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1章 准备启动

作者:醋溜肥肠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一直到早上11点多,柴桑市机械三厂的技术人员赶到了幽兰乡。


    他们被面前的景象惊呆了,看着黑眼圈有些重的盛主任,不禁感叹道:


    “盛主任,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一个晚上搬了5条生产线?”


    “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如果不提前把这些东西搬进来,那你们来不是要多待好几天了么?”


    “好,那你就好人好事做到底,再喊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来,我们争取两天内把这些机器组装完毕,然后进行调试。”


    “没问题,咱们村就是年轻人多,一百个够不够?”


    “哈哈,够了够了!”


    盛主任找到了牛大力,村广播响起了声音,很快上百名年轻小伙子来到了新厂房,帮着技术人员开始安装。


    安装的过程还是比较繁琐的,前后一共用了四天多的时间。


    10月26日,这天是星期日,盛主任还是把李明给喊了过来。


    “老盛,新生产线是要开始调试了么?”


    “是的,就等着你来了,不然我们早就开始了。”


    李明围着五条生产线认真的走了几圈,喊来了技术人员。


    “姜工,我们也别一台一台的试了,五台生产线全力开工,看看会不会有什么问题,顺便检测一下厂房的电压等各方面的情况。”


    “行,都听你的。”


    李明来之前,技术人员已经把机器的操作规范告诉了在场的年轻小伙子。


    由于自动化很高,只需要一个投料人,两个油炸温控人员,一个安全员就足够了。


    在噪音方面,新生产线也有很大的提高,五台机器同时运转的噪音不是特别的大。


    随着土豆被投入机器,清洗、筛选、切片、油炸、起锅撒料、传送冷却、包装封口,一气呵成。


    更加厉害的是,五台机器同时开始运作的,结束的时间也差不多相同,误差不超过十秒。


    整个车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李明初步估算了一下,如果按照这种速度,他们月产能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万包。


    “姜工,我们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运转,预计两个小时左右,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算验收通过了。”


    “好,我很有信心!”


    一筐筐的土豆被不停的导入投料口,两个小时内,机器就没有停过,炸出来的薯片已经堆积成小山了。


    眼看到了两个小时,李明没有喊停,又加了一个小时,知道用于油炸的油到了使用临界点了,他才喊停。


    “好,姜工,这次验收就算通过了,还麻烦你们留下相关的说明书,如果是些小毛病,我自己就修了,实在不行就喊你们来。”


    姜工没有反对,他们也知道李明是八级技工胡先进的徒弟,郭科长也打过招呼。


    “李明,说明书我们放在了那边的桌子上,你有自己看看,实在搞不定的可以去问你师父或者打电话给我们。”


    “没问题,没问题。一会就别走了,我们去县里的人民饭店吃个便饭吧。”


    姜工看了看时间,也快到五点了,反正今天也不回去,应下了这个饭局。


    “李明,那今天这些做出来的薯片怎么办?怕是有上千袋哦。”


    “牛厂长,这个事情还得麻烦你用广播通知一下村民,让村民们自己拿塑料袋来装,每家至少一包,具体怎么分,你看着弄呗?”


    “行,这个活我在行,保证分的平平整整的。”


    幽兰食品厂这边算是万事俱备了,就等着正式开工。


    而王卫国他们在鹏城也是待了四五天了,在这几天里,王卫国基本上了解了机器的运作方式。


    熊欢也是通过自己的手段,大概问到了一些原料的来源。


    特别是果酱这一块,良心一点的会买真果酱,掺杂胶体当中,有的还会加一些果干粒。


    没有良心的那纯粹就是食用香精,但这一般出现在中小规模的乡镇企业。


    羊城国营第一副食品加工厂属于第一种,甚至在原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几年前还行。


    随着仿造的小企业越来越多,他们也是焦头烂额的,一边生产,还要一边和这些小企业斗智斗勇。


    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把这个夹心饼干往外扩张的原因之一,精力不太够。


    了解的差不多了之后,王卫国给刘大奎去了电话,表示剩下的就是继续签合同了。


    “好,王卫国,你代表公司把合同签了!我这边也想局里做了申请,贷款审批手续也在走!你让他们那边放心,最多1个礼拜,钱就可以汇过去一半了。”


    放下电话,刘大奎即刻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每个车间的职工代表们坐满了会议室。


    刘大奎向职工们宣布了新产品的研发计划,并保证从这个月开始,工资按时发放。


    有了这个保证,职工们才燃起了一些希望和斗志,天天盼着新机器的到来。


    11月的江州,也逐渐的寒冷了起来,所有人都穿上了较厚的外套。


    经过半个多月的商讨,柴桑市,抚城市,上尧市的共计三十个供销社达成了一致,他们同意先小批量的进货售卖。


    盛主任看着刚刚记录下来的订单数量,有些不开心。


    除了柴桑市要了二十万袋薯片之外,抚城市、上尧市只要了十万袋,刚好达到李明的最低进货量。


    李明得知情况后,把具体的营销方案流程连夜写了出来,并交给了从鹏城回来了的熊欢。


    在李明的帮助下,幽兰乡食品加工厂成立了营销科,熊欢兼任科长。


    初步找了十五个头脑灵光的年轻小伙子,阿宝也在其中。


    这十五个人利用晚上的时间,跟着熊欢学习相关知识,并对李明之前所有的营销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复盘。


    每个周六的晚上,李明也会从江大来到厂子里,给他们讲解后续的营销方案。


    11月15日,经过半个月的培训,这十五个人像是脱胎换骨了一般,从他们口里说出的话,绝大多数的村民已经听不懂了。


    这一天也是向柴桑,抚城,上尧送货的日子,十五人分成了三个小组,跟着车子离开了加工厂。


    “李明,你说他们过去能做的好么?”


    “熊科长,我觉得没有问题,只要他们按照步骤来问题不大,至于突发情况,那就要靠他们自己了。你知道我为什么没有给这三个队伍制定队长么?”


    “呵呵,你小子鬼的很!你就是想看看他们这三个组里面,谁能自动的成为队长!这样更加服众!”


    “要么说是熊科长呢!总是能说到点子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