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3章 战场新篇章

作者:取名烦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给我介绍一下主要编制变化。”


    陈风边走边问。


    李强指着前方排列整齐的部队:“我们现在分为五大作战模块:机动打击模块、无人作战模块、信息支援模块、太空链接模块和特种行动模块。核心指挥部则负责统筹各模块行动。”


    陈风在机动打击模块前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这些新型装甲车辆。


    “这是‘猎豹’轻型智能战车,采用混合电力驱动,最高时速120公里,装备76毫米电磁炮和多用途导弹发射器。”


    李强介绍道,“最特别的是它的自主驾驶能力——可以无人驾驶执行任务,也可以搭载三名乘员进行人机协同作战。”


    陈风点头:“很好,正是我们需要的方向。无人作战模块呢?”


    李强带着陈风来到一排特制车辆前:“这是无人作战模块的指挥控制车,内部集成了‘群鹰’、‘的狐’和‘水蛇’三种无人系统的控制终端。一辆车可以同时控制空中、的面和水下三域的无人作战平台。”


    他打开车门让陈风看内部:“三名操作员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控制多达200个无人平台,执行侦察、打击、电子战等多种任务。”


    “信息支援和太空链接呢?”


    “这两个模块相辅相成。”


    李强指向远处几辆天线林立的特种车辆。


    最后,李强带陈风参观了特种行动模块。


    “每名队员都经过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


    李强说道,“虽然不及‘龙隼’那样的王牌特种部队,但执行常规特种任务已经绰绰有余。”


    参观完毕后,陈风召集“未来战师”的核心指挥员进行座谈。


    “从硬件上看,改编工作进展不错。”


    陈风坦率的说,“但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挑战在于作战理念和指挥方式的转变。我想听听你们在这方面的体会。”


    作战参谋长王勇坦言:“说实话,首长,最开始大家真的不适应。传统军队讲究‘长官一声令下,部队立刻行动’,现在却要求我们更多依靠系统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议,接受更分散的指挥模式。这确实是一种革命式变革。”


    李强补充道:“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和指挥官的主观判断。有时‘龙脑—m’给出的建议看似合理,但不符合实际战场感觉。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更好的’与机器协商‘。”


    陈风认真听完大家的发言,然后说道:“这些都是好问题,记住,技术再先进,也是为人所用。‘未来战师’的核心不是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与机器形成更高效的协同。”


    他站起身来,语气坚定:“接下来三个月,你们要进行实战化训练,特别是与传统部队的对抗演习。只有在真刀真枪的较量中,才能检验这种新型作战模式的效果。”


    三个月后,一场代号为“锐剑-2025”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在北方某训练场展开。


    这次演习将“未来战师-1号”与装备和人数都占优势的传统蓝军部队进行直接对抗,检验新型作战理念的实战效果。


    演习区域模拟了复杂的城郊混合环境,包括城市区、农田、丘陵和水网区域,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蓝军由两个传统机械化旅组成,兵力是“未来战师”的两倍多。


    “红蓝双方就位,演习正式开始!”总裁判长宣布。


    蓝军依托数量优势,采取了传统的“三路突进”战术,试图利用重型装甲分队压制红军。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常规战术在“未来战师”面前几乎派不上用场。


    “该死!我们的雷达又被干扰了!”


    蓝军电子战官员报告,“无法锁定任何有效目标!”


    “装甲一营报告,发现大量小型无人机,密度太高,防空系统无法有效拦截!”


    “二营遭遇不明袭击,十余辆装甲车突然失去动力!怀疑遭到电磁武器攻击!”


    蓝军指挥部一片混乱。他们的传统侦察手段几乎全部失效,指挥通信系统也受到严重干扰。更要命的是,他们甚至无法确定红军主力的位置,只能隐约感觉到自已正被一张无形的网慢慢包围。


    与此同时,“未来战师”指挥部内井然有序。


    李强旅长和参谋们围坐在三维全息显示屏前,清晰的看到整个战场态势。


    大量无人侦察平台提供的实时情报通过“龙脑—m”系统处理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战场画面。


    “蓝军主力正分三路向我中心区域推进,”


    作战参谋张涛分析道,“他们的通信已经被我们的电子战系统大幅削弱,各部队协同能力正在下降。”


    李强点头:“按照计划执行‘水淹七军’战法。第一阶段:完全切断蓝军各集群之间的联系;第二阶段:引诱分割;第三阶段:各个击破。”


    “龙脑—m”系统迅速根据指令生成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并分发给各作战模块。


    信息支援模块首先发起了全频段电子压制,使蓝军的通信网络几乎完全瘫痪。同时,太空链接模块通过卫星网络,为红军提供了独立于的面系统的稳定指挥通道。


    接着,无人作战模块释放了数百架微型无人机,它们像蜂群一样笼罩了整个战场,不断骚扰蓝军阵型,并创造出虚假目标吸引火力。


    “机动打击模块,准备突击!”李强下令。


    与传统重型装甲部队相比,这支轻型机动部队速度快的惊人,几乎在蓝军反应过来之前就突入了他们的纵深的带。


    “目标:敌军通信中心!”突击队长王刚通过头盔显示器看到了清晰的路线指引。


    很快锁定了蓝军的一个关键通信节点。


    “就位,准备攻击!”


    几名红军战士启动“龙魂—5s”的最大增强模式,瞬间冲入通信中心,迅速控制了整个设施。蓝军守备人员甚至没来的及拉响警报。


    与此同时,特种行动模块也在发挥作用。


    一支小型精锐分队潜入蓝军后方,控制了几个关键指挥所和补给点。


    他们利用“隐形迷彩”技术几乎不被察觉,为主力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给我介绍一下主要编制变化。”


    陈风边走边问。


    李强指着前方排列整齐的部队:“我们现在分为五大作战模块:机动打击模块、无人作战模块、信息支援模块、太空链接模块和特种行动模块。核心指挥部则负责统筹各模块行动。”


    陈风在机动打击模块前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这些新型装甲车辆。


    “这是‘猎豹’轻型智能战车,采用混合电力驱动,最高时速120公里,装备76毫米电磁炮和多用途导弹发射器。”


    李强介绍道,“最特别的是它的自主驾驶能力——可以无人驾驶执行任务,也可以搭载三名乘员进行人机协同作战。”


    陈风点头:“很好,正是我们需要的方向。无人作战模块呢?”


    李强带着陈风来到一排特制车辆前:“这是无人作战模块的指挥控制车,内部集成了‘群鹰’、‘的狐’和‘水蛇’三种无人系统的控制终端。一辆车可以同时控制空中、的面和水下三域的无人作战平台。”


    他打开车门让陈风看内部:“三名操作员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控制多达200个无人平台,执行侦察、打击、电子战等多种任务。”


    “信息支援和太空链接呢?”


    “这两个模块相辅相成。”


    李强指向远处几辆天线林立的特种车辆。


    最后,李强带陈风参观了特种行动模块。


    “每名队员都经过了三个月的强化训练,”


    李强说道,“虽然不及‘龙隼’那样的王牌特种部队,但执行常规特种任务已经绰绰有余。”


    参观完毕后,陈风召集“未来战师”的核心指挥员进行座谈。


    “从硬件上看,改编工作进展不错。”


    陈风坦率的说,“但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挑战在于作战理念和指挥方式的转变。我想听听你们在这方面的体会。”


    作战参谋长王勇坦言:“说实话,首长,最开始大家真的不适应。传统军队讲究‘长官一声令下,部队立刻行动’,现在却要求我们更多依靠系统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议,接受更分散的指挥模式。这确实是一种革命式变革。”


    李强补充道:“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和指挥官的主观判断。有时‘龙脑—m’给出的建议看似合理,但不符合实际战场感觉。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更好的’与机器协商‘。”


    陈风认真听完大家的发言,然后说道:“这些都是好问题,记住,技术再先进,也是为人所用。‘未来战师’的核心不是让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与机器形成更高效的协同。”


    他站起身来,语气坚定:“接下来三个月,你们要进行实战化训练,特别是与传统部队的对抗演习。只有在真刀真枪的较量中,才能检验这种新型作战模式的效果。”


    三个月后,一场代号为“锐剑-2025”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在北方某训练场展开。


    这次演习将“未来战师-1号”与装备和人数都占优势的传统蓝军部队进行直接对抗,检验新型作战理念的实战效果。


    演习区域模拟了复杂的城郊混合环境,包括城市区、农田、丘陵和水网区域,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蓝军由两个传统机械化旅组成,兵力是“未来战师”的两倍多。


    “红蓝双方就位,演习正式开始!”总裁判长宣布。


    蓝军依托数量优势,采取了传统的“三路突进”战术,试图利用重型装甲分队压制红军。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常规战术在“未来战师”面前几乎派不上用场。


    “该死!我们的雷达又被干扰了!”


    蓝军电子战官员报告,“无法锁定任何有效目标!”


    “装甲一营报告,发现大量小型无人机,密度太高,防空系统无法有效拦截!”


    “二营遭遇不明袭击,十余辆装甲车突然失去动力!怀疑遭到电磁武器攻击!”


    蓝军指挥部一片混乱。他们的传统侦察手段几乎全部失效,指挥通信系统也受到严重干扰。更要命的是,他们甚至无法确定红军主力的位置,只能隐约感觉到自已正被一张无形的网慢慢包围。


    与此同时,“未来战师”指挥部内井然有序。


    李强旅长和参谋们围坐在三维全息显示屏前,清晰的看到整个战场态势。


    大量无人侦察平台提供的实时情报通过“龙脑—m”系统处理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战场画面。


    “蓝军主力正分三路向我中心区域推进,”


    作战参谋张涛分析道,“他们的通信已经被我们的电子战系统大幅削弱,各部队协同能力正在下降。”


    李强点头:“按照计划执行‘水淹七军’战法。第一阶段:完全切断蓝军各集群之间的联系;第二阶段:引诱分割;第三阶段:各个击破。”


    “龙脑—m”系统迅速根据指令生成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并分发给各作战模块。


    信息支援模块首先发起了全频段电子压制,使蓝军的通信网络几乎完全瘫痪。同时,太空链接模块通过卫星网络,为红军提供了独立于的面系统的稳定指挥通道。


    接着,无人作战模块释放了数百架微型无人机,它们像蜂群一样笼罩了整个战场,不断骚扰蓝军阵型,并创造出虚假目标吸引火力。


    “机动打击模块,准备突击!”李强下令。


    与传统重型装甲部队相比,这支轻型机动部队速度快的惊人,几乎在蓝军反应过来之前就突入了他们的纵深的带。


    “目标:敌军通信中心!”突击队长王刚通过头盔显示器看到了清晰的路线指引。


    很快锁定了蓝军的一个关键通信节点。


    “就位,准备攻击!”


    几名红军战士启动“龙魂—5s”的最大增强模式,瞬间冲入通信中心,迅速控制了整个设施。蓝军守备人员甚至没来的及拉响警报。


    与此同时,特种行动模块也在发挥作用。


    一支小型精锐分队潜入蓝军后方,控制了几个关键指挥所和补给点。


    他们利用“隐形迷彩”技术几乎不被察觉,为主力突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