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1章 武钢的钢铁坟墓

作者:皇明浪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本章梗概


    危机爆发:武汉三镇多个新建小区楼体出现明显倾斜,居民恐慌聚集抗议,矛头直指使用武钢劣质钢材的开发商。


    紧急应对:谢一扬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危机公关,派张铁柱威胁媒体封锁消息,同时联系周明远寻求政府层面的支持。


    技术掩盖:谢一扬指示武钢技术团队伪造检测报告,将问题归咎于"地基沉降",并安排心腹工程师在电视台进行"专家解读"。


    黑暗交易:谢一扬与检测机构负责人密会,以三百万现金和海外房产为代价换取虚假检测报告,彻底洗白劣质钢材。


    隐患埋下:尽管暂时平息风波,谢一扬意识到更大的危机可能在未来爆发,开始筹划将资产向海外转移的退路。


    ---------------------------------------------------------------


    1994年5月15日,武汉三镇的天空阴沉得像是要压垮整座城市。


    谢一扬站在扬帆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长江两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群。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玻璃,每一下都精准地落在一栋建筑的轮廓上——这些全是用武钢"特供"钢材建造的楼盘。


    "谢总,出事了!"


    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张铁柱那张布满疤痕的脸因为急促的呼吸而显得更加狰狞。这个曾经在罗湖口岸为他挡下三刀的保镖,如今已是扬帆集团安保部的负责人。


    谢一扬没有回头,只是从玻璃的反光中看到张铁柱手里攥着的《长江日报》,头版头条赫然是《江城惊现"楼歪歪",数百户居民紧急疏散》。


    "哪个小区?"谢一扬的声音冷静得可怕。


    "汉阳的锦绣家园,还有硚口的幸福里,两个小区一共十七栋楼,最严重的倾斜已经超过十五度。"张铁柱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有居民拍了照片,正在往北京寄举报信。"


    谢一扬终于转过身,西装革履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十岁。他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份三个月前的武钢生产报告——为了节省成本,他授意将特种钢的锰含量降低30%,用更多的硫来替代。当时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陈卫国曾警告过这样会导致钢材抗拉强度不足,但每吨节省的200元成本让他选择了忽视。


    "媒体那边?"


    "已经按老规矩打点过了,但这次有个新华社的记者正好在武汉探亲,拍了不少照片。"张铁柱压低声音,"要不要像上次那样..."


    谢一扬抬手打断了他:"先别轻举妄动。给周书记打电话,就说我半小时后到省委找他。"


    张铁柱点头退下后,谢一扬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很少使用的号码。三声铃响后,对方接起,却没有说话。


    "林教授,你那个学生现在在省质检局对吧?"谢一扬直接问道,"我需要他帮个忙。"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谢总,那孩子刚参加工作,您..."


    "五百万。"谢一扬打断道,"外加一套深圳的房子。你只需要告诉他,明天上午十点,我要看到一份证明那些楼栋倾斜是因为地基问题的报告。"


    挂断电话,谢一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本黑色账簿,翻到标记着"武钢"的那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过去两年间,武钢第七分厂"特供"给各个建筑工地的钢材批次和对应的"质检费用"。他的指尖停在一个叫"王德海"的名字上——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站长,去年收了他两百万,保证所有送检样品都会"特殊处理"。


    "王站长恐怕要提前退休了。"谢一扬自言自语道,同时在本子上画了个叉。


    汉阳区锦绣家园门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数百名居民聚集在小区外,有人举着"还我家园"的横幅,更多人则在愤怒地咒骂开发商和建筑公司。谢一扬的奔驰车远远停在街角,透过单向玻璃观察着现场。


    "查清楚了,十七栋楼用了去年第七批次的钢材。"张铁柱挂断电话,转头汇报,"就是您让把废钢比例提到30%的那批。"


    谢一扬眯起眼睛,记忆迅速回溯。1993年8月,当时武钢积压了大量不合格钢坯,他灵机一动,让工人重新打磨后混入正品销售。为了确保通过检测,他特意请周明远安排了一次"突击消防检查",趁机调换了检测样品。


    "联系电视台的老李,今晚的《江城新闻》必须有一条关于''武汉地质结构特殊性导致部分建筑沉降''的报道。"谢一扬快速吩咐道,"再找几个''专家'',明天开始在各大报纸上发文章,重点强调武汉的软土地基问题。"


    车子驶向省委大楼的路上,谢一扬的手机不断震动。他扫了一眼,是武钢现任厂长刘大勇发来的十几条短信,内容从惊慌失措逐渐变成绝望哀求。最后一条写着:"谢总,陈卫国留了备份资料,他威胁要举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谢一扬的瞳孔猛地收缩。陈卫国,那个固执的老工程师,三年前因为反对他的"成本优化方案"被贬到仓库当管理员。他本以为这个年近六十的老人会识相地闭嘴等退休,没想到...


    "掉头,去武钢宿舍区。"谢一扬突然对司机命令道。


    武钢老宿舍区3栋2单元门前,谢一扬独自走上昏暗的楼梯。陈卫国的家在四楼,门上的春联已经褪色,门口堆着几个空酒瓶。他刚抬手准备敲门,却发现门是虚掩着的。


    推开门,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客厅里,陈卫国背对着门坐在餐桌前,桌上摆着半瓶二锅头和一份厚厚的文件袋。


    "陈工,好久不见。"谢一扬顺手带上门,声音温和得像是在问候老朋友。


    陈卫国的肩膀明显僵硬了一下,但没有转身:"谢总大驾光临,是要送我最后一程吗?"


    谢一扬缓步走到老人对面坐下,目光扫过文件袋上"武钢第七分厂1993年生产记录"的字样。他注意到老人面前还摆着一张照片——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


    "令郎在部队表现不错吧?听说马上就要提干了。"谢一扬微笑道,手指轻轻敲击照片边缘。


    陈卫国的眼睛瞬间充血:"你...你想干什么?"


    "别紧张,陈工。"谢一扬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支票,推到老人面前,"这是一千万。足够你和你儿子在加拿大开始新生活。"


    老人的手开始颤抖,他盯着支票,又看向那叠资料,最后目光落在儿子照片上。谢一扬耐心等待着,他知道这个固执的老工程师唯一的软肋就是那个在南海舰队服役的独子。


    "那些楼...会死人的..."陈卫国的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


    谢一扬叹了口气,表情变得严肃:"陈工,你以为我不知道风险?但武钢两万工人要吃饭,要养家。去年要不是我想办法消化那些库存,多少家庭会破产?"他向前倾身,"那些楼不会塌,我已经安排最好的加固团队了。"


    当陈卫国颤抖着手接过支票时,谢一扬的嘴角几不可察地上扬了一下。他起身整理西装,最后看了一眼桌上那份再也不会被打开的文件袋。


    "机票在信封里,明天早上有人送你们去机场。"走到门口时,谢一扬回头补充道,"对了,替我向令郎问好。南海舰队是个好地方,希望他永远平安。"


    当晚九点,谢一扬终于坐在了省委副书记周明远的书房里。这位曾经的小派出所长,如今已是省委第三号人物,书房墙上挂着他与中央领导的合影。


    "老谢,这次闹得太大了。"周明远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北京已经有人注意到,建设部明天要派专家组来。"


    谢一扬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这是省质检局的初步报告,证明问题出在地基,与钢材无关。"他又拿出一个牛皮纸袋推过去,"这是锦绣家园和幸福里两个项目的全部资料,包括地质勘测记录。"


    周明远没有碰那个纸袋,只是盯着谢一扬:"死了多少人?"


    "目前零死亡。"谢一扬坦然迎上他的目光,"最严重的也只是几处墙体开裂,居民都已经安全转移。"


    "你他妈知道我问的不是现在!"周明远突然拍桌而起,"那些楼能用几年?五年?十年?到时候塌了怎么办?"


    谢一扬缓缓起身,走到周明远身边的书架前,手指抚过一排精装书脊:"老周,1990年汉正街那场大火,死了多少人?"


    周明远的身体明显僵住了。


    "官方数字是17人,实际呢?"谢一扬的声音轻柔得像在谈论天气,"83人。但最后怎么样?"他转身面对周明远,"我们建起了新的商业区,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GDP增长了300%。"


    他从内袋掏出一张照片放在桌上——是年轻的周明远在火灾现场指挥的照片,角落里隐约可见几个被白布覆盖的轮廓。


    "时代需要牺牲,老周。"谢一扬的声音突然冷下来,"现在选择权在你手上——是让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工程师和几栋楼毁掉你的政治前途,还是我们一起把这件事变成''武汉成功处置建筑安全隐患''的典型案例?"


    周明远盯着那张照片看了足足一分钟,最后颓然坐回椅子上:"专家组那边..."


    "已经安排好了。"谢一扬重新露出微笑,"中科院的李院士明天会''恰好''在武汉参加学术会议,他很乐意担任专家组组长。"


    当谢一扬离开省委大院时,雨终于下了起来。他站在车边,仰头让冰凉的雨水打在脸上。手机震动,是张铁柱发来的消息:"陈卫国父子已上飞机,文件销毁。"


    谢一扬删掉短信,望向远处雨幕中若隐若现的锦绣家园。那些倾斜的楼体在夜色中像一群弯腰驼背的老人,默默承受着风雨的侵蚀。他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老人"就会被加固、被粉饰,最终变成城市发展勋章上的一颗不起眼的锈斑。


    就像汉正街的大火,就像三峡移民的眼泪,就像那些被埋在武钢高炉下的冤魂...所有的罪恶终将被时间冲刷成模糊的记忆,而他和他的帝国,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蔓延。


    "回公司。"谢一扬钻进车里,对司机吩咐道,"明天早上八点,安排《人民日报》的专访,主题就定''民营企业家在国企改革中的责任与担当''。"


    奔驰车驶入雨夜,车轮碾过积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路边的报纸——那上面,锦绣家园居民们愤怒的面孔正在被雨水浸透,逐渐模糊成一团无人在意的污渍。


    喜欢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请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