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3章 红指印的族谱

作者:梦幻蓝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绣片危机过去两周后,县文旅局的一纸通知送到了合作社。龙安心展开那张盖着红头印章的文件,眉头渐渐拧紧。


    "非遗传承人补助申请?


    "吴晓梅凑过来看,


    "这是好事啊。


    "


    "条件是...


    "龙安心指着文件最下方的一行小字,


    "需提供清晰的传承谱系证明及不少于三代传承人资料。


    "


    吴晓梅的笑容凝固了:


    "我们苗家很多技艺都是口耳相传,哪有什么书面谱系...


    "


    "得问问务婆。


    "龙安心折起文件,望向窗外。初秋的阳光洒在修葺一新的鼓楼上,几个老人正坐在廊下乘凉,其中就有那位瘦小的老歌师。


    合作社到鼓楼不过三百米距离,龙安心却走得心事重重。他想起上周州电视台来采访,记者反复追问务婆


    "师承何人


    ",老人只是摇头说


    "跟着山学,跟着水学


    ",最后节目播出时被剪得只剩几秒钟。


    务婆正用一把小梳子蘸着茶油,梳理她那稀疏的白发。看到龙安心,老人眯起眼睛笑了:


    "汉人娃娃,又来学歌?


    "


    "婆婆,


    "龙安心蹲下身,与坐在矮凳上的老人平视,


    "政府要给非遗传承人发补助,但需要证明您的歌是从谁那里学的。


    "


    老歌师的手停在半空,梳子上的茶油滴在青石板上,形成一个小小的金色圆点。


    "证明?


    "她重复着这个词,仿佛在咀嚼一个陌生的食物,


    "我六岁跟着阿妈学,阿妈跟着她阿妈学...还要怎么证明?


    "


    "就是...


    "龙安心斟酌着词句,


    "需要写下来,谁传给谁,一代一代的名字。


    "


    务婆突然咳嗽起来,剧烈的颤抖让她瘦小的身体像风中枯叶。龙安心连忙轻拍她的背,直到咳声平息。老人掏出一块靛蓝手帕擦了擦嘴角:


    "汉人娃娃,我们苗家逃难的时候,背篓里装的是盐巴和种子,不是家谱。


    "


    龙安心默然。他知道苗族历史上经历多次大迁徙,能活下来已是万幸,哪还顾得上记录族谱。


    "不过...


    "务婆突然站起身,动作之利落完全不像九旬老人,


    "跟我来。


    "


    她领着龙安心穿过鼓楼,来到寨子最东头的一座吊脚楼。那是务婆的家,外墙被烟火熏得漆黑,檐下挂着一串风干的辣椒和草药。老人从腰间取出一把古老的铜钥匙,打开了门锁。


    屋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务婆径直走向角落的一个樟木箱,掀开盖子,从里面取出一个布包。解开层层包裹,露出一本泛黄的册子,封面上用汉字和苗语符号并排写着什么。


    "这是...


    "龙安心小心地接过册子。


    "我阿爸的扫盲课本,


    "务婆的手指抚过那些褪色的字迹,


    "58年政府派人来教汉字,他是寨子里学得最好的。


    "


    龙安心翻开内页,发现除了工整的汉字练习,空白处还密密麻麻记着许多苗语符号和图案——那是务婆父亲偷偷记录的家族历史和古歌片段。


    "看这里。


    "务婆指向一页边缘的图画:简单的人形符号用线条连接,旁边标注着汉字音译的名字。


    "这是...家谱图?


    "


    "我阿爸偷偷画的,


    "务婆的声音带着骄傲,


    "他说汉人认字,苗家认图。政府要文字家谱,他就把家族树画成汉人看得懂的样子。


    "


    龙安心仔细研究那幅图。虽然简陋,但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家族五代人的传承关系。最下方是一个叫


    "务榜


    "的人,应该就是务婆的父亲;往上则是


    "务耶


    "、


    "务朵


    "等名字,一直到最顶端的


    "务么西


    "——苗族古歌中洪水泛滥前的始祖。


    "婆婆,这太珍贵了!


    "龙安心激动地说,


    "只要有这个,就能证明您的传承谱系!


    "


    务婆摇摇头:


    "不够。政府要的是不少于三代传承人资料。我阿爸只记到曾祖辈,还差一代。


    "


    龙安心再次审视那张图。确实,从务婆往上只有父亲和祖父两代记录。


    "您还记得曾祖父的名字吗?如果能补上...


    "


    老人的眼睛突然变得遥远,仿佛望向记忆深处:


    "阿爸说过...曾祖叫务当,是从湖南靖州迁来的。那年闹长毛反,他带着族人走了三个月山路...


    "


    "长毛反?


    "龙安心一愣,


    "太平天国?那得是1850年代...


    "


    "汉人娃娃懂得多,


    "务婆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对,就是苗歌里唱的红布包头军那会儿。


    "


    龙安心迅速盘算着。如果从务婆算起,往上追溯父亲务榜、祖父务耶、曾祖父务当,正好满足


    "不少于三代


    "的要求。但如何证明务当确实是歌师?那本扫盲课本上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婆婆,您曾祖父也是歌师吗?


    "


    "当然,


    "务婆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们家族代代传歌,就像代代会种稻子一样。曾祖最拿手的是《迁徙歌》,有三千多句...


    "


    "但怎么证明呢?


    "龙安心喃喃自语,


    "没有文字记录...


    "


    务婆突然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个小竹筒。她倒出里面的东西——几枚发黑的铜钱和一块小小的银牌。银牌上刻着精细的图案:一个人形站在山巅,周围环绕着波浪状的线条。


    "这是曾祖的歌师牌,


    "老人将银牌递给龙安心,


    "以前每个寨子的歌师都有,人死了就随葬。曾祖这块是逃难时从坟里挖出来的,说歌比人命长。


    "


    龙安心接过银牌,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图案虽然简单,但工艺精湛,尤其是那些人形和波浪的细节,栩栩如生。背面刻着几个模糊的苗语符号,他认不出含义。


    "这足够证明了,


    "他小心地将银牌还给务婆,


    "加上扫盲课本里的家族图,应该能通过审核。


    "


    "还要什么?


    "务婆问。


    龙安心重新展开那份通知:


    "需要现任传承人签字并按手印确认谱系真实性。


    "


    务婆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


    "汉人娃娃,你读过书,告诉我——山要证明自己是山吗?水要证明自己是水吗?


    "


    这个问题像块石头压在龙安心胸口。他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低声说:


    "婆婆,这是现在的规矩...没有这些材料,就拿不到补助金。


    "


    老人叹了口气,从箱底又取出一个布包:


    "那就按汉人的规矩办吧。


    "


    布包里是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明显是近期别人送给务婆的礼物,与她简陋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老人翻开笔记本第一页,示意龙安心:


    "你说,我写。


    "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龙安心按照非遗申请表格的要求,逐项询问务婆的传承信息。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汉字,遇到不会写的就用苗语符号代替。她的字迹歪歪斜斜,像一排排蹒跚学步的小人。


    "传承人姓名:务妞。师承:母亲务花。传承方式:口耳相传...


    "龙安心念着,务婆一笔一划地跟着写。写到曾祖父务当的信息时,老人停下笔,闭上眼睛回忆。


    "曾祖教过一首特别的《酿酒歌》,


    "她突然说,


    "里面有句铜锅煮小米,蒸汽绕三绕...现在没人会唱全本了。


    "


    龙安心赶紧记下这个细节作为佐证。当他拿出印泥让务婆按手印时,老人盯着自己枯枝般的手指,迟迟没有动作。


    "婆婆?


    "


    "我六岁开始学歌,


    "务婆轻声说,


    "每天鸡叫起床,对着大山练嗓子。唱错了,阿妈就用竹枝打手心。


    "她伸出左手,掌心依稀可见几道淡淡的疤痕,


    "但从来没人让我按手印证明自己会唱歌...


    "


    龙安心的喉咙发紧。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学钢琴,考级时那一纸证书比实际会弹什么曲子更重要。城市里的规则简单明了,而在这里,文化与制度之间的鸿沟如此之深。


    "要不...


    "他犹豫着,


    "我去跟县里说说,看能不能通融...


    "


    "不用。


    "务婆突然将大拇指按在印泥上,然后在谱系图的末尾重重按下。鲜红的指印像一滴血,凝固在


    "务妞


    "两个汉字旁边。


    "拿去给汉人官看吧,


    "老人收起印泥,


    "告诉他们,苗家的歌比纸活得长。


    "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遇到了吴晓梅。她刚从县城回来,背篓里装着一沓彩色卡纸和几盒新颜料。


    "申请材料准备好了?


    "她看着龙安心手里的文件袋。


    "嗯,但...


    "龙安心把务婆的反应告诉了她。


    吴晓梅沉默地听完,从背篓里取出一张卡纸:


    "我早料到会这样。所以去买了这些,准备把务婆的家族谱做成图文版。


    "


    她展开一张草图:中央是一棵大树,枝干分出许多分支,每个枝头都挂着一个小人像,旁边用汉字和苗语标注名字和身份。最底部的根系处画着那块银牌的图案,周围环绕着波浪纹。


    "太棒了!


    "龙安心眼前一亮,


    "这样既符合官方要求,又保留了苗族特色。


    "


    "还得补些内容,


    "吴晓梅指着树干中部,


    "这里应该加上每位歌师擅长的古歌类型。务婆的阿妈擅长《情歌》,祖父会《祭祀歌》,曾祖...


    "


    "会《迁徙歌》,


    "龙安心接口,


    "还有特别的《酿酒歌》。


    "


    两人立即投入工作。龙安心负责整理文字资料,吴晓梅则绘制家族树图谱。到了傍晚,一份图文并茂的


    "苗族古歌传承谱系


    "完成了。树形图的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树干的纹路是古歌中的


    "迁徙路线


    ",树叶是不同歌谣的象征图案,甚至连背景的云朵都暗含苗族的星辰纹。


    "就差最后一步,


    "吴晓梅指着树根处的空白,


    "这里应该放务婆的银牌实物照片。


    "


    "明天我去县里照相馆扫描,


    "龙安心说,


    "然后...


    "


    "不行,


    "吴晓梅打断他,


    "务婆绝不会让银牌离开身边。那是她与祖先唯一的物质联系。


    "


    龙安心挠挠头:


    "那怎么办?手机拍行吗?


    ""可以,但要有仪式感。


    "吴晓梅想了想,


    "我们去鼓楼,在务婆唱歌的地方拍。这样照片里不仅有银牌,还有文化语境。


    "


    第二天清晨,龙安心借来村里最好的智能手机,和吴晓梅一起来到鼓楼。务婆已经坐在她的老位置上,银牌用红绳挂在颈间,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芒。


    "婆婆,


    "吴晓梅用苗语解释,


    "我们要拍银牌的照片,给汉人官看。


    "


    务婆点点头,将银牌托在手心,调整角度让它反射阳光。龙安心连拍数张,选出一张最清晰的——苍老的手掌中,银牌上的图案清晰可见,背景虚化的鼓楼柱子上还能看到雕刻的古歌片段。


    回到合作社,他们将所有材料装订成册:手写谱系、家族树彩图、银牌照片、扫盲课本复印件,还有一份龙安心熬夜写的《苗族古歌文化价值阐述》。最后,吴晓梅用蓝靛布做了个封面,绣上


    "务氏歌脉


    "四个字。


    "完美,


    "龙安心合上材料,


    "明天我就送去县文旅局。


    "


    然而,材料的提交过程并不顺利。县文旅局非遗科的张科长——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翻看着那份精心准备的申请,眉头越皱越紧。


    "这个...不太规范啊,


    "他推了推眼镜,


    "我们需要的是标准的家族谱系表,最好是用民政局的模板。这个树形图虽然好看,但系统里没法录入。


    "


    龙安心耐心解释:


    "苗族传统上就是用这种图形记录家族关系。您看,信息都很全,每一代歌师的特长都标注了...


    "


    "还有这个银牌,


    "张科长继续挑刺,


    "怎么证明它就是歌师传承的信物?上面连个字都没有。


    "


    "图案就是苗族的文字,


    "龙安心指着照片,


    "这个人形代表歌师,波浪线是声音的象征...


    "


    "象征,象征,


    "张科长不耐烦地打断,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毕业证书、师承协议,最次也得有老照片吧?


    "


    龙安心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礼貌:


    "张科长,苗族历史上长期没有文字,很多传统都是口耳相传。务婆已经九十二岁了,能提供的材料就这些...


    "


    "那就难办了,


    "张科长合上材料,


    "没有规范材料,系统审核通不过啊。现在国家对非遗资金管得严,万一以后审计...


    "


    "您看这样行不行,


    "龙安心灵机一动,


    "我们补一份声明,由村委会和寨老联合证明务婆的歌师身份,再附上她近年传承活动的照片和媒体报道。


    "


    张科长考虑了一会儿,勉强点头:


    "先这么办吧。不过...


    "他压低声音,


    "实话告诉你,今年县里的非遗资金紧张,优先考虑能带动旅游的项目。你们这个古歌传承...是不是考虑包装成民俗表演?那样申请非遗展示基地更容易批...


    "


    龙安心握紧了拳头,又慢慢松开:


    "张科长,苗族古歌不是表演,它是活着的史诗,记录了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务婆会的一首《开天辟地歌》就有五千多行,比《荷马史诗》还长...


    "


    "我知道,我知道,


    "张科长敷衍地摆手,


    "但上面要看的是经济效益。你说这些歌有几个人听得懂?不如搞点短小精悍的,加上舞蹈动作,游客喜欢...


    "


    走出文旅局大门,龙安心站在台阶上久久不动。九月的阳光依然强烈,但他心里却阵阵发冷。远处,一群游客穿着租借的


    "苗族服饰


    "——那些实际上与本地传统毫无关系的花哨服装——正在摆拍。导游拿着喇叭喊:


    "来,看这边,笑一笑!体验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


    "


    回到村里,龙安心没有立即去找务婆,而是独自爬上寨子后面的小山包。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鼓楼、吊脚楼、新修的合作社厂房,还有远处层叠的梯田。秋风送来稻谷的清香,也带来了务婆隐约的歌声。老人正在教几个孩子唱《节气歌》,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嗓音交织在一起,飘荡在山谷间。


    "就知道你在这儿。


    "


    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龙安心回头,看见她拎着个竹篮走上山坡,额头上挂着细密的汗珠。


    "给,


    "她在龙安心身边坐下,从篮子里拿出两个还温热的糯米粑,


    "阿妈刚做的。


    "


    龙安心接过粑粑,却没什么胃口:


    "申请交上去了,但那个科长...


    "


    "刁难你了?


    "吴晓梅似乎早有预料,


    "很正常。我小学毕业时办户口,派出所非要我证明我爸妈是我爸妈,因为我家没出生证。


    "


    "怎么会...


    "


    "我妈在家生的我,


    "吴晓梅平静地说,


    "接生婆前年过世了。最后是务婆带着十个寨老去派出所,集体按手印证明我的身份。


    "


    龙安心咬了一口糯米粑,甜味在口腔中蔓延,却驱不散心里的苦涩:


    "那个科长说,古歌不如民俗表演好申请资金...


    "


    吴晓梅的手突然握紧,捏扁了手里的粑粑:


    "二十年前,政府派人来寨子里采风,录了务婆唱的三天三夜古歌。后来听说出了唱片,务婆一分钱没拿到,连名字都被写错。


    "


    她望向远处的鼓楼,声音低沉:


    "我外婆说,五十年代更糟。学校禁止说苗语,抓到要喝皂角水。务婆的哥哥因为偷偷教孩子们古歌,被罚在太阳底下跪了一天...


    "


    这些往事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龙安心对


    "民族文化保护


    "的美好想象。他意识到,务婆不愿按手印的背后,是一代代苗族人对文化剥夺的痛苦记忆。


    "那为什么...


    "他犹豫着问,


    "务婆还愿意配合申请?


    "


    吴晓梅的目光变得柔和:


    "因为她知道你是真心想保护古歌。那天你冒雨追回绣片,她就说这个汉人娃娃不一样,他的心听得懂苗语。


    "


    夕阳西下,务婆的歌声渐渐停息。寨子里升起袅袅炊烟,孩子们嬉闹着回家吃饭。龙安心和吴晓梅并肩走下山坡,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


    "我想再试试,


    "龙安心突然说,


    "既然县里看重经济效益,我们就证明古歌也能创造价值。


    "


    "怎么证明?


    "


    "把古歌转化成旅游资源,但不是低俗表演。


    "龙安心的语速加快,思路逐渐清晰,


    "比如开发古歌徒步路线,每个站点讲一段迁徙故事;或者做古歌晚餐,每道菜对应一句农事歌谣...


    "


    吴晓梅眼前一亮:


    "还可以把务婆的银牌图案做成文创产品!真品留在她身边,我们只卖复制品和衍生品。


    "


    两人越说越兴奋,回到合作社立即着手起草补充材料。这次,他们从经济效益角度重新包装申请:古歌传承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计划、文创产品的市场预测、甚至包括张明之前做的外国游客对原真文化的偏好调查。


    一周后,龙安心带着厚厚一叠补充材料再次来到文旅局。张科长翻看着那些图文并茂的计划书,表情渐渐松动。


    "有点意思,


    "他指着


    "古歌晚餐


    "的创意,


    "这个可以和县里的美食节联动。不过...


    "他压低声音,


    "你们得在材料里多加几个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这样的关键词,上面爱看。


    "


    龙安心强忍翻白眼的冲动,点头应下。离开前,张科长突然问:


    "那位老歌师...真的九十二岁了?


    "


    "嗯,还能唱三天三夜不重复。


    "


    "啧啧,


    "张科长摇摇头,


    "我奶奶七十就痴呆了...这样,你们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录像,老人家用普通话简单介绍下古歌,再唱一小段。这样评审会直观些。


    "


    这个要求让龙安心犯了难。务婆一辈子生活在苗寨,汉语只会简单的日常用语,更别说对着镜头说话了。但为了申请成功,他决定试一试。


    回村后,龙安心和吴晓梅精心设计了一段


    "台词


    ",用最简单的汉语介绍古歌,还特意选了一段旋律优美的《蝴蝶歌》片段。他们反复教了务婆一整天,老人学得很认真,但浓重的口音和语法错误让效果大打折扣。


    "算了,


    "最后吴晓梅放弃道,


    "还是让务婆说苗语吧,我们加字幕。


    "


    拍摄当天,务婆穿上了她最好的苗衣——那件六十年前结婚时穿的绣花对襟衣,已经洗得发白但依然精美。面对镜头,老人出奇地镇定,用苗语缓缓说道:


    "我是务妞,九十二岁。我从六岁学歌,跟阿妈学,阿妈跟阿妈的阿妈学...我们苗家没有文字,歌就是书,歌就是路,歌就是命...


    "


    她没有按准备的稿子念,而是即兴发挥,声音低沉有力。说到动情处,老人突然唱起了《开天辟地歌》的第一段,苍凉的歌声在鼓楼里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镜头外的龙安心虽然听不懂歌词,却感到一阵莫名的颤栗。


    录像连同补充材料一起提交后,龙安心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没想到三天后就接到张科长电话:申请初步通过,下个月州里专家会来实地考察。


    "太好了!


    "龙安心挂掉电话,第一时间跑去告诉务婆。老人正在鼓楼前晒太阳,闻言只是微微一笑,仿佛早已料到这个结果。


    "汉人娃娃,


    "她用苗语说,


    "你知道为什么我最后同意按手印吗?


    "


    龙安心摇头。


    "因为我想通了,


    "务婆的眼睛在皱纹中闪闪发亮,


    "汉人的纸会烂,但按在上面的苗家手印不会变。一百年后,有人看到那个红印子,就知道务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真的唱过那些歌...


    "


    她的话让龙安心喉头发紧。远处,合作社的烟囱冒着白烟,阿吉的摩托车载着新采摘的野果驶进院子,几个妇女笑着搬运包装材料。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苗寨里,古老与现代正以奇妙的方式共存,而九十二岁的务婆,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活桥梁。


    考察日定在十月十五,正是苗家的


    "吃新节


    "。龙安心计划让专家们体验最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务婆主持祭祀仪式,村民表演传统歌舞,当然还有合作社的


    "十二个太阳


    "果脯和古歌文创产品展示。


    一切都在有序准备中,直到考察前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打乱了计划。连续两天的降雨让进村的路泥泞不堪,更糟的是,务婆因为冒雨采药发起了高烧。


    龙安心冒雨去看望老人时,她正躺在床上,额头滚烫,却坚持要起来练习普通话。


    "别急,婆婆,


    "龙安心按住她,


    "先把病养好。考察可以改期...


    "


    "不行,


    "务婆虚弱但坚定地说,


    "歌师答应了的事,死也要做到。


    "


    她让龙安心从床下拖出一个旧木箱,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十个笔记本——那是务婆几十年来记录的古歌歌词,用汉字和苗语符号混合书写。


    "拿着,


    "她递给龙安心最上面那本,


    "这是我整理的《祭祀歌》全本,考察用得上...


    "


    龙安心接过笔记本,发现扉页上贴着一张老照片:一个苗族少女站在鼓楼前,手里捧着什么。照片已经发黄,但少女眼中的光芒依然清晰可见。


    "这是...


    "


    "我十六岁,


    "务婆的声音带着怀念,


    "那天是我第一次独立主持鼓藏节祭祀。手里捧的是牛角杯...


    "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日期:1946年秋。龙安心突然意识到,这张泛黄的照片,可能就是务婆唯一一张年轻时的影像,也是她能提供的


    "传承证明


    "中最接近官方要求的一份。


    "婆婆,这张照片能借我用一下吗?考察结束就还您。


    "


    务婆点点头,闭上眼睛。龙安心小心地将照片夹进笔记本,冒雨返回合作社。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他想起了务婆的那个红指印,想起了她说的


    "纸会烂,但手印不会变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九十二岁的老歌师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自己的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考察能否通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人记得,有人传承,有人愿意为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作证。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