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55章琅琊诸葛瑾,也是名不虚传

作者:公子小易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时至今日、孙权立下了不少功劳,可官职和地位还是不及陆逊。


    没办法,孙权也知晓,自己的才华与陆逊相差甚远。


    自己想要追赶上陆逊,还得多立功劳才是。


    孙权晃了晃脑袋,对孙山道:


    “莫管其他人如何,你考上了就好。


    以你的能力,参加省试或许无法考中进士,不过这不要紧。


    你只需以举人之身入仕,在我照拂之下,也可平步青云。”


    孙山闻言喜道:


    “如此便多谢家主了!”


    孙权摆手道:


    “都是孙家之人,应该的。


    可惜…孙策那逆贼一心与主公为敌,成了我孙家的叛徒,最终落得个身死名灭的下场。


    否则以孙策逆贼的武艺,或许会成为主公的心腹爱将。


    我孙家在大乾的地位,就更高了。”


    孙山对孙权拍马屁道:


    “有家主在,孙家便能蒸蒸日上。


    逆贼孙策,又如何能与仲谋相提并论?


    孙家之主,我只认仲谋。


    仲谋才是孙家最杰出的家主,没有之一!”


    “哈哈哈哈…


    名山兄,你说得好。”


    杨修捏着胡须,仰头观看榜单,自语道:


    “顾家的人、陆家的人、张家、孙家…


    各大豪族子弟,皆在榜上有名。


    寒门和百姓中举者,连半数都不到。


    这就是底蕴不足啊…”


    这时杨修耳边突然响起一道声音,对杨修道:


    “太子虽然收走了世家的土地和特权,可只要他们底蕴尚在,依旧可以找到一条出路。


    大部分的世家,还是会凌驾于寒门与百姓之上。


    在大乾不会再有以土地和私兵为基础,把持地方的世家。


    却会出现以科举入仕朝堂,门下子弟尽皆为官的新世家。”


    杨修转过头,见来人身穿白衣,长着一张长脸。


    杨修对此人笑道:


    “如此,大乾已经胜过大汉多矣。


    毕竟官员的权力来自于天子,任用或罢免,只不过是天子一句话的事情。


    官吏世家或许会有争斗,却再也无法似过去那般割据一方,谋逆作乱了。


    若有明君在朝,大乾吏治清明,必将迎来盛世。”


    长脸青年对杨修拜道:


    “仁兄见识不凡,不愧为金陵解元。”


    杨修亦还礼道:


    “琅琊诸葛瑾,也是名不虚传啊!”


    “哈哈哈哈…”


    两人相对而笑,众多学子都对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省试之期很快便至,大乾的上千名举人,有半数以上都选择参加省试。


    只有一小半人放弃了考进士的机会,直接选择从郡吏开始出仕。


    大乾进士,要选拔的是真正顶尖的人才,角逐也异常激烈。


    一千名举人之中,唯有三十人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进士的功名,殿前面君。


    这三十人,便是大乾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三十位大乾进士脱颖而出。


    他们的名单,也被送到了袁耀面前,由袁耀先行审核。


    在进士的名单上,袁耀看到了不少上一世熟悉的名字。


    “杨修、诸葛瑾、费祎、蒋琬、顾邵…


    除了杨修,都是前世蜀国和吴国的重臣啊!


    这些人皆有大才,都被自己纳入囊中了?


    只凭这些人才,这科举就办得值!”


    收了这么多贤才,袁耀很兴奋。


    可他们之中表现最出色的,还是杨修。


    杨修不但考中了进士,还是省试的头名会元。


    杨修能做到这些,袁耀一点都不奇怪。


    此人狂是狂了点,天赋和才华绝对没得说。


    连祢衡那嘴臭猖狂之辈,都不得不承认杨修有才。


    而且杨修经历了不少事情,整个人变化颇大。


    以杨修如今的势头,当真有可能连中三元,成为大乾的第一位状元。


    “范慎…”


    再往下看,袁耀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范慎之名出现在名册上,让袁耀颇感意外。


    范慎绝对算是人才,而且是了不得的大才。


    只是他出现的时机,完全出乎了袁耀的预料。


    范慎字孝敬,乃袁耀上一世时的东吴重臣。


    他与孙权的长子孙登交好,算是东吴后期的人物。


    孙登命胡综著《宾友目》,曾以‘学究甄微,夏游同科’盛赞范慎,可见范慎才华横溢,学识不凡。


    范慎在大吴先后担任侍中、武昌左部督等要职。


    在孙皓为帝时,迁任大吴太尉,位列三公。


    这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年轻时名声不显。


    没想到自己开科举,让范慎年纪轻轻就出山了。


    袁耀仔细琢磨,觉得范慎年轻的时候不是不想出山,而是实在没有机会。


    上一世的东吴,完全就是一个股份制的帝国。


    孙氏是董事长,江东各大世家是大股东。


    所有的权势和向上通道,都把持在世家豪门手中,范慎出身低微,如何能有他出头的机会?


    哪怕范慎才华大过天,也得老老实实窝着。


    袁耀猜测,范慎最后能出头,应该是凭借才华交好世家子弟,成为一方名士。


    而后以名士的身份,结交孙登,得到大吴太子孙登的赏识,一步步走上仕途。


    其中之艰难,自不必说。


    如今范慎能走科举入仕,对他来说简直是捷径中的捷径了。


    这也正是袁耀开科举的目的。


    让天下人才,皆能为己所用。


    而不是因世家的关系被压抑,最后自己只能任用世家子弟,坐看士族坐大。


    袁耀将进士名单递给尚书令李儒道:


    “名单没什么问题,尽快安排殿试吧。”


    李儒躬身应道:


    “臣遵命。”


    十日后,大乾天子袁术与太子袁耀在登龙殿召见大乾进士,开殿试。


    殿试之中,当选出前三甲,也就是大乾的状元、榜眼、探花。


    学子们入殿之后,同时对袁术拜道:


    “吾等拜见陛下,陛下千秋无期!


    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哈哈…”


    袁术身披皇袍、手捧玉玺,乐得合不拢嘴。


    这么多天下顶尖的人才向自己朝拜,太子这科举办得好啊,以后还得办啊!


    “众卿平身,都起来吧!”


    说是殿前面圣,其实主要考核这些学子的人,还是袁耀。


    袁术自从看错了杨弘之后,觉得自己选人的水平实在是不太行。


    他现在只信亲儿子袁耀,别人说什么都信。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