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哪里还有感动?打得他不敢动才是正格的
作者:
满京唐本书字数:
K更新时间:
哈哈哈。上一息,大阿哥还在愁要怎么应对,现在听小家伙的心声,他瞬间就安心了。不但不急,还能施施然为太子点根蜡。托合齐,那可是步军统领啊,也就是俗称的九门提督。别看只是个二品,却是天子心腹中的心腹。说声能交托身家性命都不为过。结果这么个主暗戳戳跟太子投了诚,当起了太子党……这要是不弄个清楚明白,皇阿玛怕是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吧?好好好,太子这个人选推得实在好。他这儿幸灾乐祸,康熙却脑瓜子嗡嗡的:托合齐,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托合齐竟然……不!这不能够,这里边一定有误会。嗯。十二阿哥比他还希望这是个误会,毕竟,前面他老丈人马齐的事儿还如一柄快刀悬在他头顶上呢。转身的功夫,舅舅又犯事儿了?呜呜呜,佛菩萨保佑,千万别可着爷一个人祸害。可惜天地不语,并不搭理他这祷告。倒是乌那希还在心里啧啧啧:[要说起来,也不怪后世称九子夺嫡为九子夺爹。别的不说,太子二伯还是有些实力的呀。步军统领托合齐,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还有八旗都统鄂缮。再加上格尔芬,阿尔吉善等赫舍里家遗留势力。][真来个出其不意的话,成功率应该比玄武门那三百跟靖难那八百多?][可他没有,即便被两立两废,被扣上生而克母的罪名他也没有。连给自己辩护的时候都说别的什么都认,但诚无谋反之心……]康熙一口老牙都要咬碎了,结党营私结到他步军统领身上了,是光一句没有谋反之心就能解释的?他都恨不得将托合齐推出去乱棍打死!但是不行,事关重大,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贸然行事,否则朝臣非议是一方面,惹得乖孙女怀疑又是另一方面。忍忍忍。不就是心头一把刀吗?马齐那事儿,他不是也忍了下来!但……一想想儿子墙角都挖到自己步军统领头上,要不要起兵造反不取决于他能不能,而是想不想。康熙这心头火怎么也压不下去,索性直接就冲着鄂缮去了:“请缨?呵,朕要是记得没错,你连个正经带兵打仗的经验都没有,更对水战一窍不通。”“是谁给你的勇气,让你敢站在朝堂上跟朕毛遂自荐,说要带兵去攻打朝鲜的?”太子爷给的。但这话鄂缮敢说吗?他不敢啊。只能窝窝囊囊跪下,表示自己身为爱新觉罗家宗室,世代蒙受皇恩。实气不过李氏朝鲜那般首鼠两端,欺君罔上。这才忍不住请缨,想要替皇上出了这口恶气。纯是满腔忠君爱国之气鼓舞,没有任何人指使,求皇上明鉴。很真诚,很质朴的马屁。但凡康熙没听到自家乖乖好孙女的心声,就是不允许他挂帅出征,也不会过于苛责。可好巧不巧的,他就是听到了呀。就是知道这些孽障为了争那所谓的从龙之功,忘记臣子本分,带坏太子之恶行。哪里还会有什么感动?打得他不敢动才是正格的。康熙冷哼:“尔之忠心如何尚未可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打仗不是儿戏,不能靠谁的一片忠心。不然稍有差池,别说你提头来见,就算把你寸寸凌迟,也抵不住大清无数兵勇的流血牺牲。”这……鄂缮脑门汗出如浆,连连磕头认罪,承认自己把事情想窄了。但康熙为了以儆效尤故,还是象征性的赏了他三十大板。只是在侍卫往外拖人的时候,大阿哥确定自家皇阿玛给了某些暗示。众所周知,打板子那就是侍卫们的看家本领。同样的三十板子,可以看上去皮开肉绽,实际上却不过皮肉伤,三两天就能活蹦乱跳。也可以一板子下去就让人痛不欲生,表面上还看不出什么大伤来。是死是残都只在一念之间。鄂缮再怎么可恶,那也是姓爱新觉罗的,官居一品都统呢。打死肯定不能打死。但因其挣扎太过,或者体质太虚的,就落点不良于行,不适合再继续入朝为官的后遗症之类,他大概也只能自认倒霉吧。事实也确实跟他所推测的那样,因为这三十大板,鄂缮落了个跛脚的毛病。只能遗憾致仕了。太子党少了一员干将,真·赔了夫人又折兵。咳咳,或者说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大阿哥愉快地想着,亲自叮嘱自家厨娘好生努力,做这个好看更好吃的点心来。他啊,要往宁寿宫给好侄女送去,好好犒劳犒劳小功臣。她这心里叭叭两句,胜过他多年努力呀。想想太子损兵折将后那个黑脸,他心里就出奇欢乐,有一句一切才刚刚开始哦想对弟弟说。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乐极生悲。古人诚不欺他。就在他乐颠颠去宁寿宫讨好的时候,好巧不巧碰上了康熙。然后毫无道理地被误会,被严正警告:“真想率军出征,你就好生练兵,好生学兵法。等朕觉得你行了,自然而然少不了你的仗打。”“再敢把心思用在朕的乖乖好孙女身上,你看朕打不打你就得了!”啊?大阿哥眼睛瞪得铜铃大,只感觉六月飞霜,他就是那大清男版窦娥。且先入为主的皇阿玛根本不听他任何解释。让大阿哥严重怀疑这老阿玛虽然被太子伤到千疮百孔,但扶人家上位之心依然不死。所以才就算变相废了鄂缮,也同样不肯让他这个大千岁露头。可是讲道理,他现在已经没心思争夺储君之位了啊!他就是想率军出征,立下战功,给自己和子孙后代争一个铁帽子而已。但跟帝王要道理,他这个方向本身就错了好吗?帝王不讲道理,主打一个随心所欲。也是赶巧,这时候十四的信隔山隔海而来,字里行间都是对皇父思念与心疼。还有他愿意为父出气的恳切,然后,一个注定让朝野震惊的念头浮现在康熙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