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3. 第23章

作者:键盘上的咸鱼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亨利八世的眼中骤然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一—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两项议案,将教廷的权力彻底收归王室。站在一旁的克伦威尔敏锐地捕捉到国王跃跃欲试的神情,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


    “可是陛下,”克伦威尔在心中暗暗叹息,“时代终究还未完全改变。虽然《至尊法案》已经通过,但罗马教廷在英格兰的影响力依然根深蒂固…”


    【就这样,英格兰开始由政府主导建立济贫机构,逐步取代了中世纪教会的社会救济职能。1553年,英格兰第一家济贫院在布莱德威尔成立,1579年埃克塞特也设立了类似机构。】


    【伦敦官方还建立了五所慈善机构,包括圣托马斯医院和圣巴多罗买医院,它们收治病患和老人,至今仍在运营。  基督公学则收养孤儿,而贝特莱姆医院收治精神病人】


    【1572年,英格兰通过《济贫法》,首次授权地方政府征收济贫税,并陆续完善相关法规。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正是在16世纪逐渐形成的。  】


    【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两项法案对英格兰的政治经济有这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议会实行这些措施并非出于仁慈,而是充斥着严苛与专横,毕竟当时的上位者又怎么会好心为下层人谋利呢。】


    【新规对流浪者的惩罚近乎残酷:普通游民将遭受公开鞭笞,随后被囚禁直至有人愿意收容;而所谓"危险分子"则面临更残酷的命运——他们会被永久驱逐出境,任何试图回国者都将被处以绞刑,或沦为苦役船上的划桨奴隶。  】


    贵族们对此漠然置之——在他们眼中,这些严苛的律法不过是处置些卑贱的平民,哪里值得他们浪费仁慈?


    克伦威尔虽因出生平民,不禁对这些人有些怜悯之情,但他也绝不会违抗国王和议会的意思。


    【1563年,英格兰的主教与高级教士们再度齐聚威斯敏斯特。这场教牧人员代表大会与议会同期召开,却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是宗教改革后归正宗首次以国教身份召开的正式会议。与会者们深知,他们肩负着为新兴的英格兰国教确立法律根基的重任。】


    【会议审议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下届议会及教会会议所要处理事项之总注释》。这份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制定"信纲"来确立核心教义,从而为英格兰宗教改革奠定坚实的教义基础。】


    【经过激烈的辩论与反复修订,《三十九条信纲》终于在1563年的大会上初步成型。由于部分条款尚未完善,最终版本直到1571年才获得议会正式批准,成为英格兰国教的官方教义。】


    【然而,这场会议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奠基工作——这是宗教改革后英格兰教会首次系统性地确立自己的教义体系,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在英国国教中延续。】


    【这些信纲明确规定了英格兰教会的改革方向:礼拜必须使用英语,而非拉丁文,废除弥撒仪式,禁止圣体崇拜,明确否定天主教的"实体转化论"和"炼狱说",禁止向圣人祈祷,确立君主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


    【1563年的这场会议,不仅为英格兰宗教改革奠定了教义基础,更标志着英国国教从此走上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发展道路。这些信纲所确立的原则,至今仍是英国国教信仰的核心支柱。】


    天主在上,这可是亵渎,这是对神的大不敬,天主教徒忍不住惊呼起来,他们怒视着那群新教倾向的贵族,纵使知道法案不是这些人确立的,但他们依旧忍不住迁怒。


    “天主,请您降下天雷,劈死这些异教徒吧。”一位以虔诚闻名的主教默默祈祷着。


    天主,为什么您要对他们放任自流,让这些法条延续下去,一位天主教徒不无绝望的想,难道他们实行多年的教义真的是错的吗?


    【从整体来看,《三十九条信纲》呈现出一种经过调和的加尔文主义倾向,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46733|16636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但刻意避免了与路德宗或加尔文派的直接冲突。这些信纲堪称16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的集大成之作,被后世形象地比喻为"通向国民信仰共识的三十九级台阶"。然而,这种妥协性的立场并未能完全满足激进改革派的要求——这些对教义纯洁性更为执着的信徒,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清教徒"运动。】


    【达勒姆主教写道:“我得承认我们做着许多违心的事,但我们无法将其消灭,尽管我们已尽力对其展开攻击。我们受制于权威,得不到女王的首肯什么改革都免谈。我们也无法更改法律。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选择容忍还是打破教会的和平。”这些话已经预示了之后教会的分裂。】


    【英格兰民众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复杂的混合状态,新旧信仰交织共存。新兴的归正宗尚未深入人心,而传统天主教信仰仍在顽强延续。据当时学者统计,伊丽莎白女王即位之初,全国仅有约1%的人口明确信奉新教。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尼古拉斯·桑德在《英格兰普通民众之天主教信仰倾向》报告中指出:"广大农民和牧民仍坚持天主教信仰"——这些群体构成了当时英格兰人口的主体。】


    【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当时天主教信仰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威尔士、德文、坎伯兰、诺森伯兰和威斯特摩兰等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数十年宗教改革,新教在以下地区获得较高接受度:肯特、埃塞克斯、萨福克、诺福克、萨塞克斯等郡,以及作为改革中心的伦敦。这种地域性的信仰差异,生动展现了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渐进性与不平衡性。】


    【1561年,英格兰多地仍顽固坚持天主教传统。卡莱尔主教报告称,当地贵族纵容教堂继续举行弥撒。赫里福德法官甚至下令将圣老楞佐日定为宗教节日,当天商铺全部歇业。德文郡民众热情欢迎拒不服从国教的天主教神父,盛情款待他们。温彻斯特主教抱怨教众"顽固迷信教皇",应该让牧师天天对这群顽固分子进行教化。】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