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5章 治国五策

作者:修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div class="tt-title">第155章 治国五策


    “武试?”


    敬川整个人傻了眼,仿佛天雷滚滚,呆立当场:“婶娘,小子连一石的弓都拉不开,这‘武试’,不是要我的命吗?”


    长孙皇后斜睨他一眼,语气冷淡却不容置喙:“不是让你披甲上阵,而是要你谈谈——如何治国。”


    “治国?!”敬川头皮一炸,脑海里瞬间冒出无数问号。


    他自嘲一笑:“小子一名绛州小吏,连府衙都管得战战兢兢,哪敢妄谈什么大唐国策?”


    可长孙皇后却眼神深邃,语气沉静:“你别妄自菲薄。本宫一路走来,绛州街市繁华、农田整肃、百姓安乐,商贾云集、货通四方。如此局面,可不像是一个混吃等死之人能布下的。”


    敬川闻言,心头一震。皇后这是……对他另眼相看了?


    “说吧,本宫听听你这‘混日子’之人,究竟有多少本事。”


    敬川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上。


    他略作思索,索性一咬牙,心道:那就把后世那套“十四五”治理理念搬出来吧——


    但要换个说法,别让人听着像在念咒。


    他清了清喉咙,道:“若要治理好天下,我以为,当从五策入手:定方略、强基础、畅流通、促创新、固民本。”


    “此五者,可统称为——‘五策治国纲’。”


    长孙皇后微微扬眉,宛娘亦挺直了身子,神情认真。


    敬川缓缓道来:


    “一曰定方略。


    国不可一日无策,治国更要有清晰目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规划长远。譬如农桑优先、商贾并举、军政并修、教化并重——一步步走,不可急功近利。”


    “二曰强基础。


    粮田是国本,百姓是根基。小子治绛州,第一步就是修渠引水、扩田整地。仓廪足,民心稳,才能谈天下之治。”


    “三曰畅流通。


    货通南北、人通四方,天下之气才能活。小子让绛州设立商道集市,鼓励货物流转,百姓便有买卖,商人便有生路。”


    “四曰促创新。


    朝廷若总靠老法子,终会落后于变局。农具改制、新式作坊,都是小创新,却能生大变。”


    “五曰固民本。百姓安,则天下稳。我在绛州推‘四安政策’,一曰安居、建四合院;二曰安衣,发展布业、羽绒;三曰安食,扩产粮仓;四曰安学,设私塾书堂。此四者一成,百姓自安,民心自归。”


    说罢,敬川缓缓一叹:“小子也只是个小吏,说不上什么大道理,只是想让人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有书读。若这也算治国之道,那便是我对大唐的全部期许。”


    话音落下,堂中一片寂静。


    长孙皇后端坐原位,良久未语。


    她眼神复杂地看着敬川,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这个年轻人。


    她缓缓开口:“定方略、强基础、畅流通、促创新、固民本……若真依你此五策,一步步推演下去,大唐必将迎来空前盛世。”


    宛娘更是满脸惊艳,轻声感叹:“原来你不只是个会写诗、庖厨的风流公子……”


    敬川挠了挠头,轻笑:“都是绛州折腾久了,硬琢磨出来的。”


    长孙皇后却不依不饶:“你说这番话,不只是口头策论,绛州已是明证。若能在全国推行,十年之内,民富国强,百业兴盛。敬川,你心中那份图景,不是小道,而是大道!”


    敬川愣了愣,竟觉一丝肃然——


    或许自己随口而出的一番“套话”,真的可能改变一个时代。


    而此刻,他也终于明白,皇后为何要逼他谈治国。


    不是刁难,而是试锋。


    而他这一锋,惊艳了所有人。


    长孙皇后眉心微蹙,盯着敬川缓缓问道:“你刚才言及‘定方略’乃五策之首。既为首策,便是纲领之本。那你说说——大唐应如何定这‘方略’?”


    此言一出,厅中气氛登时一紧。


    敬川心中暗叫一声:果然来了,最难的在这儿。


    但箭在弦上,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他微微一笑,朗声而语:“所谓‘方略’,便是谋全局、定方向、设目标、排路径。若无方向,天下施政如无舵之舟,必将沉沦。”


    他抬眸,眼神一凛,声调也随之高昂:


    “小子以为,若定大唐方略,应从‘六纲十策’着手,逐层细化、层层落实。


    六纲者,乃粮、民、商、军、教、政;


    十策者,分为目标策、路线策、时序策、保障策、调控策、监察策、绩效策、科技策、民本策、外交策。”


    长孙皇后眼神一凛:“讲详细些。”


    敬川也不藏拙,缓缓伸出五指,逐条点出:


    “第一,国以粮为本。


    目标策首条,便是三年内耕地扩展至千万顷,亩产提升两成;十年内粮仓盈溢,民间无荒年。”


    “第二,百姓收入。


    五年内户均年银五贯起步,十年内翻番;人有余银,方能商贾流通,市坊活络。”


    “第三,军政强固。


    大唐疆域辽阔,边防要稳。十年内兵甲铸造提效两倍、战马养殖成倍增长,兵练精锐、武器革新,形成‘能打仗、打得赢’之强军体系。”


    “第四,教化普及。


    设州学、县学、乡塾,三年普及启蒙,十年兴起科举选才之制。读书之路,当不止贵族子弟可行,寒门亦能出英雄。”


    “第五,民生改善。


    大力推行‘四安工程’——安居、安衣、安食、安学。五年内百姓皆有屋舍、七成穿暖、九成吃饱,孩子不再为学而叹。”


    “第六,商贸繁荣。


    扩建运河,开通驿路,设市通货,朝廷设‘平价市坊’稳定物价。鼓励民间作坊、手工业,逐步形成‘民富则国富’之大势。”


    说到此处,他又补了一句:“至于科技策,我绛州已有雏形。


    水车、农具、炼铁、砖瓦、石灰、造纸、制盐、酿酒、制造……这等新物,未来定能开辟另一番天地。”


    长孙皇后屏气凝神,目光灼灼:“如此目标,如何实施?”


    敬川不慌不忙:“方略定下,还需路径配套。分为‘三步走’——


    一曰夯基固本,先解温饱;二曰提质扩能,兴教强军;三曰振兴图强,内通外联,民富国强。”


    喜欢大唐:我都成刺史了,系统才激活请大家收藏:()大唐:我都成刺史了,系统才激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