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6章 百家谷

作者:梦幻蓝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雨水敲打窗棂的声音将龙安心从浅眠中惊醒。他摸过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三条未读短信像刀子般刺入眼帘:


    "林氏集团已终止所有合作项目


    "


    "最后一笔货款被冻结


    "


    "村民询问工资发放日期


    "


    龙安心猛地坐起,胸口那只蝴蝶银饰随着动作重重撞在胸骨上。凌晨四点十三分,窗外还是一片漆黑,但睡意已经彻底消失。他赤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手指颤抖着翻看详细的银行通知——林妍丈夫的公司单方面终止了紫米收购合同,理由是


    "质量不达标


    ",而合作社账户上仅剩的八万元被作为


    "违约金


    "扣留。


    "王八蛋...


    "龙安心一拳砸在木桌上,震翻了昨晚整理的五倍子样品。那些和阿公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的珍贵药材撒了一地,但他此刻无暇顾及。


    匆匆套上衣服,龙安心冲进雨幕。冰冷的雨水顺着后颈流进衣领,他却感觉不到寒意。合作社的小木屋前已经聚集了十几个村民,人群中传来激烈的苗语争论声。吴晓梅站在屋檐下,正用比平时高八度的声音解释着什么。


    "怎么回事?


    "龙安心挤进人群,


    "大家怎么这么早?


    "


    议论声戛然而止。所有眼睛都转向他,目光中的怀疑和愤怒几乎实体化。最终是吴晓梅的堂弟吴阿勇开口:


    "汉人老板,我们的工钱什么时候发?


    "


    "不是说好每月十五号吗?


    "龙安心抹去脸上的雨水。


    "但汉人公司跑了,


    "一个中年妇女尖声说,


    "我女儿下学期的学费——


    "


    "我会想办法。


    "龙安心打断她,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嘶哑,


    "给我三天时间。


    "


    人群再次爆发争论,这次大部分是苗语,龙安心只能捕捉到几个片段:


    "汉人不可信


    "、


    "早知道不该跟着干


    "、


    "还是种烟草稳当


    "...吴晓梅试图辩解,但声音被淹没在质疑的浪潮中。


    "够了!


    "


    一声沙哑但极具穿透力的呵斥从后方传来。人群自动分开,务婆拄着枫木拐杖缓步走来,银饰在雨中叮当作响。老人家径直走到龙安心面前,浑浊的眼睛直视着他:


    "钱没了?


    "


    龙安心点点头,喉咙发紧:


    "被林氏集团扣了违约金,账户冻结...


    "


    务婆摆摆手打断他,转向村民说了几句苗语。神奇的是,躁动的人群渐渐平静下来。几个年长者低声交谈后,竟然开始陆续散去。不到五分钟,合作社门前只剩下龙安心、吴晓梅和务婆三人。


    "他们...怎么走了?


    "龙安心茫然地问。


    "我告诉他们按老规矩办,


    "务婆推开合作社的门,


    "进来谈。


    "


    木屋内还留着昨夜的草药气味。务婆在火塘边坐下,从腰间解下一个皮袋,取出几块黑乎乎的茶饼扔进铁壶。滚水冲下的瞬间,一股浓郁的松烟香气弥漫开来。


    "什么老规矩?


    "龙安心单刀直入。


    务婆倒茶的手稳如磐石:


    "讨百家谷。


    "


    见龙安心一脸茫然,吴晓梅解释道:


    "以前遇到荒年或者大事,苗寨会挨家挨户讨一碗米。积少成多,渡过难关。


    "


    "现在不是缺粮食,是缺现金啊。


    "龙安心苦笑,


    "而且就算借到钱,怎么记账?怎么还?利息怎么算?


    "


    "一碗米就是一股,


    "务婆啜了一口茶,


    "渡过难关后,按股分红。没渡过,米就不要了。


    "


    龙安心揉了揉太阳穴。这种原始的资金筹集方式在mBA课程里连提都没提过——没有合同,没有抵押,甚至没有书面记录,完全建立在口头承诺和社区信任基础上。但眼下,这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能筹到多少?


    "他问了个实际的问题。


    吴晓梅心算了一下:


    "全村一百二十七户,按现在米价...大概两万左右。


    "


    "不够,


    "龙安心摇头,


    "光是拖欠的工资就要四万多,更别说下个月的生产资金...


    "


    务婆突然起身,走向墙角那个樟木箱——龙安心认出就是装银饰的那个。老人家从怀中掏出一把古老的钥匙,打开箱子最底层的暗格,取出一个红布包裹。


    "加上这个。


    "


    红布展开的瞬间,龙安心倒吸一口冷气——三枚银光闪闪的元宝,每枚都有鸭蛋大小,底部铸有


    "光绪年月


    "的字样。


    "这...这起码值十几万吧?


    "龙安心不敢碰,


    "您确定要拿出来?


    "


    "放在箱子里是死钱,


    "务婆将元宝推向他,


    "拿出来才是活水。


    "


    吴晓梅看起来比龙安心还要震惊:


    "务婆,这是您的嫁妆...


    "


    "我嫁给了这座山,


    "老人家用苗语说了句什么,然后转向龙安心,


    "明天开始讨谷。你跟着学。


    "


    雨停了,但龙安心心中的风暴才刚刚开始。回到自己的木屋,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试图设计一套


    "现代化改良版


    "的筹资方案——电子化登记、股权证书、还款计划表...屏幕上的excel表格越来越复杂,但他的心却越来越乱。


    "还没睡?


    "吴晓梅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


    "阿妈煮的姜茶。


    "


    龙安心接过碗,指尖碰到吴晓梅的手,冰凉而粗糙。他这才注意到她的眼睛布满血丝,显然也是一夜未眠。


    "我在想怎么规范这个讨百家谷,


    "龙安心转向屏幕,


    "至少要有个书面协议...


    "


    吴晓梅放下碗,突然合上笔记本电脑:


    "不行。


    "


    "什么不行?


    "


    "不能写。


    "她坚定地说,


    "讨百家谷靠的是信任,不是纸。


    "


    龙安心刚要反驳,吴晓梅已经从他书架上抽出一本《苗族古歌集》,翻到某一页指给他看。那是一首名为《借谷歌》的古谣,歌词大意是:借人一碗谷,还人一箩筐;借人一句话,还人一辈子。


    "我们苗人重言不重字,


    "她轻声解释,


    "写在纸上的债冷冰冰,记在心里的债有温度。


    "


    龙安心想说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契约精神上,但看着吴晓梅疲惫却坚定的眼神,他突然失去了争辩的力气。也许这正是林妍丈夫那种商人能够轻易毁约的原因——他们把承诺锁在合同条款里,却忘了锁进心里。


    "好,


    "他最终妥协,


    "按你们的规矩来。但我得有个记录方式,不然会乱。


    "


    吴晓梅点点头,从腰间解下一个绣花小袋,倒出几十根长短不一的彩色绳子和几块小木片:


    "用这个。


    "


    "这是?


    "


    "记账苗族的法子。


    "她拿起一根红绳开始打结,


    "一个结代表一户,大结是大户,小结是小户。


    "又指向木片,


    "这上面刻的道道代表数量。


    "


    龙安心试着学她打结,但手指笨拙得不像自己的。那些看似简单的绳结实际上复杂无比,不同的缠绕方式代表不同的家庭和出借数量。吴晓梅耐心地教了他三遍,他还是把


    "吴家


    "和


    "杨家


    "的记号搞混了。


    "算了,


    "吴晓梅收起绳子,


    "明天我跟你一起去。


    "


    天刚蒙蒙亮,讨百家谷的行动就开始了。务婆打头,吴晓梅提着竹篮,龙安心背着装满绳结工具的布包。第一家是寨子最东头的阿勇家——吴晓梅的堂弟,昨晚质问龙安心最凶的那个。


    出乎意料,阿勇二话不说就量了满满一竹筒紫米倒进吴晓梅的篮子,还额外抓了一把干香菇。


    "我婆娘说合作社的菌包好,


    "他腼腆地解释,


    "明年多分我们几包就行。


    "


    龙安心刚想摸笔记本记下,被吴晓梅一个眼神制止。她取出一根蓝色绳子,打了个特殊的结递给阿勇:


    "记得住吗?


    "


    阿勇咧嘴一笑,把绳结系在门楣上:


    "忘不了!


    "


    第二家是寨子里的老猎人阿公。老人家听完来意,转身进屋拿出一个皮袋——正是昨天装火药籽的那个。


    "谷子没有,这个值钱。


    "他将皮袋扔进篮子,


    "城里人喜欢叫它野生冬虫夏草。


    "


    龙安心震惊地看着这些珍贵药材,市场价起码值几千元。他想说这不公平,应该按实际价值折算,但务婆已经接过皮袋,用一根红黑相间的绳子打了个复杂的结。


    "阿公的份量重,


    "离开后吴晓梅解释,


    "所以用双色绳。红色代表他参加过抗美援朝,黑色代表他失去的儿子。


    "


    龙安心突然理解了这种记账法的精妙之处——它记录的不仅是债务,更是一个人的全部历史与荣誉。在银行系统里,阿勇和阿公只是两个账户号码;而在绳结系统里,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走访到第二十三户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家的女主人杨嫂坚持要按


    "老规矩


    "举行一个简短仪式。她在门口撒了一圈灶灰,要求龙安心站在里面发誓


    "不跑路


    "。务婆用苗语说了几句劝解的话,但杨嫂不为所动。


    "她说你是汉人,


    "吴晓梅小声翻译,


    "汉人三十年前跑过一回。


    "


    龙安心不明所以,但还是照做了。当他用不太标准的苗语说出


    "我以我父亲的名义发誓


    "时,杨嫂突然哭了,抓了两大把米扔进篮子。


    "她丈夫当年跟汉人合伙养蜂,


    "回去的路上吴晓梅解释,


    "结果那人卷款跑了,她家欠了一屁股债,十年才还清。


    "


    龙安心胸口发闷。他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


    "商人无祖籍


    ",意思是做生意只讲利益不讲情义。现在他突然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傲慢与伤害。


    中午时分,他们来到吴晓梅自己家。吴父已经在门口等候,身边放着三个鼓鼓的麻袋。


    "一年的收成,


    "他拍拍袋子,


    "加上这个。


    "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是五六块做工精致的绣片。


    龙安心认出这是吴晓梅的手艺,市场上一块就能卖上千元。他想推辞,但吴父已经将绣片放进篮子,然后做了一件让龙安心更震惊的事——他取下了手腕上的银镯子。


    "阿爸!


    "吴晓梅惊呼。


    "暂时的,


    "吴父将镯子放在绣片上,转向龙安心,


    "汉人小子,记住今天。


    "


    龙安心喉咙发紧,只能重重地点头。吴晓梅用颤抖的手取出一根银色丝线——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根——打了个极其复杂的结。龙安心注意到那个结的形状像一只展翅的蝴蝶。


    下午的走访更加顺利。有了务婆和吴家的示范,几乎每家都拿出了比预期更多的物资:珍藏的药材、祖传的银饰、甚至有一家贡献了一头还没断奶的小羊羔。龙安心的布包渐渐被各种颜色的绳结填满,每个结都代表一个家庭的信任与期待。


    傍晚回到合作社清点物资时,龙安心又一次被震撼。除了务婆的银元宝,村民们贡献的实物总价值远超预期——按市场价估算至少有十五万元,足以渡过眼前的危机。


    "现在怎么变现?


    "他看着满屋子的物资发愁。


    务婆神秘地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个老旧的翻盖手机,拨通了某个号码。二十分钟后,一个穿着时髦的苗族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赶来,自我介绍叫杨帆,在县城开民族工艺品店。


    "务婆的电话就是圣旨,


    "他笑着检查那些绣片和银饰,


    "这些我都能收,价格比汉人老板高两成。


    "


    更让龙安心惊讶的是,杨帆居然认识那些绳结。


    "阿勇家的是蓝色蝴蝶结,欠他三斤谷子...阿公的是红黑双股结,欠他五斤...


    "他如数家珍地报出每户的出借情况,仿佛那些绳结是再明显不过的文字。


    "你...怎么都认识?


    "龙安心忍不住问。


    杨帆大笑:


    "我是务婆的孙子啊!从小玩这些绳结长大的。


    "他拿起一根绿色带黄点的绳子,


    "这是我姨妈家的,绿色代表她丈夫是护林员,黄点代表她家有两个孩子在读书。


    "


    交易进行得异常顺利。杨帆当场支付了五万元现金作为定金,承诺一周内结清余款。他还主动提出帮忙联系州府的药材商,把那些野生药材卖出更好的价格。


    "等等,


    "龙安心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这些绳结给了杨帆,我们怎么记住谁借了多少?


    "


    务婆和吴晓梅相视一笑。老人家从角落里拿出一个编了一半的竹篮,龙安心这才发现篮子的提手上已经按照一定规律缠满了彩色丝线——正是今天所有绳结的复制品。


    "这才是真正的账本,


    "吴晓梅轻声说,


    "会挂在合作社的墙上,每个人都能看见。


    "


    夜深了,龙安心独自在合作社整理最后的账目。现代会计思维让他忍不住将一切转化为阿拉伯数字和电子表格,尽管知道村民们根本不会认可这种记录方式。火塘里的火焰渐渐变小,屋外传来阵阵蛙鸣。


    "还在忙?


    "吴晓梅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龙安心接过碗,突然注意到吴晓梅手腕上多了一根银色丝线——和她父亲那根一模一样。


    "这是...


    "


    "阿爸给我的,


    "吴晓梅抚摸着手腕上的绳结,


    "代表我是下一任账房歌师。


    "


    龙安心第一次听说这个称谓。吴晓梅解释说,在传统苗族社会里,负责记忆债务和分配物资的人往往由歌师担任,因为他们擅长用歌谣和绳结记录复杂信息。


    "我小时候跟祖母学过一点,


    "她拿起那篮绳结,轻轻哼起一首旋律简单的歌谣,


    "蓝绳三转是阿勇家,借出谷子三斤半...


    "


    龙安心入迷地看着她将几十户人家的借贷信息编成一首长达十几分钟的歌谣,每个音节都对应着绳结的某个特征。这简直像是活着的数据库,用声波和纤维而非硅晶和电流存储信息。


    "能教我唱吗?


    "他问。


    吴晓梅摇摇头:


    "得先学三年的基础歌谣。


    "看到龙安心失望的表情,她又补充道,


    "但你可以用这个。


    "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长方形的小木片,上面已经刻了几道浅浅的痕迹。


    "刻木记事,


    "她解释道,


    "汉人也有过的。一道代表一万,一个小叉代表五千。


    "


    龙安心摩挲着木片上的刻痕,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务婆坚持不用他的电子表格。这块木头记录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整个村子的呼吸与心跳。当他在上面刻下第一道痕迹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刀锋的阻力,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


    "谢谢,


    "他将木片郑重地放进贴身口袋,


    "我会保管好。


    "


    吴晓梅点点头,开始收拾散落的绳结。火光映在她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龙安心想起她父亲那个蝴蝶绳结,突然问道:


    "为什么你阿爸的结是蝴蝶形状?


    "


    "因为...


    "吴晓梅的手停顿了一下,


    "那是我阿妈设计的样式。她去世前最后一个作品。


    "


    龙安心不知该如何回应。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但奇怪的是并不尴尬。最后是吴晓梅先开口:


    "明天要去县里卖药材,早点睡吧。


    "


    她起身离开时,龙安心突然叫住她:


    "等等。


    "从抽屉里取出那块记录着百家谷债务的木片,在上面郑重地刻了一个小蝴蝶图案。


    "这样,


    "他将木片递给她,


    "你阿妈的蝴蝶也会记住今天的承诺。


    "


    吴晓梅的眼睛在火光中闪闪发亮。她接过木片,轻轻触碰那个粗糙的蝴蝶刻痕,然后做了个让龙安心心跳停滞的动作——将木片贴在额头片刻,苗族表示最高敬意的礼仪。


    "晚安,汉人小子。


    "她轻声说,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龙安心独自坐在火塘边,胸口那只银蝴蝶似乎在发烫。桌上的电脑屏幕早已变暗,反射出他疲惫却平静的脸。窗外,一轮满月升上山巅,距离桑耶公的考验只剩三天了。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