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3章 文旅融合的意外危机

作者:像素诗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安站在一片废弃的老工业区边缘,初秋的风带着些微凉意,吹拂着他的面颊。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排排老旧的红砖厂房,岁月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这地方有点意思。”王安摸着下巴,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这处老工业区就在养老社区不远处,曾经是江州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如今却成了城市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破败的厂房、生锈的机器设备,仿佛一段沉默的历史。


    沈佳跟在王安身后,好奇地打量着四周。“你又盯上这里了?打算怎么玩?”


    “文创园。”王安语气坚定,“我们可以把这里改造成一个文化创意园,作为代际互动空间。”


    “代际互动?”


    “对,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这里交流、碰撞。老人可以分享传统技艺,年轻人带来新鲜创意。”


    就在这时,系统的提示音在王安脑海中响起:


    【“检测到高价值项目,建议借款2000万进行工业遗址活化改造,利息:一周内完成5个文创IP设计方案”】


    王安毫不犹豫:“我接受!”


    “你在自言自语什么呢?”沈佳疑惑地问。


    王安回过神,兴奋地拍了拍手。“我已经能看到这里未来的样子了!改造后的工业园区,将成为我们''安居·颐年''项目的点睛之笔!”


    接下来的几天,王安马不停蹄地联系了设计团队,召开了多次头脑风暴会议。


    “我的构想是,打造一个''记忆工坊''主题。”王安在会议室的白板上画着草图,“保留工业建筑的原始风貌,但注入新的功能。”


    设计师们纷纷点头,被这个理念所感染。


    “这个区域可以设置''手艺传承坊'',邀请老年人展示传统工艺。”王安指着图纸,“这栋厂房可以改造成创客空间,让年轻人发挥创意。”


    “还可以设置一个时光博物馆,展示不同年代的生活场景。”一位年轻设计师补充道。


    王安眼前一亮。“太棒了!就这么定了!”


    设计团队日夜奋战,很快完成了5个文创IP的设计方案:时光车站、手艺记忆馆、创意集市、非遗体验中心、跨代对话空间。每个IP都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老人与年轻人的元素。


    初步方案确定后,施工队便进场开始了前期清理工作。然而,好事多磨。


    一个阴云密布的早晨,王安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王总,不好了!文物部门的人来了,要求我们立即停工!”工地负责人焦急地汇报。


    王安匆忙赶到现场,只见几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厂区拉起警戒线,禁止施工人员进入。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王安礼貌地询问为首的中年男子。


    “我们是江州市文物保护办公室的。”中年男子公事公办地出示证件,“接到举报,称这片工业区可能具有重要的工业遗产价值,需要重新评估。在评估结果出来前,一律停止施工。”


    王安心里“咯噔”一下。这项目刚启动就遇到阻碍,而且还是文物保护这种敏感问题,可不是好解决的。


    回到办公室,王安让人迅速调查情况。很快,线索指向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徐浪。


    “又是他!”王安冷笑一声,“这次玩的花样倒是新鲜。”


    原来,徐浪得知王安的新项目后,暗中运作,找关系让文物部门介入,故意抬高工业遗址的文物等级评定,想让项目卡在审批环节。


    “这老工业区确实有些历史价值,但远达不到文物保护的级别。”张鸣皱着眉头分析,“徐浪这是借文物保护之名,行阻挠项目之实。”


    沈佳坐在旁边,突然眼睛一亮。“我有办法!江州大学历史系有专门研究工业遗产的教授团队,我可以请他们来进行专业评估!”


    王安点点头。“你去联系专家,我来调整方案。与其对抗文物保护,不如将保护与活化相结合,打造一个真正有文化内涵的创意园区。”


    然而,专家评估需要时间,项目被迫暂停。这时,系统的警告声响起:


    【“危机警报!项目延迟将导致资金链紧张,建议寻找替代方案”】


    王安坐在办公室里,眉头紧锁。突然,他灵机一动,拿起电话拨通了沈母的号码。


    “伯母,我有个想法,想请您帮忙…”


    两天后,一则消息在江州市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老手艺传承计划''正式启动!首批大师工作坊开放报名!”


    王安巧妙地调整了策略,不等厂区改造完成,先启动了内容运营。他邀请老年顾问团中会传统技艺的成员,在临时搭建的场地开设工作坊,教授篆刻、剪纸、木工等传统技艺。


    “我们无法改变厂房,但可以先让''记忆工坊''的灵魂先行一步。”王安对媒体解释道。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工作坊一经推出,就引来了大批年轻人报名。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些慢下来的传统手艺,反而成了稀缺的精神良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每天盯着电脑,已经快忘记手是什么感觉了。”一位年轻的程序员一边学习篆刻,一边感慨,“跟着老师傅学刻石,才找回了手的触感。”


    媒体争相报道这种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江州晚报》甚至用整版篇幅介绍了“老手艺传承计划”如何促进代际沟通与文化传承。


    舆论的风向很快影响了文物部门的态度。在江州大学专家团队的专业评估报告出炉后,文物部门终于同意了王安提出的保护性开发方案。


    “保留核心历史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功能,这正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专家团队在报告中这样评价。


    项目重获生机,王安松了一口气。然而,徐浪不甘心失败,竟找人趁夜色破坏工地的设施和器材。


    幸运的是,王安早有防备,加强了工地巡逻和监控。破坏行为被清晰地拍了下来,包括指使者的电话通话记录。


    “要报警吗?”张鸣气愤地问。


    王安看着监控画面,摇摇头。“先留着,总有用得着的时候。斗争要讲策略,不急于一时。”


    第二天,系统的奖励提示响起:


    【“''文化传承社区''商业模式专利一份,社区软实力提升30%”】


    站在重新开工的工地上,王安望着那些忙碌的工人和前来参观的市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这里将不只是一个文创园,而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老人与年轻人的桥梁。”王安轻声自语。


    沈佳走到他身边,眺望着远处正在改造的红砖厂房。“我已经能想象,未来这里会成为江州最有人气的文化地标。”


    “是啊,危机往往也是转机。”王安微笑着,“没有徐浪的阻挠,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快启动''老手艺传承计划'',也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


    初秋的阳光洒在这片老工业区上,为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仿佛在预示着这里即将迎来的新生。


    喜欢重回09:不贷款你们真以为我没钱?请大家收藏:()重回09:不贷款你们真以为我没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