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章 国士无双,奈何桥也承不住他的功德1

作者:金小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七十九章 国士无双,奈何桥也承不住他的功德1


    “你别激动啊……”罗玉华赶忙安抚了徐爱一番,笑着说道,“弹幕的大家也都是好心嘛……”


    “毕竟现在蓝星动荡,各大村的风骚操作层出不穷!咱们这种经历过险些被灭族的孩子,对于侵略这个词是深恶痛绝的……”


    “但是……”她再次看向前方,面色郑重的说道,“时代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普通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一日三餐,吃饱穿暖。”


    “那些古代的帝王也好,还是现在的领导人们也罢,他们要做的是什么?”她自问自答道,“保证他的子民,他的群众能够一日三餐,吃饱穿暖。”


    “我们华夏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明,最讲究一个自给自足,自己人的事情自己人解决,尽量不去麻烦别人……”


    “这是我们的美德。”她顿了顿然后继续道,“却不是全蓝星人的美德……”


    “就拿匈奴来说吧……”


    “这些人在秦汉时期,时常在我们的边境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为的便是秦汉时期华夏的资源……”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强盗文明不仅不是可耻的行为,反倒是最简单,最便宜的方式……”


    “而我们的老祖宗们也会扩张领土,为的是啥呢,是话语权,有了强大的话语权,你才能拥有更多的资源……”


    她叹息道:“都说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


    “看完这些号称盛世的时期,照样有很多人冻死饿死……”


    “而如今的我们,能够在这里品评祖先的好坏,能力,伟大,庸俗,废物,归根结底是因为……”


    “没有人再挨饿了……”说到这里,她犹豫了一下,然后接了一句,“前提当然是,你勤劳,不懒惰,不想着天上掉馅饼……”


    “而能让我们这么有底气的最大功臣,除了那些为了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以及呕心沥血的伟人们……”


    “便是我们的袁爷爷了!”


    “刚刚提到土地是资源,因为土地的用处极多,其中有一项便是产粮……”罗玉华接着说道,“粮食更是国本,是定海神针……”


    “不错……”徐爱此时的心态也稳定了下来,这才应声道,“古人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粮食才是国家安定的底气……”


    “想想那些出了名的农民起义,哪一个不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引起的呢?”


    “如果能吃饱肚子,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搏一条出路呢?”


    她低下头有些难过:“也许许多城市里的孩子还没什么感觉,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90年代的农村,依旧有因为粮食不够而饿肚子的华夏人。”


    “我的一个阿姨告诉我,从小便没有吃饱过肚子的她,在全国普及杂交水稻的那一刻,他们全家人都是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


    “后来,他们开始尝试种植杂交水稻,然后丰收,交完公粮,竟然可以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喝只比水浓稠一点点的稀饭,而是能吃到一大碗白白的大米饭时,她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


    “她一面哭,一面说是袁爷爷救活了他们那一整代人。”


    说到这里,她的眼眶也渐渐湿润了:“唉!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是何德何能,能坐在这里,评价袁老这样的人物……”


    “袁老曾说过……”罗玉华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接着道,“一粒粮食可以救活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他曾和采访他的记者说过:你们年轻,不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啊,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啊!大家都吃不饱饭啊,我都亲眼见过……”


    “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袁老却挂着慈祥的笑容,轻轻的摇头,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她的声音也渐渐有了哭音,却还是坚持着解释道“正是因为袁老经历过这样的饥荒,亲眼看见过那些饿死的尸骨堆集的惨状……”


    “才让他有了让全天下人再也不会饿肚子的伟大理想,并为了这个理想付出了一生……”


    徐爱接过她的话:“1930年,袁老出生了,谁也想不到这个普通的男孩,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袁老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母亲华静也是一位知识女性。”


    “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于袁隆平的教育培养非常重视,除了教他说英语、读经典,让他在文化的熏陶外。也经常让他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


    “就是因为这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让他拒绝了父亲希望从政或者学医的期许,选择了报考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在大学里,袁隆平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 年,袁老大学毕业后便被分配到湘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他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农业科研工作。”


    “而当时,华夏正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许多人吃不饱饭。这一现实深深刺痛了袁老的心,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


    “1960 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老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 【鹤立鸡群”】的水稻。”


    “这株水稻穗大粒多,长势明显优于其他水稻。袁老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变异品种。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水稻的种子收集起来,进行单独种植和观察。”


    “在经过反复研究,袁老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试图通过培育杂交水稻,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从1964 年开始,袁老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他和助手们每天都在稻田里辛勤劳作,进行着繁琐的杂交实验。”


    “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烂泥,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 1970 年,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 【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