心顿了顿,


    "剩下一成作为文化监护基金,用于培养年轻传承人。


    "


    专家组交换着眼色。这个分配方案既符合商业逻辑,又兼顾了文化保护,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传统文化价值转换机制。


    "有点意思。


    "副厅长微微颔首,


    "但监测怎么保证?总不能让歌师天天唱吧?


    "


    "区块链。


    "龙安心点击下一页,展示出一个二维码系统,


    "每棵古树配备传感器,数据实时上链。认购者扫码不仅能看碳汇数据,还能听到对应的古歌录音。


    "


    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活跃起来。专家们开始讨论技术细节,有人提到巴黎气候协定中的文化条款,有人查询联合国生态文化保护案例。龙安心悄悄松了口气,瞥见金教授对他眨了眨眼。


    就在这时,会议室门被推开。一个穿深蓝西装的中年男子大步走入,身后跟着两个拎公文包的年轻人。龙安心的后背瞬间绷直——省自然资源厅的周副厅长,周董事长的堂兄。


    "抱歉迟到了。


    "周副厅长径自坐到主位,目光扫过龙安心时没有丝毫波动,


    "刚开完矿权会议。


    "


    空气顿时凝固。环保厅的官员们表情微妙地调整坐姿,专家组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周副厅长随手翻看项目书,在


    "禁止商业开采


    "那页停留许久。


    "创意不错。


    "他合上文件,声音不冷不热,


    "但碳汇那点收益,够村民脱贫吗?黔丰集团的矿业开发计划,可是承诺每户年增收五万。


    "


    龙安心握紧拳头。这个数字他太熟悉了——正是半年前黔丰用来诱惑村民签字的价格。


    "周厅,


    "金教授突然开口,


    "您知道雷公坡紫米现在的市场价吗?


    "


    不等回答,他推过去一份检测报告:


    "每公斤280元,还供不应求。按今年的产量,户均收入已经超过六万。而且——


    "他故意顿了顿,


    "这是可持续的六万,不需要炸山毁林。


    "


    周副厅长的表情第一次出现裂痕。他接过报告,目光在


    "硒含量


    "和


    "花青素


    "数据上来回游移。龙安心知道他在想什么——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的健康价值,远非普通矿产可比。


    "有意思。


    "周副厅长慢慢放下报告,


    "不过我很好奇,如果...某些技术被更大规模应用,这个价格还能保持吗?


    "


    威胁赤裸裸地浮现在话音里。龙安心突然明白了黔丰的真正计划——先以高价诱惑村民出让土地,再用工业化生产压低紫米价格,最终迫使合作社破产。典型的资本游戏。


    "技术?


    "中科院女博士突然插话,声音带着学术派的耿直,


    "您是指将紫米基因转入普通水稻?我们试过了,第三代会严重退化。或者您想说水培?硒吸收率不到土壤种植的7%。


    "


    周副厅长的脸色变得难看。龙安心几乎要为女博士鼓掌——她用最纯粹的科学语言,戳破了资本的美梦。


    会议在没有结论中结束。走出环保厅大楼时,金教授拍了拍龙安心的肩膀:


    "别担心,古歌森林在学术上站得住脚。周家势力再大,也挡不住碳中和的国家战略。


    "


    龙安心点点头,思绪却飘回凯寨。务婆常说


    "山有山的路,水有水的道


    ",但现实中,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


    回到村里已是傍晚。合作社门口停着一辆陌生的黑色奔驰,车旁站着两个穿西装的男人,正对着试验田指指点点。龙安心加快脚步,听见其中一人用普通话说道:


    "...基因测序都完成了,只需要取几株样本...


    "


    "说了不行!


    "吴晓梅的声音从田埂上传来。她今天没穿苗装,而是一身利落的牛仔裤配t恤,手里拿着根竹竿,像持枪般拦在两人面前。


    龙安心小跑过去,认出其中一人是省农科院的李研究员——金教授提过,这人近年与商业公司走得很近。


    "龙总!


    "李研究员像看到救星,


    "正好您回来了。我们只是想取几株紫米做基因保存,绝对没有...


    "


    "李老师。


    "龙安心直接打断,


    "您现在是代表农科院,还是...


    "他看向那个陌生西装男。


    "这位是基因港公司的张总。


    "李研究员尴尬地介绍,


    "他们在做珍稀作物基因库...


    "


    基因港。龙安心在心里冷笑。不就是黔丰集团的子公司吗?换了个马甲而已。


    "取样可以。


    "龙安心突然说,


    "但有条件。


    "


    西装男眼睛一亮,立刻掏出名片:


    "您说!价格好商量!


    "


    "第一,必须在务婆和寨老监督下取样;第二,样本不能离开凯寨,要测序可以带设备来;第三...


    "龙安心顿了顿,


    "所有数据必须共享给合作社。


    "


    西装男的笑容僵住了。这三个条件等于阉割了商业开发的任何可能。


    "这...这不符合科研规范...


    "李研究员结结巴巴地说。


    "那就请回吧。


    "吴晓梅的竹竿横在田埂上,


    "我们的紫米不习惯陌生人碰。


    "


    两人悻悻离去后,龙安心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湿透。这种对峙比想象的更耗心神。吴晓梅递来一瓶水,手指上还沾着泥巴。


    "今天第三拨了。


    "她叹了口气,


    "早上还有个日本公司,说要保护东亚农耕基因。


    "


    龙安心拧开瓶盖,突然想起什么:


    "那棵银杏怎么样了?


    "


    吴晓梅的眼睛亮起来:


    "开花了!阿公说这是百年难遇的吉兆!


    "


    银杏树开花了?龙安心记得那棵树是务婆葬礼时移栽的,据说是用她生前收集的种子培育的。植物学上,银杏从种植到开花需要二十年以上...


    试验田旁的苗圃里,那棵不足三米高的银杏树确实挂着几簇淡绿色的花穗。更神奇的是,树下那片原本寸草不生的硬化土,现在竟然长出了一圈茂密的紫苏——雷公山特有的药用品种。


    "检测过了吗?


    "龙安心蹲下身,轻轻触摸那些紫苏叶片。


    "初步结果出来了。


    "吴晓梅也蹲下来,声音压低,


    "银杏根系分泌的物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重金属含量下降了72%。金教授说可能是某种生物螯合作用...


    "


    龙安心猛地抬头。72%?这远超常规植物修复技术的效果!如果能够推广应用...


    "别想了。


    "吴晓梅仿佛看透他的心思,


    "阿公说这棵树有灵性,移栽必死。是务婆的...骨灰滋养了它。


    "


    一阵风吹过,银杏花穗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苦香。龙安心想起务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也许最先进的生态技术,就藏在这些古老的谚语里。


    "对了,


    "吴晓梅站起身,


    "基因港的人虽然走了,但留下这个。


    "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份商业计划书,标题赫然写着《古茶树克隆项目》。龙安心快速浏览内容——基因港计划克隆凯寨的千年古茶树,声称可以


    "挽救濒危基因


    "。


    "他们怎么知道我们有古茶树?


    "


    "后山那片老茶园。


    "吴晓梅指向雷公山深处,


    "解放前就荒废了,但最老那几棵至少三百年树龄。


    "


    龙安心皱起眉头。那片茶园他听务婆提起过,是苗族迁徙时带来的茶种,与本地野茶杂交形成的独特品种。黔丰集团盯上这个,肯定不只是为了


    "保护


    "。


    "开个会吧。


    "他折起计划书,


    "这事得全寨决定。


    "


    ---


    鼓楼里的火塘烧得正旺。尽管已是初夏,老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围坐取暖。基因港的计划书在众人手中传递,引发阵阵惊呼和咒骂。


    "砍祖宗树?除非先砍了我!


    "吴家叔公的拐杖重重跺地。


    "他们说不是砍...


    "小李试图解释,


    "是取枝条细胞克隆...


    "


    "一个样!


    "杨公打断他,银匠的手因愤怒而颤抖,


    "没有种子的树,没有魂!


    "


    争论越来越激烈。年轻人倾向于接受技术合作,老人们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


    "动祖根


    "。龙安心安静地记录各方观点,直到务婆缓缓抬手——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老人中风后语言能力受损,但眼神依然锐利。她指向窗外的银杏树,又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然后是一段手势——像是播种,又像是放飞什么。


    吴晓梅轻声翻译:


    "她说,茶树就像银杏,离了故土就是死物。但如果用茶籽育苗...可以试试。


    "


    "茶籽?


    "小李翻查资料,


    "可资料说古茶树结籽率极低...


    "


    "所以才是诚意。


    "吴父突然开口,他今天特意换了干净的苗服,


    "祖辈传下的规矩:移栽古树要祭山神,取籽育苗要赔不是。


    "


    龙安心突然有了主意:


    "如果我们同意提供茶籽,但要求基因港公开所有研究数据,并且在育苗仪式上按古规祭拜呢?


    "


    这个折中方案引起热烈讨论。最终,款约会的老人代表们达成一致:可以合作,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只用茶籽不用枝条,基因港科学家必须参加祭茶仪式,所有研究成果归双方共有。


    "还有一条。


    "吴晓梅补充,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银蝴蝶,


    "要在每篇论文致谢里写明:感谢苗族先祖的生态智慧。


    "


    众人哄笑起来,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龙安心注意到,几个年轻人悄悄搜索着


    "克隆技术


    "的资料,而老人们则讨论着祭文该用哪种古调唱诵。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平衡,正是凯寨最珍贵的东西。


    会议结束后,龙安心独自留在鼓楼整理记录。火塘里的炭火渐渐微弱,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国际邮件通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凯寨紫米系统列入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龙安心走到窗前。月光下的试验田泛着紫色的光晕,远处的雷公山如同沉睡的巨人。这个称号来得正是时候,将为


    "古歌森林


    "项目和茶树保护提供国际背书。


    他正要转身,余光却瞥见一个身影站在银杏树下——是务婆。老人独自对着开花的银杏吟唱,佝偻的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龙安心听不懂歌词,但旋律中的哀伤与希望交织,像极了这片土地的故事。


    ---


    授牌仪式比预想的更隆重。联合国官员、农业部代表、省领导、国内外学者...小小的凯寨一下子涌入上百号人。合作社广场上搭起了临时舞台,背景是巨幅的紫米梯田照片,汉苗双语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


    龙安心穿着杨公特制的银扣苗装,手心沁出汗珠。台下前排就坐着周副厅长和周董事长兄弟俩,一个官方微笑,一个商业假笑,像两尊门神守在嘉宾席两侧。


    "现在请阿耶玳合作社代表发言。


    "主持人宣布。


    龙安心走上台,聚光灯刺得他眯起眼。他准备了两种语言的演讲稿,但开口瞬间突然决定脱稿。


    "感谢各位远道而来。


    "他用汉语开头,然后切换成刚学会的苗语问候,


    "hongbahod!


    "(苗家不冷!)


    台下爆发出掌声和笑声。这个双关问候——既指苗家热情好客,又暗讽前段时间有人质疑苗族文化


    "过时


    "—瞬间拉近了距离。


    "有人说凯寨的紫米是奇迹。


    "龙安心继续道,


    "但我要说,真正的奇迹是务婆这样的老人,她们用歌声守护着连科学都解释不清的智慧...


    "


    他讲述了发现野生紫米的过程,讲述了活路头仪式的科学验证,讲述了古歌对森林碳汇的影响。当提到银杏树开花时,镜头转向那棵神奇的树——现在它周围已经建起了一圈木栅栏,挂着


    "生态研究样地


    "的牌子。


    "...这不是落后的迷信,而是超前的生态智慧。


    "龙安心提高声音,


    "今天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向世界证明:传统与现代可以共生,保护与发展能够双赢!


    "


    掌声雷动。联合国官员上台授牌时,特意用苗语说了句


    "阿耶玳


    ",引发更热烈的欢呼。龙安心接过那块沉甸甸的铜牌,转身请务婆和几位寨老一起合影。老人们拘谨地站在聚光灯下,银饰在镜头前闪闪发光。


    仪式后的冷餐会上,周董事长端着香槟凑过来:


    "恭喜啊,龙总。没想到种地也能种出国际影响。


    "


    "周董客气。


    "龙安心接过酒杯但没有喝,


    "听说您的矿业申请被驳回了?


    "


    "暂时的。


    "周董事长笑容不变,


    "省里正在制定新的矿产资源规划,像雷公山这样的...特殊区域,会有特殊政策。


    "


    话中有话。龙安心正想追问,会场突然骚动起来。一群人围住了那棵银杏树,惊呼声此起彼伏。龙安心挤进人群,看见金教授和几个科学家正盯着检测仪器,表情像是见了鬼。


    "怎么了?


    "龙安心问。


    "这...这不可能。


    "金教授的声音发颤,


    "我们刚做了基因比对。这棵银杏与务婆葬礼用的种子...相似度99.7%。


    "


    "说明什么?


    "


    "说明它们几乎是同一个个体!


    "女博士激动地插话,


    "但银杏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必然有基因重组。这种相似度...理论上不存在!


    "


    龙安心望向银杏树。微风拂过,花穗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这个科学谜题。他突然想起务婆常说的一句话:


    "土地记得每一粒种子的承诺。


    "


    冷餐会结束后,龙安心独自走向鼓楼。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银杏树的影子交叠在一起。手机震动起来,是吴晓梅发来的消息:


    "看邮箱。基因港回复了,同意所有条件。


    "


    他正要回复,又一条消息进来。这次是小李发来的直播链接——今天的授牌仪式上了热搜,弹幕里有人质疑


    "作秀


    ",但立刻被刷屏的古歌歌词淹没。最显眼的一条写着:


    "乌云不遮太阳,汉人不挡苗歌——务婆《开天辟地歌》


    "。


    龙安心笑了笑,关掉手机。远处的试验田里,新一季的紫米苗已经泛出淡淡的紫色。更远处,雷公山沉默地矗立着,山腰处那个隐藏的古矿洞,依然守护着千年前的生态秘密。


    风吹过梯田,稻浪如涟漪般荡漾。龙安心想起那个还未实施的


    "古歌森林


    "计划,想起即将开始的古茶树合作研究,想起银杏树下的科学奇迹...所有碎片拼合成一个清晰的图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最先进的未来,或许就藏在最悠久的传统里。


    鼓楼里传来务婆的歌声,苍老而有力。龙安心听出来,那是《庆丰收》的开头——一首本该在秋天唱的歌。但谁规定必须按季节来呢?在凯寨,时间有自己的韵律,就像银杏有自己的花期,土地有自己的记忆。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