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2章 最终决定

作者:落日满余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湾湾股市的国际化程度,远没有美国和日本高。


    除了本省玩家,就只有港城的同胞,以及东南亚华人参与。


    竹下雅人担心情报泄露,会影响自家资金安全。


    因此只有少数管理人员,了解公司对湾湾股市的投资情况。


    高盛没有拉拢到星海投资的中高层管理,自然缺少星海投资的很多情报,也包括湾湾股市的这部分资料。


    保尔森也知道自己对星海投资的所知不算多,因此早早打好提前量,直接排除更为隐秘的星海集团自有资金。


    “87年股灾过后,星海投资面相客户的六大私募基金彻底成型。”


    “这家公司也逐渐沉寂下来,直到不久前的日股清仓行动,它才重新出现在大家视野中。”


    “并且因这件事影响不好,所以只有几家小的报纸,以及几家影响有限的国外新闻选择报道。”


    星海投资的规模太过庞大,因此后期的清仓行动并不隐蔽,惹来很多金融机构的议论。


    不过因星海投资的封闭战术,导致金融公司不能完全确认。


    直到前不久星海投资解除员工封闭状态,大家才真正确认这股资金的来源。


    紧接着,整个金融系统一片哗然。


    少数比较胆小,或者是赚够了的金融机构,也跟着匆匆撤离。


    但更多的还是不相信自己会是最后的接盘侠,豪爽买下。


    至于媒体方面,大家不约而同的将这条新闻遗忘。


    新闻报纸同样追求销量,因此在这个股市暴涨的年代,没人想惹股民不愉快。


    此外,近几年金融领域为了吸引新人,在新闻报纸上投下无数广告费。


    一旦哪家大的媒体选择曝光这件会影响日本股市的新闻,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领域的反弹。


    竹下雅人的影响力,可不是几位教授可以比拟的。


    没有任何一家大型媒体,敢冒着得罪众多金主的风险,报道相关新闻。


    “嗯,然后呢?”


    托马斯捏了捏下巴,示意保尔森继续往下说。


    “虽然市面上很少有报道,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推断。”


    “星海投资完成清仓后,先成立的三家基金,资金规模很可能接近万亿规模。”


    “股灾后成立的三家基金,规模更为庞大,很可能增长到15万亿规模。”


    保尔森虽然没有完整资料,但这一次,他的判断精准很多。


    六家基金的总资金量,确实只来到75万亿左右。


    随着资金量的变多,星海投资已经不能像曾经那样,轻松盈利数倍。


    六家对冲基金能维持,年50以上增长率,已经是竹下雅人全力维系的结果。


    没办法,好的公司数量有限。


    就算他想要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也要看人家给不给你机会。


    比如很多养老基金,基本选择长期持有优质股份。


    短时间增加的那点股价,人家根本就不在意。


    当然,如果溢价非常多,这些养老基金也很难抵抗。


    但星海投资是想着赚钱,而不是收购一家公司,自然不能大幅度溢价收购。


    除非这家公司前途无比光明,未来的市值成倍增长。


    可惜,当下的日本应该不存在这样的公司。


    并且就算存在,竹下雅人也不是很清楚。


    因为90年年代后,股市的中心已经重新转移回美国,所以青年对于日本股市的情况了解不多。


    他就算想溢价投资,也不知道该选哪支股票。


    不像美国,许多公司在21世纪依旧声名远扬。


    比如新锐公司微软、英特尔、沃尔玛……  老牌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


    他就算闭着眼睛选,溢价数倍购买,未来也能轻松赚回来,只不过是赚多赚少问题。


    “这么强吗?”


    约翰·温伯格此时也无法淡定,惊讶的张开嘴巴。


    这可是在2万多日元基础上的50以上增长率,世界还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可以做到。


    “是的,我也是反复查看几十遍,才相信这个结果。”


    保尔森至今也难以相信,但数字不会骗人,结果确实如此。


    “真是夸张。”


    “是啊。”


    “疯狂的日本股市。”


    邓肯、麦迪逊等人也跟着倒吸凉气,艳羡日本股市的夸张增长幅度,以及星海投资的大胆。


    同时,对于同星海投资合作一事,也不知不觉期待起来。


    这是保尔森今天详细讲解星海投资的最大目的。


    升起大家的贪婪之心,减少合作阻碍。


    “这只是日股,美股的情况对方了解吗?”


    托马斯十分冷静,讲出最关键内容。


    “当然,这也是我今天想要重点说的。”


    “星海投资的根基确实在日本,但对于美国的投资始终没有落下。”


    “这一次,星海投资的落脚点在新兴企业。”


    “沃尔玛、英特尔、微软、思科、戴尔、普莱斯……都是星海投资的目标。”


    “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选的公司增长情况都非常好。”


    高盛众多合伙人,看到这些公司最少都以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顿时更为心动。


    星海投资的目光也太准了。


    “我们要不要也跟着投资一把?”


    跟着聪明人的选择走,是赚钱的不二法门。


    “我都可以,看大家需求。”


    保尔森也觉得可以跟随一把,但很快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投资规模不宜太大,并且投资要分散一点。”


    想到星海投资的种种手段,托马斯也忍不住点头。


    “有道理,那我们就最多投资499。”


    无论是美股还是日股,都有着类似的规定。


    那就是股票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可以不在市场披露。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隐藏自己,那么购买的股票只能无限接近于5,但永远也不能达到5。


    对于赚钱,高盛的合伙人们自然非常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哪些公司可以买上一些。


    很快,沃尔玛从这几家公司脱颖而出。


    因为沃尔玛已经在零售产业完成布局,基本不存在失败可能,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至于微软、思科、英特尔等公司,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微软虽然在操作系统领域占据优势,但前面有ibm集团的巨大压力,后面有苹果等公司虎视眈眈。


    公司业务不是那么的稳定。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陷入衰退期。


    思科的情况好上许多,但内部管理混乱。


    等到高层拨乱反正后,高盛才会进行投资。


    英特尔的情况,有点类似于微软。  微处理器方面不仅要面对摩托罗拉、德州仪器、amd的竞争。


    更要命的是,还有日本企业在蠢蠢欲动。


    没错,在高盛眼中。


    日本半导体巨头,要远比美国本土公司更加可怕。


    因为美国的dram产业,就是被日本公司正面击败。


    这一领域曾经的王者英特尔都只能狼狈砍掉这部分业务,无奈押注微处理器,也就是cpu产业。


    一旦日本半导体公司决定进入微处理器,英特尔很可能扛不住这波攻势。


    只能说谁也想不到,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导体巨头,竟然在90年代纷纷萎靡。


    内存芯片产业惨败韩国,后来更是彻底退出这一领域。


    闪存芯片产业靠着发明人身份稍好一些,还留下一点火种。


    不过现在,这一部分业务已经成为星海投资的囊中之物。


    东芝的闪存芯片产业就算依旧崛起,也很难达到前世高度。


    确定好投资目标后,高盛一行人这才重新将话题拉回正轨。


    很快,成立合资基金一事就表决通过。


    不过在投资额度上面,大家再起争执。


    激进的想要额度拉满,保守的则想要看情况增加。


    这可是80年代末的10亿美元,对于高盛来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就5亿美元吧。”


    首席执行官约翰是支持10亿美元投资的,但考虑到公司平衡,最终选了个稳妥的数字。


    钱确实少一点,关键是安全。


    高盛公司连续一星期高强度开会,竹下雅人这边也没闲着。


    他需要监督公司几位管理,处理掉湾湾股票。


    里边涉及到他自己,以及公司员工血汗钱,必须最为重视。


    “怎么样,好处理吗?”


    嘉本隆正操控着电脑头也不回的应道:“比较简单。那边的每日成交量有数千亿日元,我们的资金很容易隐蔽。”


    “那就好,早点撤出,然后我给大家你们放长假。”


    另一边同样忙忙碌碌的菊野晋次偏过头插话问:“哦,真的吗?”


    “当然,不过你们两位只能轮休。”


    “每个人半个月假期,谁先谁后自己决定。”


    竹下雅人有很多事要忙,不能一直在星海投资监督。


    所以公司必须留一位,负责股票交易的最高管理。


    “我后面吧,这段时间菊野桑比我辛苦。”


    “嗯,谢啦。”


    菊野晋次了解嘉本隆正,知道他在这些事上很坚持,也就没有拒绝。


    湾湾股市的撤离同样顺利。


    5天时间,二十多亿美元的股票就卖的干干净净。


    “会长,我可以先放一周假,然后菊野桑回来再放一周吗?”


    竹下雅人挑眉道:“拆开干嘛,你不想连续放假吗?”


    “没必要,我不喜欢出国玩。”


    嘉本隆正是一位保守之人,接下来只想多陪陪家人。


    至于旅游什么的,还是等暑期再说吧。


    那个时候孩子不上学,可以一家人出去玩。


    “行,没问题。”  这样反而对星海投资有利。


    因为处理掉湾湾股票之后,公司暂时没事。


    单独留嘉本隆正一个,也就是搞搞报表,不如也跟着休假。


    星海投资这边可以放假,但竹下雅人短时间内还无法休息。


    他需要查询更多资料,为公司接下来的投资找到合适目标。


    “ibm,这个不可以。接下来这家公司会陷入衰败。”


    “att也不行,被政府盯的太死。”


    如果要在八九十年代找出两家倒霉蛋,那么非att和ibm莫属。


    这两家公司都被美国反垄断机构盯上。


    att惨遭拆分,公司实力不足巅峰时期五分之一。


    但就算如此,这家公司依旧有许多限制。


    后世甚至悲惨到被自己拆分出去的公司反向收购。


    ibm稍微好一些,但也没好太多。


    如果说苹果是个人计算机的初始,那么ibm兼容机就是个人计算机辉煌的开端。


    结果,这两家公司在个人计算机领域都没获得太多好处。


    尤其是ibm,因为政府的种种限制,甚至在90年代初陷入破产边缘。


    这样两家倒霉蛋,自然不能投资。


    “通用电气,这个不错。”


    “韦尔奇是经营天才,通用电气的增长速度很快。”


    通用电气在韦尔奇的经营下利润屡创新高,后来更是成长为全世界市值第一的公司。


    非常值得投资。


    同时,这家公司也是后世阿尔斯通一案的幕后黑手。


    不过那时韦尔奇早已退休,通用电气也逐渐没落。


    “摩托罗拉、德州仪器也不能放过。”


    “他们很像80年代的日本半导体巨头,增长可能没有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快,但也不容小觑。”


    圈定好全部目标后,星海投资的资金量也规划的七七八八。


    但就算如此,依旧有超过150亿美元资金没有去处。


    “嗯,港岛应该可以容纳50亿美元资金。”


    “韩国股市规模小一点,20亿美元应该差不多。”


    “剩下的,先看看欧洲。欧洲不行,就全部买美股指数。”


    很快,竹下雅人就在欧洲选好第一个目标。


    它就是2g手机领域的王者,后来惨遭时代淘汰的诺基亚。


    不过眼下的诺基亚,远没有后世那么风光。


    甚至都远不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彻底退出手机领域,转型到通信业务市场的时间段。


    “真是惨啊。”


    竹下雅人看着买来的资料,完全想不到诺基亚竟然还有这样一段悲惨历史。


    悲惨到什么程度?


    公司的ceo竟然选择结束自己生命,上吊自杀。


    当下的诺基亚,看起来已经没法挽救。


    这里边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是,诺基亚的扩张速度太快,资金量有些跟不上。


    外因则是东欧剧变,苏联也出现各种问题。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