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0章 大力发展地产

作者:任猪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陈光良来到港府,受到军政府的港督夏慤,及政务官麦道高的同时接见。


    显然,港府也对陈光良在战后还长期留在香港,也是非常重视,毕竟陈光良和国民政府在以往的关系密切。


    一开始,夏慤便说道:“感谢陈先生愿意帮助港府,一起应对粮食等物资的危机。”


    最近,环球贸易和环球航运倾巢出动,为香港从东南亚购入大量的粮食,仅这一步,香港其它商人就没有几个可以做到。


    因为首先是要熟悉东南亚或内地的贸易,其次还得有远洋船,恰好陈光良都有这些资源;就算太古和怡和不卖给他船,陈光良也能从沪市租界船只运粮,毕竟他曾是华夏航运业的扛把子。


    陈光良很是沉稳的说道:“香港以华人居多,这些人也是我的同胞,既然我在香港从事商业活动,自然会尽最大努力帮助香港的秩序恢复。”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他会在香港;第二,他从事的是商业活动。


    其实,现在所有港英政府的人都明白——二战后,香港的华人必须得到重视,负责英国人统治不了香港。


    因为在二战中,华夏人的英勇抗战,前期独自硬抗日本四年多的时间,这充分说明这个民族觉醒了。一个民族觉醒了,哪怕这个国家再落后,也不会当被殖民者。


    而港英政府现在还想掌控香港,那就必须将华人的地位提起来——包括不允许住山顶、不允许去某些沙滩等等,全部要取消。


    面对陈光良的回答,夏慤和麦道高并没有往深处想,毕竟他们只是军政府,香港稳定后就会交出去。


    当务之急,香港是摆脱混乱的处境。


    所以麦道高说道:“陈先生是一个优秀且厉害的商人,你以个人的身份,能否提出香港现在的问题及建议?”


    陈光良当即说道:“我以一个香港居民的身份,确实对此时香港有一些建议:首先是粮食和物资的问题,这一步我觉得要尽快稳定,同时也要尽快取消价格管控,这样才能增加粮食输入;其次是住房的缺少,主要是建筑材料的缺少,港府可以对这方面的外汇和贸易给予支持。”


    缺粮食、缺住房,这是目前香港的根本原因。


    麦高迪当即说道:“港府不可能动用庞大的公共资金修复私人住所,毕竟获利的是私人房东。”


    陈光良说道:“此举会让不少人感到相当不满,这是事实。当然,我也明白军政府的难处。当然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交通。”


    他的话,自然是让夏慤、麦道高很重视,而且事实也是如此。


    但军政府有他的难处,所以最后麦道高也只是说道:“关于难民的问题,军政府只能够尽可能地将空置的建筑物安置居民以及征用旅馆作收容难民。当然,军政府可以对于粮食的输入、建筑材料的输入,给予一定的方便,鼓励想陈先生这样的商人,一起参与香港战后的重建。”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他即将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4艘自由轮(万吨巨轮)、1艘5000吨加拿大轮、1艘3300吨A1型轮。


    这些船只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开辟香港至上海的定期航线


    第二、打通华夏沿海和香港的贸易


    第三、承接远东和欧美的运输航线


    与此同时,他要在明年组织一艘船,由全华人的海员,从香港驶向美国的跨洋航行,达成华夏首次的壮举。(当初招商局虽然开辟跨洋航行,但由于英国的人阻拦,过巴拿马必须用英国籍船长,故没有全华人的船)


    如今战后,华人的地位提高,不可能存在——华籍船长不能过巴拿马运河的规定。


    总体来说,此次港府之行,陈光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此时,大家对于陈光良滞留香港,并没有感觉到——他是要留在香港,不回沪市。


    不过明年内战开始,再加上法币疯狂贬值,内地的富豪们大概从1947年初就纷纷转移资产来香港了。


    回到德辅道的平安银行大厦办公室,陈光良开始盘算起来。


    接下来,长江地产应该大量收购旧物业、破物业、地皮,然后大兴土木,兴建一座又一座的五层唐楼。


    至少需要1000幢房子,差不多5000层,可容纳3万人居住。


    而此时的长江地产,不过300幢出头,离目标还差得远。


    主要是考虑资金方面:陈光良从内地带来价值250万美金的外汇、黄金、白银、大洋,这些资金都已经存放在平安银行大厦保险库;另外,陈光聪回港后,从澳门取出50万美金。


    相当于,陈光良拥有300万美金。


    发展航运方面,陈光聪资金掏100万美金,陈光良大概还需要投资150万美金;但实质上,这些资金可以分期支付,不会马上使用。


    至于工业的支出,正好是由平安银行贷款支持。


    这样一来,陈光良实际上可以给予长江地产150万美金的支持,也就是600万港币。


    另外一方面,他可以从美国调动资金回港,手中的‘迫签港币’也会很快被汇丰银行承认。


    综述:长江地产要加快脚步,赶在1947年前,大举收购地皮和破旧物业,并进行建筑。


    这样一来,仅在1947年以后的租金,就够大赚特赚了。更何况这些房子及地皮,是留在将来作为建高楼用的。


    随即,他将严宽、吴新河喊到办公室。


    “现在香港很多破旧物业的主人,因为没有资金重建,市场上应该很多,我们要抓紧时间购买。另外,港九的住宅地皮也大力吸纳。资金不用担心,我马上调,我们的目标是,要在1947年前,拥有1000幢楼或相应的地皮。”


    还有14个月时间,时间有点紧迫。


    相当于还需要700幢唐楼,若是按地皮计算,差不多也需要100万平方尺以上,耗资在千万左右。至于建筑费,这个自然也不低,毕竟现在建筑材料挺缺的。


    不过都是值得的,陈光良准备从蒋梅英那里先借200万美金。


    严宽当即说道:“有,市场确实很多私人地皮和旧物业待售,我们一定抓紧时间购买。”


    吴新河点点头,说道:“确实,现在香港人口反而是朝着沪市流动,虽然有些粤籍人士重返香港,但一些华侨也朝着沪市流动。故,私人物业出售比较多。”


    “好,抓紧时间,国内要打内战了,届时大家还得来香港。”


    两人一震,老板一直都预判很准确,看来这一次也是真的了。


    “是,老板”


    安排好这件事后,陈光良松了一口气,有这样一批物业和地皮,他儿子的‘地产王国’就是躺赢,后世什么‘四大家族’给他们家族提鞋都不配了。


    毕竟陈光良已经熟悉大家的套路,根本没人在地产上做得过他。


    陈光良在叶熙明、李鸿生的陪同下,视察了平安银行旺角支行。


    这家支行的物业,便是长江地产的一座唐楼一二层,楼是商住两用的临街物业。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存款的人似乎挺多的,这是一件好事呢!”


    现在一些香港银行,对存款并不热衷,原因是资金找不到出路,这倒是给了平安银行发展的机会。


    李鸿生自豪的说道:“别的银行对存款有些不上心,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资金的出路。但我们平安银行不同,新丰纺织、维他奶的工厂要复工,再加上时代影业、长江地产等企业都有需求,甚至老板你做主要给工业贷款予以方便,所以我们的资金出路很多。”


    平安银行在香港工业界,从1937年就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其它华资银行都还跟不上,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相反,平安银行在8月份第一时间就准备复业,当下也是第一时间和工厂主建立关系。


    这一切,都是陈光良知道,香港的工业将迎来一波发展。


    叶熙明也说道:“我们的资金出路多,反倒是担心存款不够,所以我们开业后,对存款异常给予优惠和方便。首先是我们开通100元就可开户,其次是利息比其它银行高一些,最后便是我们拥有充足的信誉,短时间内,我们已经拥有500万的存款。”


    信誉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个事情:


    第一,当年日军占领香港前,平安银行将储户的资金基本给还掉,且在利息上给予照顾,剩下的资金也转移至澳门,让储户基本没有损失;


    第二,坐落在中环德辅道的平安银行大厦,是华资银行最庞大、最漂亮的银行大厦,这就是信誉的保证。


    基于此,平安银行在短短的2个多月,便已经吸纳存款500万港币以上。


    陈光良说道:“尽快让五家分行全部开业,抓紧时间吸纳存款,我们要大力发展储蓄、贷款业务,趁着汇丰、渣打元气大伤,其它华资银行没有反应过来。”


    “好的”


    此时的汇丰银行,信誉有些让人不放心,因为那批上亿的‘迫签港币’,让很多持币的人非常愤怒。


    而像恒生银号之类的,压根不算银行,信誉更无从谈起。也就是东亚银行,发展也不错。


    此时,香港的粤籍商人,依旧没有他们海派商人财大气粗,平安银行作为海派银行,自然要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接下来,江浙沪商人将资金转移香港,平安银行便可以趁机大赚,而且还能建立很好的信誉。


    回到中环的德辅道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对叶熙明和李鸿生说道:“第一件事,平安银行要加速本土化,招募职员时,要考虑的粤语和国语并行的问题,所以粤籍员工的培养也要一视同仁,招募粤籍的高中毕业生,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


    “明白,事实上从我们平安银行进入香港一来,粤籍职员占比就在30~40%,和沪籍比例差不多。”


    “管理层的比例也要上前”


    “好的”


    虽然平安银行是海派银行,陈光良也想赚这一波江浙沪商人迁徙香港的业务,但最后终究是要扎根本地,服务粤籍占比更多的群体。


    前世江浙沪商人为什么在香港逐步落后粤籍商人?


    并不是海派商人的实力不足、智慧不及。


    真正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商人,只是将香港视为‘临时居住地’,眼睛一边盯着内地,希望有天能回去,也一边盯着海外,哪天军队打到香港就跑到国外。


    正是有这样的心理,其实很多海派富翁到香港后,并没有投资他们最喜欢的产业——地产;一部分投资了工业,一部分投资了航运,前者是海派商人的理念‘实业救国’,后者则是‘可走资产’随时跑路。


    海派商人失去了最重要的两个产业——银行、地产,这是比较可惜的。特别是银行,到最后颗粒无收。


    晚上,听说要向自己借200万美金,蒋梅英马上说道:“200万美金怎么够呢,现在你要赶在资产低的时候大量购买,又要发展航运和其它。我干脆让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一共在香港取出500万给你,我相信你需要这笔钱的。”


    严人美也在一旁,她自然知道蒋梅英这几年在美国炒股赚了近700万美金,资产也有1000万美金。


    不过她并不吃醋,因为陈光良手中的财富更多,相当于正房一脉依旧远多与二房。


    陈光良思索了一下,说道:“也行,这次从内地带来的财富,很多都是黄金、白银、大洋,我实际上也不想兑换掉。借你500万美金,等过两年我在美国的资产解封,便连本带利还给你。”


    蒋梅英不满的说道:“都一家人,谈什么利息!”


    陈光良笑着说道:“虽然是一家人,但钱财还是的,更何况着这些资金我拿去投资,两年够翻一倍了。”


    严人美也在一旁说道:“好啦,事情定下来就行,一家人不要老是谈钱。”


    对于她来说,既然蒋梅英已经进门了,那就是合法的陈家人。若真是要和她这一房争家产,她也只能面对。


    如今蒋梅英虽然有1000万美金的财富,但那主要是人家从美国赚的,她根本不要担心其它。


    基于此,她并没有吃醋。


    而她也知道,陈光良现在是在香港建立一个:航运、地产、金融、实业的庞大产业链,需要资金,暂时借一下蒋梅英的钱,她是应该感激人家的。


    三人便停止谈钱的事情,如今蒋梅英是美国国籍,三个孩子也是美国国籍,实际上相当于已经分家。


    之所以蒋梅英要回香港,第一是陈光良和她都还年轻,不能长期分居两地;第二是孩子们还小,不能缺少中文、传统文化的教育。


    (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