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3章 战后的影响

作者:葡萄无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对马海战的胜利,对当今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真正奠定了扶桑国世界一流列强的地位,能够与英,法,楚,德,美比肩。


    虽然这些老牌世界列强不一定能瞧得起扶桑人,可是对扶桑国的强大军事能力却再也没有质疑。


    空前强盛的扶桑国海、陆两军,自然也引起了大楚帝国军方的高度关注。


    大楚帝国皇家陆军和皇家海军分析总结这场大战的经验教训,开始在全军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整训和战略战术调整,以适应20世纪战争的新特点。


    皇家陆军的最大改变,就是再一次的扩军十万,总兵力规模从原本的36万余人,进一步增长到47万余人。


    原本一个师兵力7600余人,扩编到万余人,并且增加8个野战师和12个独立团的编制,使得陆军扩增到32个师,57个团规模,实力有了大幅增长。


    在大楚帝国皇家陆军的编制中,开始实施军区制度。


    比如中美洲军区,南美洲军区,西非军区,东非军区等等,这是高于师级的区域性军事指挥机构编制,也是首次出现在大楚帝国的编制序列中。


    军区有权指挥辖地内的帝国直属野战部队(注;双重指挥),地方卫戍部队,要塞港口守备团,武装民兵和其他武装力量。


    统一指挥部署,能够形成更强的战斗力。


    大楚皇家海军在数易其稿后,终于拿出了全新的“昆仑山”重巡洋舰建造计划,这是与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同一等级的主力舰。


    最明显的指标,就是排水量超过3万吨,航速25节,是真正跑得快,火力猛,装甲厚的新式战舰。


    按照“大楚帝国皇家海军十年整备计划”,“昆仑山”级重巡洋舰一共4艘,首舰在7月初投入建造,次舰在十月份投入建造。


    3号舰和4号舰将在1906年度先后投入建造,建造进度明显加快,预示着在海上主力战舰领域的投资翻倍。


    对马海峡之战后


    在增援远东的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和第三太平洋舰基本全军覆没后,眼见着翻身无望,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扶桑国的胜利。


    在这样的默契前提下


    经过美国的和平斡旋,日俄两个交战国终于坐下来开始商谈停战条件,准备结束这场双方都代价沉重的战争。


    这意味着


    沙皇尼古拉二世政府东进政策夭折了,雄心勃勃的“黄俄罗斯计划”彻底破产,这在今后的数十年都没有恢复过来。


    沙俄国内因为战败导致乱象丛生,革命暴动四起,沙皇刻意营造的战无不胜光环彻底破裂了,也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在国内矛盾加剧的情况,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基础产生了严重裂痕。


    这场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争,实在是打不下去了。


    扶桑人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在整场战争中损失超过26万人,这仅仅是爱面子的扶桑自身统计的损失数字,实际远不止此。


    真正让扶桑人破防的是停战谈判,原本扶桑人挟着战争胜利的威势,准备狠狠咬上沙俄一口,用来弥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损失。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扶桑人花了超过16亿日元的军费,这个年代,扶桑国每年国库的收入才不到2亿日元。


    为了准备这场战争,扶桑人不光把自家底掏空了,还向美英借下了大约8亿的巨额外债,可以说是负债累累。


    对扶桑人而言


    既然胜利了,那胜利者有权提出要求,肯定得想办法挽回损失,至少得把借的钱还给英美两国啊。


    十年前,甲午战争打赢后,他们就从清政府那里“捞到”的2亿多两白银的好处,可以说是赚翻了。


    如今就打算照猫画虎,也从沙俄那里狠狠的咬上一大口。


    在朴茨茅斯和谈中,扶桑方面直接向沙皇索要了高达30亿的金额,把在场的美国人和沙俄谈判代表都惊呆了。


    沙俄谈判代表当即忿怒离席,冷冷的丢下了一句话;“这绝不可能,俄国没有付钱的习惯。”


    扶桑人都懵了,怎么不还还价就走?


    他觉得要求挺在理,当初就是这么讹诈大清的,一次又一次得手,钱来的很容易。


    可这次碰上了硬茬子啦。


    消息传回圣彼得堡。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震怒不已,那一班大臣直接红温了,破口大骂“扶桑人趁火打劫。简直就是漫天要价”。


    必须得明白,沙皇俄国利益的重点与核心始终在欧洲,超百万俄军的精英超过八成都在欧洲,家底子厚实着呢?


    以沙俄帝国1.35亿人口的巨大体量,损失个十万八万俄军官兵压根算不了什么,远东战争的失败还远没到伤筋动骨的时候。


    就算打仗打输了,沙俄也不会轻易答应扶桑那些蛮横无理的要求。


    沙皇尼古拉二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扶桑的狂妄要求,回答就一句话:“一个卢布都没有,不服就再战。”


    扶桑人直接傻了,思虑再三,考虑到沙皇俄国恐怖的战争潜力,确实是无法驯服的巨兽。


    扶桑自己实在打不动了,经过11次的全国总动员,动员兵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39岁,征集了超过120万兵力。


    这样沉重的战争负担,扶桑实在吃不消,只能草草结束了。


    1905年8月,扶桑与沙俄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在这个条约里,沙俄承认了扶桑国在朝鲜的殖民统治,还把旅大租借地和附带权利及财产都转手给了扶桑。


    从某种角度来看,算是聊胜于无的补偿。


    除了这些


    沙俄还把从长春到旅顺的中东铁路一条小路也让给了扶桑国,并且割让了库页岛北部。


    就事论事的说


    巨大的付出与回报完全不相称,扶桑人咬着牙赢得了战争,最终不过获得两条铁路的权益和沙俄在东三省的部分资产,全加起来也就值个几千万。


    这悬殊的落差,让扶桑人瞬间破防了。


    扶桑国内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谈判代表的懦弱,死了这么多人,花了那么大代价,竟然连一点补偿都没得到。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吃了大亏。


    8月份签订了停战条约,硬撑到12月份,桂太郎政府就在汹涌的反对声浪和巨大经济压力下倒台了,成了发泄怒火的替罪羊。


    在原本历史上


    扶桑国在此战过后,掀起了一股反思战争的浪潮,普遍认为被美英列强利用了,做了冤大头。


    从此,仇恨的种子就埋在了心中。


    原本帮助扶桑国发展的英国贷款和美国贷款,也成为了涂满了毒药的馅饼,陷入了遭受迫害的偏执,敏感而又自卑的扶桑人觉得自己才是阴谋的受害者。


    扶桑国在反思的浪潮中沉寂三十多年,这也是辛苦偿还战争巨债的三十年,自强发展的三十年,影响到扶桑国今后历届政府的政策走向。


    若历史走向没有改变


    十多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扶桑国默默的选择了束手旁观,除了出兵占领德国青岛殖民地以外,没有其他的军事大动作。


    最主要的缘由


    就是在日俄战争中受伤太深,对英美俄各国列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防范心理和暗藏的仇恨种子,不愿意跳出来给他人做嫁衣裳。


    “那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就是普遍共识。


    至于青岛的德属殖民地,这原本就是1902年《英日联盟》缔结的时候,双方桌子底下的交易,这是英国人许给扶桑人的甜头。


    复盘这场影响东北亚各国近代历史走向的重大战争,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惊奇的发现;


    一直没多少存在感的大清国,竟然是最大的赢家。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除了1900年义和团那阵子,其他时间内,紫禁城里的清王朝与各国洋人的关系都很密切,“以夷制夷”这一招用的越发顺手。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东三省。


    如今全世界人都知道,日俄两国对东三省和满蒙地区都怀有极大野心,视之为嘴边的肥肉。


    早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野心勃勃的扶桑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了东北关外之地,由此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俄国联合了法国和德国,迫使扶桑国占领军退出东三省。


    扶桑国眼看着无法与三国抗衡,只能收了三千万银元的赎辽费,满心不甘的退出了东三省。


    这笔钱,大清国是借的法德两国的贷款,补偿给了扶桑人。


    同样的事件,在7年后又发生了,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是沙俄。


    侵略成性的俄国人在1900年八国联军时期,派遣17万大军南下,制造了许多惨案。一举全面侵占了东三省,就是为了实施沙俄“东进策略”的入侵举动。


    与此同时


    沙俄还大举向东三省移民,十几万俄国人携家带口而来,老实不客气的就在黑土地上定居下来,俨然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地盘了。


    这简直把扶桑人鼻子都气歪了,好嘛,可恶的沙俄老毛子将我赶走了,自己却把这块地盘霸占了,简直欺人太甚。


    正因为这样,扶桑人始终耿耿于怀,东三省是扶桑殖民大陆政策无法回避的必由之径,无论如何也不能看着被沙俄占据。


    从时间线上看


    1900年沙俄占据东北三省,1902年2月12日签订《英日同盟》条约,到了4月份,英、日以及德国,楚国等列强,联合向沙俄施压,要求沙俄从东北撤军。


    沙俄做梦也没想到,七年前的三国干涉还辽,这会儿被用在自己身上。


    诡异的是,沙俄唯一的盟友法国也表示支持!


    在一众列强的强大压力下,1902年4月,沙俄跟清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约定分三个阶段从东北撤军,每个阶段间隔六个月。


    可到第二年,沙俄就不愿意了,反悔了,耍赖了。


    沙俄在哈尔滨建设的标准非常高,投入了巨资,完全是仿照圣彼得堡的规格去建造,意图将其打造成为双头鹰的东方首都。


    而且还花大力气移民,建造工厂,学校和城市建筑,修建道路桥梁,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


    沙俄固然打不过一众列强,可对付软弱的大清那有一千种办法。


    于是1903年4月18日,沙俄向清政府提交了一份《七项撤军新条件》。


    大意就是


    撤军可以,但清国得保证列强不能进入东北,其次,沙俄索要参与东北的行政管理。


    不仅如此,沙俄还迫不及待的成立了“亚东大都督”,臭不要脸的开始在东北搞总督治理。


    沙俄做梦也没想到,大清那也不是省油的灯,神操作简直惊呆了众人。


    在接到沙俄照会的第二天,大清转手就把沙俄的这份《七项撤军新条件》,秘密递交给了扶桑国。


    意思很清楚


    二位,声明一下我躺平了先,你们两个我谁都得罪不起,就直接沟通吧!


    不得不佩服,大清这“以夷制夷”之计玩的可真溜。


    大楚皇帝郑国辉从前到后捋了一遍,从时间线上来看一脉相承,他自己都不由得失声笑了。


    这五千年的智慧,不服不行啊。


    自从1902年2月12日签订了《英日联盟》条约后,有了英国撑腰的扶桑也不再畏畏缩缩,态度变得极其强硬起来。


    既然大清国送上了介入东三省问题的充分借口,哪有白白放弃的道理?


    于是,扶桑马上派人跟沙俄开始了谈判,双方前后谈了快一年,最终在1904年成功谈崩,然后就这么昏天黑地的打了起来。


    如今战争打完了,日俄两国都退回去互相舔舐着身上的伤口,暂时无力再战。


    而东三省的主权,依然完好的在大清手中。


    也就是说


    这两个强盗打了个寂寞,仔细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事儿?


    经了这一遭


    日、俄两国现在都明白了,东三省不是谁想占就能占的,周围一圈的列强都在虎视眈眈,不容许哪一方独占?


    谁若是跨过了红线,那么就是众矢之敌。


    大楚皇帝郑国辉知道


    所谓的《英日联盟》,原本就是为了对付沙俄势力大举南侵的产物,属于特别定制版,条约限制非常多。


    英日同盟条约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首先,这个条约不是针对全世界,而是专门针对北方神州大陆和朝鲜半岛。


    地理范围有特别指定限制,不适用于该区域范围以外的地方。


    英日两国中任何一方,如果对大清和朝鲜发动战争,那另一方需保持中立。


    英国要的是市场,扶桑人也不用担心大英帝国跑东北抢地盘,在第一条上就达成了默契。


    重要的是第二条:


    英日两国,任何一国跟其他国家发生战争,另一方都应该给与军事,资金,后勤及其他一切支持!


    这份同盟条约针对的目标,就是近在咫尺的沙俄。


    那为什么不会是针对大楚帝国呢?


    在1902年那阵子


    扶桑国六六舰队还完全没影子呢,总共只有两艘战列舰,其海上力量完全无法与大楚帝国皇家海军相抗衡,强弱非常明显。


    不战胜并消灭大楚帝国皇家海军舰队,扶桑国就不可能对南方的大楚帝国产生威胁。


    总不能让扶桑国陆军自己游泳,跨越四千多公里的距离南下与大楚帝国争锋,这完全不现实,也不可能。


    在签署军事同盟条约之前,英方曾经特意与楚国沟通,并保证不适用于共同针对楚国,双方有秘密备忘录见证此事。


    大楚皇帝郑国辉也表示谅解,放行了,这等于解开了建立《英日同盟》的最后一道障碍。


    若大楚帝国对此存有疑虑,考虑到大楚帝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大的国力和军事能力,那这一份《英日同盟》条约还真签不了。


    在英国人的全球战略中


    大楚帝国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牵制美国的北美战略,还是牵制法国与德国的非洲战略,都少不了大楚帝国的密切配合,双方拥有很多合作成功的美好记忆。


    而扶桑国,其作用仅适合于东北亚地区。


    一个是全球性密切合作伙伴,一个是区域性军事同盟,这就是两者战略价值的根本不同。


    那么既然《英日同盟》规定了


    英日两国跟任何一国发生战争,另外一个都应该参战,并给予军事,后勤资金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帮助。


    当然了,这范围局限于北方神洲和朝鲜半岛。


    那么在日俄战争中,为什么英国人没出兵?


    这里面有个悖论,如果英国联合扶桑组成英日联军,正面攻击沙俄军队。


    那么,就触动了法俄军事同盟的共同防御条款,法国必须要出兵参战,那么这场战争就不仅仅局限于东北亚,还可能燃烧到欧洲。


    在英国,法国和俄打起来的时候,欧洲大陆的另外一个军事集团德奥意同盟会放过这个捡便宜的机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德国不是可能,而是一定会在这个时候出兵,联合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一起围殴法兰西,并且开辟针对沙俄的东线战场。


    那么一来,全世界主要列强都会卷入战火中,可不就是妥妥的世界大战嘛。


    所以,英日两国已经有了默契,就是将战争范围限制在东北亚地区,而不是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地区,产生不可控的连锁效应。


    英国负责提供充足的军事保障,资金和充沛的作战物资,并利用自身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制止域外国家插手东北亚战争。


    剩下的,就由扶桑人自己应付。


    这个所谓的“域外国家”,指的就是南洋的大楚帝国,扶桑人对实力雄厚的大楚帝国一直非常忌惮。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


    不但俄国人过高的估计了自身实力,扶桑人同样过高的估计了自身实力,同意英国人不用派军队参与战争,自己就能解决俄国人。


    这一点,是扶桑人深为后悔的地方,也是感觉被欺骗的主要原因。


    在1895年的战争中,扶桑军队曾经很轻松的就攻克了旅顺港,难免狂妄自大起来。


    如今换成俄国人防守,顶了天多费一些手脚罢了。


    残酷的现实狠狠的打脸了扶桑陆军,在前后长达一年多的旅顺战役中,扶桑人在这里伤亡超过十万之数,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二十余万。


    在那片黑土地上


    到处都浸满了扶桑官兵流淌的鲜血,尸体铺满山谷和一座又一座的山头,战争打的空前血腥惨烈,是不忍回顾的黑暗记忆。


    扶桑人真心想不到,北方的老毛子如此的难打。


    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吃了这个大亏默默忍了。(本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