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0章 成本突破之路

作者:荒野悲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计划改变,现在要申请国家项目。


    那就得做充足的准备了。


    至少不能等国家基金找来的专家团审核的时候,被挑刺挑毛病的不予通过。就像程院长说的,在复旦可以自由散漫一些,去国家部委里要钱,那就得足够的重视才行。


    “你这个系统,现在有两个难关需要过。”


    谭明亮教授对此也很上心。


    周浩然笑着说:“谭教授,你还有空关心这种小事情?”


    “这可不是小事情。”


    谭明亮本来就是程院长的弟子。


    周浩然问:“哪两个难关啊?”


    “技术层面和成本层面。”


    谭明亮虽然不直接参与校园一卡通的项目,可这种项目都属于小项目,执行起来不容易,但理论层面一看就懂。


    周浩然点了点头,“我已经跟宁元甲博士和张曲博士说过了,请他俩帮忙,抓紧时间用C语言做个嵌入式的数据处理算法。”


    谭明亮笑道:“对,数据系统必须得重建,这你没法回避,哪怕是我找关系把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卡数据系统拿回来,也不行!必须得自己搞!”


    “对。”


    周浩然最主攻的方向就是数据处理。


    他对此门清。


    国内人多,复旦大学的在校师生比斯坦福多两倍,这就意味着在复旦大学做校园一卡通,比斯坦福的难度更大,处理的数据量更大。


    现在的硬件性能弱,没法采取二十年后常用的“技术不够、配置来凑”的惯用策略。


    那就只能从软件层面下手了。


    谁的数据处理算法更高明,谁就能更快速、更高效的处理更庞大的数据。国内人多,所以国内在这方面有着比美国更高的要求。


    否则国内这边都不需要自研了。


    就像很多领域似的,直接去国外高价买回来一套完整方案,然后改个名、换个标,就算是国产自研应用起来了。


    校园一卡通不行,国外的方案基本不适合国情。


    除非是一些民办学校,人少、钱多,为了搞政绩工程去吸纳生源。


    “我在分布式的数据处理方面还算可以,你要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我说不定能帮忙。”


    谭明亮这话说的很保守。


    周浩然笑道:“那巧了,我最擅长的也是分布式的数据处理,尤其是高并发事件。这事我要是做不了,全世界就没人能做了。”


    谭明亮觉得这小子口气很大,却也没觉得是在完全吹牛。


    他现在正写两篇论文。


    题目就是这小子给出来的,还提出了一个很完整的结构框架……这不仅是双方合作写论文,更呈现出了一种师生状态。


    周浩然是博导,谭明亮是博士。


    就很有荒谬感。


    “技术层面是最大的难题,这要是没问题,成本层面就容易多了。”


    谭明亮为他感到高兴。


    周浩然很轻松的说:“根本没那么复杂,不就是数据量太大,导致系统运转速度太慢嘛。我直接采用动态哈希索引算法,我都交代好了,让宁博士搞代码,先在实验室里把数据出来。”


    “动态哈希索引算法?”谭明亮微微一愣,“这行吗?内存溢出的风险很大呢!”


    “风险?”


    周浩然完全没觉得什么风险。


    “你等下!”谭明亮起身,去办公桌后找到了一本杂志,是国内计算机行业很知名的学术期刊《计算机应用》,“这是最新一期,上面刚好有一篇关于动态哈希索引算法的应用风险的论文。”


    “是吗?”周浩然接过了期刊,简单的阅读了这篇论文,“嗯,说的都对。不过,这个清华博士只是指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谭明亮面色微变,“你有办法解决?”


    周浩然点头道:“就是数据冗余呗,其实简单,非接触式IC卡相比于磁条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集成芯片。有了芯片,就有了边缘计算的逻辑。没必要所有的数据处理都交给后台的数据库。”


    “你这又可以写一篇大论文了!”


    谭教授很是佩服。


    “等做成了,让宁元甲去写。”


    周浩然待写的论文太多,这种已经落实的有着明确参考指标的项目,随便找个手下就行。


    “技术层面没问题,那就剩成本了。”谭明亮对此就无能为力了,“就是刚才你说的,卡里的射频芯片。”


    “听说只能从国外采购。”


    “不过我可以给你介绍高祥文教授。”


    “嗯?”


    “走,咱们过去找他,看看他那边的情况,说不定咱们学校能自研出来。”


    谭明亮拉着他一起出发。


    周浩然失笑道:“我们学校还有芯片工程啊?”


    “有啊,都注册公司了,校企!”


    谭明亮跟他一起下楼。


    一点不远,就在几百米外的逸夫楼。


    “校企?”周浩然似乎想起来了什么,“微电子吗?”


    谭明亮道:“对,做的是微电子,叫……叫复旦高科技公司。”


    “哦。”


    周浩然对此就不太清楚了。


    实际上,复旦高科技公司就是复旦微电子的前身。而复旦微电子就是海港芯片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


    2000年后,国内的校园开始普遍的推广校园一卡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本的突破。


    所谓成本的突破,就是智能卡里的射频芯片,可以国产啦!


    完成这个技术突破的公司,其中之一就是复旦微电子。


    周浩然在97年初的这个阶段要做校园一卡通,也就必然形成了跟复旦微电子对接的通道。


    还真是巧了。


    过去之后,经过谭明亮的引荐,这才发现高祥文教授的团队正在做的课题,就是国产智能卡芯片的技术突破!


    “你们在做射频芯片?”


    周浩然感到惊喜。


    高祥文教授道:“国内现在有很多个团队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想为银行服务。”


    “银行?”


    周浩然最初也是要为银行服务,因为受不了那些人的保守,这才想做校园卡来证明自己。


    高祥文教授给了些解释。


    说现在国内的银行,主要都是存折。


    因为存折的成本更低。


    偶尔有一些用户会使用银行卡,那也都是磁条卡。


    可国外的银行,已经普遍都使用上了IC卡结构的银行卡。在这方面,国内落后很多,因为银行卡要普及,就只能是银行免费送给用户。


    免费送,成本太高肯定不行。


    IC卡的内置芯片没法国产,就做不到成本控制。


    就不可能普及。


    周浩然听后,就笑着说:“高教授,你要是想为银行服务,那真是太难了。至少短期内不现实,金融系统的那些人我打过交道,一个比一个保守,他们可不敢轻易使用国产芯片。”


    “能理解。”


    高祥文点了点头。


    周浩然道:“磁条卡的技术落后但成熟,我估计十几年内,国内的银行就算推广银行卡,也一定是以磁条卡为主。”


    高祥文叹了口气。


    自然知道金融系统里那些人的尿性。


    创新是有风险的。


    国产替代风险更大!


    这种事情,最好还是由民间去行动,等民间实验的差不多了,再应用到体制内的一些项目工程里。


    多花点钱买国外的东西不要紧,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免受责任。


    实际上,国内银行全面的放弃磁条卡,推进国产芯片的IC卡结构的银行卡,那都要等到2015年了。


    可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就已经完成了技术突破,做出来了国产智能卡芯片。


    周浩然笑着说:“高教授,那现在可太巧了,我正要申请做校园一卡通的项目呢,学校的计划是做一个形象工程、样板工程。如果射频芯片能够国产,那最大的成本障碍就能突破。要跟银行合作,猴年马月都难推进,还不如咱们来合作!”


    “校园一卡通?”高祥文微微一怔,上下看看他,“周浩然同学,你是在跟哪个导师做项目?”


    谭明亮咳了咳嗓子,在旁解释道:“他还是本科生呢,没有导师。”


    “本科生?”


    高祥文愕然一愣。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