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4章 总结的经验教训

作者:松柏常青888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突然传来了一个令所有人沮丧的消息:第二车间提前完成了样品,并带着成品前往办公室展示。


    这给所有参赛团队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对于接近成功的第五车间更为致命。


    陈师傅和他的队伍心情沉重但并未放弃努力。


    毕竟即使失败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最终,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部件——橡胶圈的质量不合格导致试制品失效。


    这一问题再次表明看似简单的物品有时可能隐藏复杂的工艺要求。


    化工厂里,徐远山心情沉重地站在窗前。


    接任化工厂后,他好不容易稳定了人事调动引发的动荡,却面临一堆新的麻烦。


    现在,一套石油加工设备正闲置着,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力而无法启动。


    前任厂长的雄心勃勃计划落空后,留下的只是一堆难题。


    徐远山考虑过出售这些设备,并重新分配员工,但总觉得如此处理太过可惜。


    就在此时,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杨佑宁的声音从话筒中传出:“老徐,有件事需要你帮忙。”


    虽然不太想帮这个总出麻烦的家伙,但听到高压锅项目面临的橡皮圈困境时,徐远山意识到有机会一显身手。


    于是他说:“我们化工厂正在研究类似的橡胶制品,橡皮圈的问题可以解决。”


    随后两人商量了一下具体的安排。


    徐远山立刻召来了技术主任顾建新:“老顾,你们车间能不能迅速搞定一批高质量橡皮圈?”


    “厂长,没问题,最晚两天内完成一百条。”


    顾主任信心满满。


    徐远山大为宽慰,叮嘱道:“老顾,去了别说是咱们化工厂的事,就说是我们有能力提供协助。”


    与此同时,在另一家轧钢厂,战雷看着厂长离开办公室,不禁叹了口气。


    原本他们准备用的橡皮圈被陈宫否定了,车间主任们也显得焦虑不已。


    郭大撇子忍不住吐槽:“差个橡皮圈就耽误了生产。”


    杨佑宁决定先稳住局势,然后给化工厂打电话求助。


    西边车间,张得道在一旁仔细监督工作进展。


    杨小涛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让周围的同事纷纷跟上节奏,整个车间充满了紧张又热烈的工作气氛。


    最近检验组对杨小涛的产品都格外重视,因为他生产的工件质量异常优秀,常常在精度测试中达到高标准。


    一天下来,杨小涛终于停下了忙碌的手脚,擦了擦汗水,喝了几口水。


    沈荣和刘大明在一旁关心他的状态,询问是否感到疲劳。


    杨小涛认真检查了手中的半成品,最终摇摇头表示:“这个零件废了!再继续下去没有意义。”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解释道:“要真正提升精度并非易事,我之前的想法太过天真。


    这或许意味着我们的路走偏了。”


    这句话让所有人心头一震,开始反思目前的方法。


    杨小涛觉得,必须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更多时间和资源。


    夜色降临,易中海和傻柱聊了一会儿后各自散去。


    前者提醒后者不要太在意郭大撇子的事,但心中也有许多不快,特别是关于秦淮茹和何雨水姐妹的事情。


    尽管与妹妹关系冷淡,但他时常回忆起那些年一起生活的日子,怀念那个曾经陪伴左右的小姑娘。


    生活总是充满变数,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导向不同的未来。


    对于杨小涛来说,如何在工作和个人之间找到新的突破点,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而对于工厂里的每一个人,如何克服困难,实现更高效率的生产,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直到现在,他仍不见妹妹的身影。


    “张小明啊张小明,我都这番境地了,难道你不知道吗?”


    在夜色下,传出王强隐忍的怒吼,那声音在黑夜中久久回荡。


    紧随而来的是满心的酸楚。


    待王强渐渐走远后,一道人影迅速来到了仓库外。


    李文博见来者,立刻关闭了仓库内的灯。


    片刻之后,李文博躺在床上,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


    今日,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一丝满足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却旋即变为一丝阴狠的冷漠。


    如愿又有何益,在找到合适人选之前,不能贸然添丁!


    李文博闭上双眼,思索着如何为周美华的未来谋划。


    “可怜的孩子王强……”


    不禁叹了一口气,又把注意力拉回到当前的任务上来。


    “还是先把问题解决了再说。”


    周美华离开仓库时,回头看了一眼李文博。


    她知道这老狐狸懂得躲避视线,但她心里早有准备——无论如何,生孩子的念头已经断绝。


    想要如意,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然而,家中的情形依旧需要李文博相助。


    先忍住吧,整理好仪容,任凭风吹散脸颊的红晕,迈步向四合院走去。


    李文博已经答应继续合作,双方利益得到保障。


    四合院内热闹非凡。


    那口高压锅依旧是众人议论的中心。


    归来的工人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车间里的趣闻,互相争执哪个车间进度最快、做工最好。


    像三车间和七车间这样领取额外福利的工人们则笑嘻嘻地站在旁边观战,并不失时机地煽风点火,使得争论更加白热化。


    核桃树下的两辆小童车旁,小阿宝稍大一些,正拉着另一辆车上的小花的衣服带子玩耍。


    两人似乎很快玩到了一起,引来了大家的好笑。


    其他妇人们也过来凑个热闹。


    胡兰看见赵芳芳微微隆起的肚子,心中暗自感慨。


    丈夫陈宇这段时间也颇为努力,可她的肚子里却始终没什么动静。


    即使如此,有一个小花让她也很知足了。


    至少比隔壁的许大妈情况好得多。


    就在这边笑声阵阵的时候,李奶奶领着自己的女儿秀英坐在门口。


    她看着人群中嬉笑的大伙,一双三角眼流露出嫉妒与恨意。


    “养出这样的拖油瓶,迟早会把整个家都毁掉!”


    嘟囔一声,目光转向李文博的住所。


    另一侧,王阿姨家传来消息:李叔叔参与高压锅的研发工作有了眉目。


    “王阿姨,这一次要是真成功了,郭主管可是应允了很多好处呢。”


    周美华满脸兴奋地说,“易叔叔很有把握的哦!”


    王阿姨听后笑了笑:“只要老李能好好的就行了。


    希望这次他能顺利一些。”


    周美华点头答应道:“您放心,我会好好照料李叔叔的。”


    ……


    屋外不远处,老胡一边喝着闷酒,妻子张女士在一旁陪伴。


    忍不住低声喃语:“为什么选不上呢?为什么偏偏选中别人呢?”


    前几天挑选钳工时没能入选情有可原,但是这次车间主任孙平并没有选自己这位资深的锻工加入公关小组确实令人生气。


    即使厚着脸皮上前自我推荐也不被采纳。


    如今的工作还和过去一样毫无变化。


    这对老胡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前途一片迷茫。


    后院里,刘佳玲独自蜷缩在桌子上,裤脚浸湿了。


    她愤怒地咒骂这不争气的身体和难以摆脱的命运。


    “为什么又这样!唉……”


    无奈中趴在桌上发愣。


    自从嫁入这个家庭过上了城里生活以后,便再没有回家乡过,村邻们好像也淡忘了这样一个曾经的存在。


    家中摊派的事情由父母兄嫂扛起。


    而刘佳玲并不在意这些。


    关键是要稳固在这城市中的立足之地,然后回家带些东西孝敬双亲就好。


    “在干什么?当然在改图啊!”


    “他也会改图?”


    张明一脸不解,而陈志则昂首挺胸地说:“你知道吗?他是轧钢厂的顶级工程师。”


    张明大吃一惊,半天才反应过来,“这家伙的大脑是怎么长的!”


    离开车间回到宿舍后,李华把图纸放在床上,翻了个身,开始仔细查看图纸。


    看了一张又一张,李华逐渐对整体结构有了初步概念。


    “这看起来像是个长筒状的容器。”


    想到自己参与的项目,李华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


    随后他注意到,报告中提到在高压环境下,接口处难以保持紧密性。


    因此,他们需要制造更为精密的部件来增强密封性能。


    “为什么不直接浇筑一个模型呢?这样不是更简单吗?”


    李华疑惑不解。


    毕竟,在他以前看到的东西里,外壳的外部看起来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地方。


    国外用的外壳不就是15厘米厚的钢板吗?


    这样的东西看起来并不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


    然而转念一想,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很容易解决,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做出来?


    显然他们还在摸索最优方案。


    李华觉得,可能现有的15厘米厚的钢板只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


    面对眼前的原型,李华意识到这次实验前的模拟至关重要,每个数据,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宝贵的资料。


    这一步是通过不断尝试,最终消除所有隐患,提高成功率。


    想明白了这些,李华开始了详细的计算。


    如果这次达到要求的精度,那就完成了任务。


    要是达不到,该怎么办?总不能无限提升精密度吧。


    这里需要坚持科学精神。


    李华思索着其他解决方案。


    单纯地浇筑一块整体钢板不行,那只能继续加工制造新的部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