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2章 深海霸主

作者:取名烦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与会者都倒吸一口冷气。


    传统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一般不超过600米,3000米几乎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


    “首长,在这种深度建造结构的技术挑战是巨大的。”


    工程学专家李子明教授指出,“水压高达300个大气压,普通钢材根本无法承受。”


    “这正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


    陈风点点头,“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代号‘龙鳞’。它由碳纳米管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构成,强度是传统钢材的五倍,重量却只有其三分之一。”


    他调出材料的详细参数:“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微小的结构损伤。这对于长期在高压环境下运行的深海设施至关重要。”


    “能源问题呢?”


    能源专家王强教授问道,“在那种深度,传统能源供应几乎不可能。”


    “我们将采用两种能源系统。”


    陈风解释道,“主系统是改良型的微型核聚变反应堆,可以提供稳定、持久的能源。备用系统则利用海水温差和洋流动能发电,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有基本能源供应。”


    “那么通讯呢?在这种深度,电磁波几乎无法传播。”


    通讯专家张明辉提出。


    “通讯确实是个大挑战。”


    陈风承认道,“我们将采用量子通讯系统,通过专门设计的中继站网络,实现与地面和水面部队的实时通讯。同时,低频声波通讯系统作为备份。”


    随着陈风的详细介绍,与会者逐渐理解了“深渊”项目的宏伟愿景。


    这不仅仅是一个深海基地,而是一个完整的深海作战与科研综合体。


    “‘深渊-1’号将具备多项功能。”


    陈风继续说道,“首先是作为‘猛龙’潜艇的前哨维护站,可以为水下作战单位提供补给和维修。其次是深海监测中心,利用布设在海底的传感器网络,监控周边海域的一切活动。第三是科研平台,进行深海资源勘探和新材料研究。”


    “最关键的是它的战略意义。”


    陈风强调,“由于位置隐蔽且难以接近,它将成为我们不可被摧毁的第二打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小时,最终,“深渊”项目获得了一致通过,正式启动。


    三个月后,南海某秘密造船厂。


    “首长,深海建造模块己经完成了80%。”


    项目总工程师郑博士向前来视察的陈风汇报,“按照目前进度,两个月内可以完成全部模块制造,然后开始海上部署。”


    陈风走进了巨大的制造车间。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数十个巨大的球形舱段和连接管道整齐排列,每个舱段都有一个三层楼房那么大。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和调试。


    “压力测试结果如何?”


    陈风问道。


    “超出预期。”


    郑博士自豪地回答,“在模拟400个大气压的环境下(相当于4000米水深),结构完全稳定,没有任何变形或泄漏。‘龙鳞’材料的性能确实惊人。”


    陈风仔细检查着舱段内部:“生命支持系统呢?”


    “采用了全循环生态系统。”


    郑博士解释道,“空气循环、水处理、食物再生,所有系统都设计为高度自给自足。理论上,基地可以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运行一年以上。”


    “很好。”


    陈风满意地点点头,转向旁边的军事设施部分,“武器系统的集成进展如何?”


    “按计划进行中。”


    武器系统主管赵刚回答,“深海导弹发射系统己经完成模拟测试,可以在3000米深度首接发射导弹。深海鱼雷系统和防御系统也己经准备就绪。”


    “深渊”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甚至有些方面超出了预期。


    “接下来的关键是海底安装。”


    他说道,“这可能是整个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


    “我们己经研发了专用的深海建造平台。”


    郑博士介绍道,“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在海面上将各个舱段连接起来,然后整体下潜到目标深度。这大大减少了深海作业的难度。”


    “人员培训情况如何?”


    陈风问道。


    “第一批深海站人员正在进行高压环境适应训练。”


    人力资源主管李岩汇报,“我们从海军特种部队和科研人员中挑选了精英,组成了首批50人的深海站团队。”


    两个月后,南海某海域。


    一支庞大的舰队在重重保护下进入了目标海域。


    这支舰队包括多艘大型运输船,它们装载着“深渊-1”号的各个模块。


    周围是数十艘护卫舰和潜艇,形成了严密的防护网。


    “开始组装程序。”


    陈风下令。


    巨大的起重机将舱段一个个吊起,按照预定顺序连接在一起。


    整


    个过程如同拼装一个巨大的积木,只不过每块“积木”都重达数百吨。


    “主结构连接完成。”


    工程主管报告道,“开始系统集成和最终测试。”


    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技术人员不眠不休地进行各项系统集成和测试。


    能源系统、生命支持系统、武器系统、通讯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必须在下潜前达到100%的可靠性。


    “所有系统测试完毕,状态正常。”


    郑博士最终宣布,“准备下潜程序。”


    “下潜准备。”


    陈风下令,“第一批人员登站。”


    5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员登上了“深渊-1”号。


    他们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在3000米深海长期工作生活的人员。


    “密封舱门,准备下潜。”


    站长张海峰指令道。


    随着沉重的外部舱门关闭,“深渊-1”号与外界完全隔离。


    特殊设计的压载系统开始注水,庞大的结构体缓缓下沉。


    “当前深度:100米,所有系统正常。”


    “当前深度:500米,压力系统正常,能源系统正常。”


    “当前深度:1000米,结构完整性检测正常,通讯系统正常。”


    随着深度不断增加,当深度达到2000米时,他们己经突破了传统潜艇能够达到的极限。


    “当前深度:2500米,接近目标区域。开始最终减速程序。”


    “当前深度:2800米,启动精确定位系统。”


    “当前深度:3000米,到达目标深度。启动稳定系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