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固伦福襄公主
作者:
满京唐本书字数:
K更新时间:
老四当雍亲王都没有人反对,他封乖乖好孙女一个固伦公主却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康熙真是好气又好笑。而且,太子不明就里也就算了,老四反对个什么劲儿?孩子有多少大功于朝廷,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被自家皇父愤怒目光锁定的新晋雍亲王心里苦,他叭叭说:“皇阿玛能如此疼爱儿臣女儿,儿臣哪有不感激涕零之理?”“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按理来说,她便是亲王之女,也最多封个和硕格格。可福襄现在都已经是和硕公主了,大大不合规矩。若是再行加封,恐难以服众。”毕竟青霉素跟黄连素再怎么好,在很多人眼里也不值一个亲王加一个固伦公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家爱女才小小一点,当阿玛的哪里愿意让她成为众矢之的?咳咳。抛开这些表层的理由不论,雍亲王觉得自家女儿早晚能当上固伦公主、固伦大长公主。不必急于一时,且最好由他这个亲阿玛来!只是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了。他现在表明自己态度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的让乖女儿别多想。别不知不觉就把后腿给拖了。但事实上,乌那希都懵了好吗?毕竟知道的都知道,清承明制,同时也把明朝当成错题本。因为明朝那个世袭罔替的宗室制度,发展到最后全民养朱,庞大的宗室人口成了拖垮朝廷的一环。所以大清搞了独有的内务府制度,将皇室花费跟国库彻底分开。什么妃子晋位、皇子封爵的,都从这里出。实实在在是花皇帝的钱。因此上,康熙对于这方面还是很谨慎的。十五阿哥的生母王庶妃,连生三个皇子现在都还是庶妃呢!十三阿哥的生母章佳氏生了一子两女,死后才被追封个敏妃而已。有子有宠的尚且如此,别的就更不用提了。因为深知自家皇玛法的抠门,乌那希这会子才格外震撼:[小小的青霉素跟黄连素竟让皇玛法这么看重?封了一个亲王还不够,还要多个固伦公主?][不不不,一定不是这样的!是皇玛法爱我,不愿让我受委屈~那……]小公主紧紧抱着自家皇玛法:“呜呜呜,福福不愿意皇玛法因为福福而被这么反对,这么为难。”“皇玛法还是算了吧,福福当和硕公主就挺好哒~”“只要大人们不因为福福而让您为难,福福怎么都可以的……”所有人:!!!好好的不但感觉到了茶香,还有那么丝丝冷感。那什么,也不是他们非要跟小公主作对,连个孩子都容不下。实在是这几年来,皇上对这小公主破例太多太多。身为臣子的他们理当劝诫。可孩子都委屈成这样了,康熙哪还管什么规矩不规矩的?再说了,朝臣们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这个当皇玛法的不能昧了良心啊!康熙抱了抱乖孙女微微颤抖的小身子:“福襄别怕,有皇玛法在,谁也别想抹杀了你的功劳!”“可是……”“没有可是!”康熙眼神坚定:“规矩是规矩,功劳是功劳。总不能因为以往没有皇女皇孙女立下过如此大功,没被这么破格提拔过,就直接亏待了咱们的小功臣吧?”“诸位臣工当然是为了大局考量,为了谨守规矩。可异地而处,换位思考一下。若是你们其中的某人也做出了有利于国家天下的贡献,难道不希望朕大加封赏?”群臣沉默,又被康熙科普了一波青霉素跟黄连素的伟大作用。且提及自己早就有给小孙女儿封固伦公主的心思,被孩子一再逊谢才有了如今的再度封赏。乌那希想再度推辞,却没等开口就被康熙用手指在唇边轻挡了挡:“嘘,乖孙女,这回可不许再推脱了。”“若是你这么大的功劳都无法被奖赏,那以后谁还敢为朝廷为朕安心用命?”“你读过出师表的,得知道若没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皇玛法就危了,咱们大清江山也危了。”嗯?所以,本公主现在要不要受封已经跟江山社稷相关了吗?乌那希眨巴眨巴大眼睛,目光中满是疑问。康熙认真点头:“就是这么有关,就是这么重要。如此,福襄还要拒绝么?”不不不。乌那希赶紧把小脑袋摇成拨浪鼓:“大,大清江山为重,福福都听皇玛法的。”“嗯,这就对了,这才是皇玛法的乖乖好孙女!”小家伙央着康熙把她放开,然后认认真真行礼。这个事儿啊,就这么定了下来。为免群臣又在唧唧歪歪,让他连年都过不消停,康熙还又一次性地甩出了俩炸雷。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禁毒事。“四十四年朕南巡到杭州,因为这个事就狠狠收拾了一通。还诏令全国,严禁此事,甚至修改了相关律令。可两年下来,效果实在……”康熙轻叹,刚刚还激动不已的臣子们秒变被掐脖子鸡,一个个的可谨慎了。勇还是十阿哥勇。他硬是没看任何人的脸色,自觉自动站了出来:“商人逐利,但凡利润可观别说轻离别了,那起子人都敢轻生死。皇阿玛的禁令虽好,但终究天高皇帝远。”“敢从事这些相关,要么是亡命之徒,要么背后就有些关系,地方官员处理起来诸多掣肘。”“依着儿子愚见,就该把这事儿单独列出来,专门成立个衙门,训练一批可靠的人手,直接把这个事儿接管起来。”专门的衙门?乌那希大眼晶亮:[嘿,这不就是大清版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吗?不错不错,十叔这个提议简直了。独立的衙门,专业的人手,再加上可靠的执行者。][几项加起来,还不把这刚刚兴起的小毒苗苗连根拔起?若能如此,后面的鸦片战争不就能没了?]顶顶顶,就冲这一点,这个也必须顶!新晋固伦福襄公主刚要跪,她家阿玛就已经抢了先:“十弟所言极为有理,儿子十分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