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地区。
日本关东军第十九师团司令部。
师团长尾龟高藏在房间里来回徘徊,神色凝重。
参谋长大步跑进:“将军阁下,调查清楚了,苏联士兵私自翻越国境线,占领了张鼓峰,并开始挖掘战壕!”
尾龟高藏:“有多少人?”
参谋长:“只有几十名士兵。
“我们要不要采取反击?”
尾龟高藏迟疑了下:“先按兵不动,立刻把消息通报给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阁下!”
参谋长点点头:“哈依!”
尾龟高藏看向墙上的挂图,强行按耐住内心的激动。
战争,终于要来了!
张鼓峰在地图上并不起眼,只不过是中苏边境上,靠近朝鲜的一个小丘陵,毫无任何战略价值。
一个月前,苏联人不知道抽了什么风,开始在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修筑工事,屡次跨过边境进行试探。
这一反常举动,迅速引起了日本关东军的注意。
身为“皇军之花”,面对苏联人如此明显的挑衅行为,岂能坐之不理,当即上报东京,请求实施武力行动。
但武汉会战在即。
东京方面对前线部队做了严格限制,为使事态不扩大,还将附近的陆军航空兵转走。
驻守在边境的第十九师团,只能强行压抑住怒火,眼睁睁的看着苏联军队的工事日益完善起来。
可是这次,苏联军队做的有些过火了,竟然把防御工事,修到了国境线西侧。
不一会儿的功夫。
参谋长又急匆匆的跑来:“将军阁下,驻朝军司令部回电,请求我们立刻向边境线靠拢!
“同时,关东军司令部也明确回复,必须遏制住苏联军队的行为,但要尽可能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尾龟高藏嘴角露出喜色:“呦西!命令第75步兵联队,立刻向张鼓峰边境前进!”
参谋长弓腰:“哈依!”
——————
东京。
陆相衫山元坐在车内,眉毛皱成了一条线,明明是自己的专车,却坐的有些局促。
“张鼓峰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谁下达的进攻命令?”
一旁,陆军省次官东条英机犹豫再三:“阁下,可能是第十九师团的擅自决定。”
衫山元攥紧拳头:“八嘎!
“这群马鹿!”
东条英机:“阁下,对“北进”一事,天皇陛下到底是什么态度?”
衫山元:“模糊不定,支那战场上,武汉会战在即,天皇陛下对苏联一直想要避战求和,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
一周前,他在关东军司令部视察,并不在东京。
张鼓峰事件逐步升级时,他曾委托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进宫,奏请天皇陛下,要求到苏联采取武力行动。
但没想到的是,闲院宫载仁在进宫之前,和天皇近臣谈话,打探到了天皇陛下避战求和的空风,为了不自讨没趣,就主动取消了上奏。
要命的是,参谋本部并没有将此事通报给他。
不仅如此,外务大臣宇垣一成大将在上奏时,也请求天皇陛下不宜对苏联采用武力。
如此一来,被蒙在鼓里的只有衫山元,当下属部队问及处理意见时,他只好模糊回答,并没有严令禁止军事行动。
这些事情,还是在他回到东京之后,才陆续知道的。
但已经晚了!
第十九师团擅自决定进攻,趁着苏联军队没有防备,夺占了张鼓峰关键地区。
衫山元看向窗外:“还有多久到皇宫?”
东条英机:“差不多还有五分钟。”
衫山元深吸一口气,手心攥紧了一把汗,坐立不安。
——————
皇宫东一厅。
泛黄的会议室内。
裕仁神色凝重,坐在象征皇权的座椅上,目光冷冷地扫视两侧的群臣。
“为什么!
“是谁下达的进攻命令!”
长桌两侧,一众文武官员屏住呼吸,私下里互相张望,心里也都泛起嘀咕。
“到底是谁下达的进攻命令?”
见没人说话,闲院宫载仁亲王率先站出来:
“陛下,事情已经发生,也没办法了,当务之急还是要尽量避免事态扩大化。”
外务大臣宇垣一成站出来:“陛下,现在苏联人拒绝和我们开展任何一场外交会谈,如果这次事件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
裕仁额头青筋暴起:“衫山君,朕需要一个解释!”
衫山元低着头,听到天皇喊自己的名字,立马站起身:
“陛下,此次事件,是关东军下属部队的私自行为,臣事先也并未收到任何消息。”
裕仁:“衫山君,你是在推脱责任吗?”
衫山元吓了一跳,赶忙解释说:“陛下,微臣不敢。”
见对方吓成这个样子,裕仁不再逼问衫山元。
他其实也知道,张鼓峰事件,并非陆军大臣一人之过。
在日本陆军内部,存在一个隐秘的政治组织“一夕会”。
该组织成员有很浓重的“北进”情节。
不停的在陆军,甚至内阁渲染“苏联威胁论”,认为当下除去中国外,苏联是帝国最主要的敌人。
但现在这个组织,已经基本销声匿迹了。
核心头目——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被视为统制派的中心人物。因压制皇道派等原因,1935年被皇道派军官相泽三郎所杀。
手下的四名得力干将。
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相继折损在中国战场上。
坂垣征四郎因忻口会战失利,被调到了预备役,彻底远离陆军权力中心。
这会儿应该正在训练新兵。
只剩下矶谷廉介,在台儿庄战役失败后,被调到了关东军任参谋长,继续暗中宣传“北进”战略。
这件事的幕后指使者,大概率就是矶谷廉介。
裕仁:“今后没有朕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动一兵一卒!”
“满洲事变”以来,天皇的统帅权动辄被侵犯,尤其是“二·二六”兵变,乱军起初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冲进内阁。
但不知中间出了什么差错,乱军之中,竟开始有人企图拥护他的弟弟,秩父宫雍仁为帝。
这怎么能允许呢!
“二·二六事变”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军部对天皇统帅权的僭越,却彻底的一发不可收拾。
东条英机适时开口:“陛下,苏联人近来的行动确实蹊跷,在张鼓峰上修筑工事,毫无任何意义,这很有可能,根本不是单纯的试探!
“近期赤色分子活动异常猖獗,在大阪,名古屋,北海道等城市暗中举行私下集会,军队实施抓捕时在现场发现了大量的苏制莫辛纳甘步枪!”
裕仁眉头紧锁。
这件事他略有耳闻,但当时由于全国上下都在筹备武汉作战,再加上赤色分子煽动反战情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除了命令守备部队加紧巡视以外,并没有过多关注。
闲院宫载仁:“陛下,东条次官言之有理,张鼓峰事件,或许并非偶然!”
裕仁沉住气:“目前帝国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武汉作战,彻底解决支那事变,苏联方面,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
在开展对华作战之前,他对后续的战略发展,就已经打好了腹稿。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能在三个月之内彻底解决支那事变。
“北进”或者“南下”,已经成了帝国战略层面的共识。
但谁也没想到,从七月七日到现在,开战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形势非但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反而还有被一步步拖进战争泥潭的趋势。
裕仁:“此次武汉会战,支那方面的总指挥官是谁?”
闲院宫载仁:“是王奉!”
一听到这个名字,裕仁心里咯噔一下:
“王奉?”
“为什么不是陈诚?”
闲院宫载仁:“陛下,半个月前,支那方面召开军事会议,常凯申亲自推荐王奉,担任战役总指挥。”
裕仁:“畑俊六呢?他怎么样?
“会是王奉的对手吗?”
寺内寿一去了欧洲,以外务武官的身份,和德国洽谈结盟事宜。
武汉作战的指挥权,自然落到了畑俊六手里。
前线部队对东京城的影响,比任何人预想中的都要大。
淮北战役后,随着第十三,十八师团覆灭的消息一起传回来的,还有一个中国名字——“王奉”!
在当前,正处在战争狂热的日本,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
不断有帝国勇士想要挑战他。
但结果无一例外,冈村宁次,中岛今朝吾,土肥原贤二的下场,至今仍历历在目。
渐渐的,前线士兵的心态,从渴望挑战,变成了闻之色变。
面对这样一位对手,裕仁很担心前线部队的士气问题。
闲院宫载仁微微鞠躬:“畑俊六将军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还请陛下安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