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圃满脸喜色,兴奋地对刘备说道:“主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我们一直苦苦等待的,不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时机吗?现在这个机会终于降临到我们面前了!”
然而,一旁的诸葛瑾却显得有些谨慎和疑虑。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那个“逃兵”,似乎想要从对方的身上找出一些端倪来。突然,诸葛瑾开口问道:“你既然身为校尉,那么应该知晓张固军队中的口令吧?”
面对诸葛瑾的质问,“逃兵”表现得异常镇定,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知道,口令是……”他将口令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让人找不到任何破绽。
尽管如此,诸葛瑾心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但他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逃兵”的真实身份。无奈之下,他只能暂且将心中的疑虑压下。
最终,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地拍案决定道:“传令下去,让三军做好准备,明天一早便开拔,全速向东进发,与曹孟德会师,共同攻打张固!”
随着刘备的一声令下,整个军队开始忙碌起来,士兵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踏上征程。当刘备率领着他那浩浩荡荡的大军驶出洛阳城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就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名“逃兵”正悄悄地将一张纸条塞进了洛阳城某处的墙缝中。
纸条上的字迹简洁明了,只有短短的几个字:“鱼已上钩”。
而在鸿沟南岸,张固站在一处高地上,他身材魁梧,身披黑色战甲,威风凛凛。他的目光如鹰隼一般,紧紧地盯着正在紧张布防的大军,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冷峻的笑容。
在他身后不远处,五位谋士正围坐在一起,他们面前摆放着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着各处的地形和兵力部署。这五位当世顶级谋士或沉思,或低语,正在对作战计划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最后的确认。
突然,一名传令兵如疾风般飞奔而来,单膝跪地,高声禀报:“报——刘备军已离开洛阳,正全速东进!”
张固猛地转过身来,他的双眼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紧紧地盯着传令兵,厉声道:“知道了!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此战,我要让曹操和刘备,有来无回!”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传令兵迅速离去,将命令传达给各个部队。一时间,号角声、战鼓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春风轻轻地掠过鸿沟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被这紧张的气氛所感染,水面也在微微颤抖。两岸的芦苇丛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
去年秋天,这些芦苇丛曾经一片枯黄,如今,它们已经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在风中沙沙作响。黄绿相间的色彩,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更迭和生命的延续。
张固怔怔的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却想着如何解决接下来的大战。
"主公,探马来报,曹操军主力已至鸿沟北岸三十里处。重新进驻长垣大营!"谋士郭嘉拱手道。
张固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剑。"两路大军,合计不下三十余万..."他低声自语,目光扫过身后五位谋士,"诸位以为,此战当如何破局?"
诸葛亮上前一步:"敌军虽众,却需渡河来攻。我军可据险而守,待其半渡击之。"
"不妥。"张固摇头,"曹操多谋,刘备谨慎,必不会轻易涉险。况且..."他望向远处绵延的芦苇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被动防守,终非上策,结局不过是消耗战罢了,谁也奈何不了谁。"
周瑜忽然道:"主公可是想到了火攻?此时正值春风时节,风向多变..."
"正是。"张固嘴角微扬,"但不止于此。"他转身指向芦苇荡,"你们看,此时虽然入春,但是北方却一直干燥,引火之物随处可见,这也为咱们使用火攻有了条件的支持。"
张固目光一凛:"天意难测,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心中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等完善之后,在与尔等细说。先回去吧!"
……
夜幕降临,张固独自立于帐外。星光下,鸿沟水面泛着微光。白日里,张固所说的破敌之策并不是随口说说。
历史上,用火攻大败敌军的战例并不止三国时的三场大火,比较经典的还有一场,那便是朱棣十万大军,大破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第二次白沟河之战。
当年朱棣破李景隆之策。便是精兵正面与敌决战,用来牵制敌军的注意力;同时派出轻骑奇兵,携带火油硫磺后,绕至上风口,点火烧营。
再加上朱棣的运气,大风不仅助燃大火,还将李景隆中军主将的帅旗旗杆吹断。从而才有了历史上这次白沟河大捷,也有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此时的张固压力巨大,张固心中也掠过一丝不安。此战若胜,天下格局将定;若败...
随即,张固握紧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此战没有退路,唯有背水一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日后,春风掠过鸿沟,卷起细碎的水花拍打在岸边。张固又站在高处,望着北岸逐渐聚集的烟尘,眉头紧锁。
远处的地平线上,黑压压的军队如同潮水般涌来,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报——"一名斥候飞奔而来,单膝跪地,"禀丞相,刘备军前锋已与曹操主力会师于长垣,两军正在长垣城外安营扎寨!"
张固眯起眼睛,远眺北方。只见鸿沟对岸尘土飞扬,无数军帐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连绵数十里不绝。曹操的黑底金边汉字大旗与刘备的素白汉字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互相呼应。
"看来他们是真的联手了,不过这也是好事。"张固轻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剑柄。
身旁的诸葛亮羽扇轻摇:"主公,观其营寨布置,曹操居左,刘备居右,互为犄角之势。两军合计不下三十余万,声势颇为浩大。"
周瑜上前一步,指着对岸道:"曹操将辎重安置在中军后方,刘备则沿河岸布防,显然是要防止我军渡河偷袭。他们这是要稳扎稳打,以势压人。"
张固冷笑一声:"三十余万大军,每日粮草消耗惊人,他们拖不起,我们也拖不起。"他转身走向中军大帐的方向,边走边说道:"召集众人,共同商议破敌之策。"
大帐内,五位谋士——诸葛亮、周瑜、陆逊、郭嘉和贾诩早已等候多时。张固大步走入,径直来到沙盘前。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鸿沟两岸的地形和双方兵力部署。
"诸位,"张固手指沙盘,"曹操刘备联军三十万,我军不过二十万,兵力悬殊。若正面决战,胜算渺茫。但我观敌军布阵,有一致命弱点。"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主公可是指其连营数十里,首尾难顾?"
"正是。"张固点头。又说道:“上一次大战,本意想靠水攻破坏敌粮草辎重,却最终演变成一场势均力敌的大决战,若不是我军更加精锐一些,大战的结局还不好说。这一次我吸取教训,计策还是要用在敌人的身上才行!”
张固看了众人一眼,随即继续说道:"你们看,此次我特意将战场重新拉回来,就是咱们更熟悉这里的地形!更关键的是,他们必须渡河来攻,才有成效。而我的计策便是欲以火攻破敌。"
周瑜皱眉:"火攻确为上策,效果也是非常明显!但此时春天刚来,风向不定,若贸然用火,恐反受其害,是否合适?"
张固看向诸葛亮,这位有借东风传说的传奇谋士,笑着问道:"孔明可有何良策能助我破敌?"
诸葛亮轻摇羽扇,闭目沉思片刻,突然睁眼,信誓旦旦道:"昨夜亮夜观天象,十日之后,当有持续不断的东南风!"
帐中众人听后皆惊。一旁已经从原武回返的陆逊急问:"孔明何以如此确定,这可不是小事,不能胡言乱语啊!"
诸葛亮微微一笑,指向帐外:"诸位请看,近日蚂蚁搬家,蛇鼠出洞,云气东来,阳气上升,此乃东南风将至之兆。且我夜观天象,紫微星旁有赤气环绕,此为天下之主新生,主大吉大利。十日后必起大风。"
贾诩抚须沉吟:"若一切真如孔明所言,确是天赐良机。但火攻需周密部署,不可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张固精神一振:"既然如此,我们便以火攻为主,再辅以其他计策。"
说罢,张固手指沙盘,"我的计策便是派精兵主力正面牵制曹操刘备主力,做出一副决战姿态。这边一定要打出气势,吸引敌军的一切注意力!”
“另一边,同时派轻骑绕至上游渡河,然后趁敌军不备时,顺着风起时的方向纵火烧营。另外还需要锦衣卫配合将曹操与刘备中军大营帅旗砍倒!如此一来,敌军必然会大乱!我军再全面进攻,必然可大获全胜!"
张固环视一圈,又说道:“这便是我的计策,现在就需要各位帮我完善这个策略,彻底击败对面的联军了!”
周瑜听后,首先补充道:"可先派大军分兵佯攻两军的营地,吸引敌军注意,为轻骑创造机会。"
陆逊眼中闪过狡黠之色:"还可派死士混入敌营,在火起时制造混乱,乱其军心,为砍帅旗吸引注意,等帅旗倒后继续鼓吹刘备、曹操已死的消息,乱其军心。"
郭嘉轻咳一声:"关键在于时机把握。风起之时,我军主力必须立即渡河进攻,不给敌军重整之机。"
贾诩最后道:"必须切断敌军退路,否则曹操刘备见势不妙,必定会撤退,后患无穷。如果能在战场上彻底击杀二人,便会彻底减除后患!"
张固环视众人,满意地点头:"诸位所言极是。那么具体部署如下..."
商议持续到深夜,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当众人散去时,东方已现鱼肚白。张固独自站在帐外,望着鸿沟对岸连绵不绝的敌营,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一切准备都已经开始,十日之后,就是决分晓之时。而眼下的难点,便是如何度过这关键的十天时间。
这十日,对面说不定就会沉不住气,想法设法来攻打张固。如何要在坚守自己营地之下,又成功实行策略,就是这十日的关键!
……
喜欢三国之风起扬州请大家收藏:()三国之风起扬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