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九章 老朱

作者:一月的雨季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最快更新农家乐通古代,开局接待刘关张!


    向马皇后辞行后,朱标领着刘据向如今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办公地点武英殿走去。


    只行走了片刻的时间,朱标突然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回过头来问了刘据一个问题。


    “小据,你可知你的未来之事?”


    在朱标看来,刘据在某些方面与他十分的相像,自小就被给予厚望,跟随大儒学习,两人的母亲都能被称为一代贤后。


    在如此诸多的条件下,两人的性格也就十分相似,外柔内刚。


    以至于看着刘据,朱标就仿佛看着年轻时候的自己一般。


    他自然也就不希望刘据走上史书中记载的那条老路。


    见朱标停下脚步望着自己,刘据也是点头称是。


    “是的,兄长,我已知晓。”


    “那你可有应对之法。”


    虽然刘据已经获知了只要舅舅和兄长在,他的太子之位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从这段时间父皇的行动上看,似乎父皇也在有意避免巫蛊之祸的发生。


    但是,刘据明白,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无异于死路一条。


    这段时日,他也想通了


    他要学习。


    不只是简单的跟随太子太傅学习儒学知识,而且还要全方位的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会长期待在东汉这个战乱的时代,跟随孔明先生从目前的一穷二白,到将来的建国。


    从玄德叔父的发家史中,一步步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如何与下面的人相处。


    这一世,他绝对有信心处理好和父亲的关系。


    “兄长,我心中已有良策。”


    本来按照朱标的想法,是想与刘据共同商讨个应对未来巫蛊之祸的对策,但是如今看到刘据那坚毅的眼神,朱标清楚,这位大汉的太子应该是想到了解决方案,也就不需要他出谋划策了。


    在两人继续行走的过程中,朱标就好似一个导游一般地为刘据讲述着紫禁城中宫殿的各个细节。


    “小据,不远处的那三个大殿名为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


    其中,奉天殿是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之地,


    华盖殿是每逢节日,接受百官参拜的地方,平常也用作于前往奉天殿参加朝会的休息场所,


    至于谨身殿,是平常更换朝服以及册立皇后,皇太子之地。


    小据,听这三大殿的功能,是不是特别耳熟。”


    这何止耳熟,简直就是就和未央宫的格局一模一样。


    未央宫的核心地带乃是一座被称为“前殿”的建筑群。


    同样分为三大殿,分别对应着朝会,举行重大典礼,退朝后的起居。


    毫无疑问,与大明的这些宫殿功能其实相差无几。


    “事实上小据,自西汉后,很多的朝代都是模仿未央宫的格局修建,就例如之前提到过的唐朝也是如此,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也是类似的构造。”


    刘据有些懵懂的点了点头,将这个被多次提到的唐朝记在心里,等他再度前往食肆的时候,便去问问兄长,有关唐朝这个朝代的琐事。


    最终,两人来到了一座宫门前。


    上书武英二字。


    武英殿内,如今大明的皇帝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黄色团龙窄袖圆领袍,正在低着头,批阅着面前龙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疏。


    try{ggauto();} catch(ex){}


    自从胡惟庸倒台之后,朱元璋便废除了丞相制度,自此以后,大明汇聚到中央的奏疏全都由他亲自接手。


    虽然有些劳累,但是朱元璋一点没有放在心上。


    与他以往遭受的元朝的压迫比起来,这点劳累算什么。


    而且,虽然劳累,但是好处无疑也是巨大的。


    亲力亲为意味着所有的奏疏都会经过他手,如此,皇帝才不会被下面人蒙蔽,架空。


    不过,朱元璋在批改奏疏时,注意到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户部的钱粮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倒不是有所出入什么的,相反,是一点出入都没有。


    这就很不对劲。


    江浙地区还好些,毕竟距离应天较近,还有着大运河支撑,将钱粮运送到应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消耗。


    但是例如山西,四川,广西等省,距离应天府那远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最起码都要月余的时间,才能从他们那来到应天,途中竟然一点损耗都没有,各布政司、府、县与户部的账目一模一样。


    有问题,有大问题。


    就在朱元璋深入思考的时候,一位宦官模样的人蹑手蹑脚地进入殿中。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在殿外求见。”


    宦官的这一禀告声,使的朱元璋的目光从奏疏上移开。


    标儿?


    标儿回来了?


    之前根据自己的旨意,标儿前往宫外去邀请那位治疗好雄英的食肆主人,如今看来,想来是标儿圆满地完成了他的任务,将食肆主人带了回来。


    “宣。”


    随着宦官的公鸭嗓音,朱标领着刘据进入殿中。


    “爹。”


    刘据有些意外的看向朱标一眼。


    按道理来说,皇子成年之后的称呼应该正式一点,不应该再用这种口头的称呼。


    为何兄长会这么说?


    不过,刘据的动作也不慢,俯身拱手道。


    “见过陛下。”


    两人刚进入殿中,朱元璋就看到了站在朱标身后的刘据。


    十余岁的孩童?


    难道是食肆主人的后裔?


    刘据站在朱标的身后,用好奇的眼光看着眼前这位堪比大汉太祖高皇帝的大明皇帝。


    身着一身黄色的龙袍,年纪看上去较之父亲大了不少,想来应该有花甲之年。


    身形较之瘦削的父亲,显得更加壮实一些,身上散发出一股若有若无的气势,就好像是从沙场当中走出来的一般,想来眼前的这位大明皇帝与太祖高皇帝一般,出身草莽。


    朱元璋此刻已经离开龙案,来到了太子朱标的身前,满意地打量了一番自己的好大儿,朱元璋开口说道。


    “标儿,此行是否顺利,为何食肆主人不亲自前来,而是派了一位子嗣,莫非是想让这位子嗣获得一官半职。”


    如果常人敢这么操作,老朱早炸毛呢。


    我赐你官职是看的起你,还想转让官职。


    但是,谁让对方是治疗了他好大孙的人呢。


    朱标没想到父亲开口就是这么一出,他明白,父亲想歪了。


    这可不是食肆主人的儿子,而是汉武帝的儿子。


    “爹,此行略有些波折,不过都不碍事,而且,爹,这不是食肆主人的儿子,我说出来,您可千万别激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